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地方三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地方三役(日語:地方三役じかたさんやく),又稱村方三役,是日本江戶時代村役人的總稱。

地方三役包括莊屋(名主、肝煎)、組頭(年寄、老)、百姓代這三類負責村政的村役人。一般來說,名主代表整個村政,組頭擔任輔助職務,百姓代則負責監督。然而,地方三役的實際運作形式十分多樣,不僅因地區而異,即使在同一地區,不同村落之間的職務內容也往往存在差異。

此外,進入江戶時代後期,由於經濟形勢的變化,一些原本擔任名主的家族逐漸衰落,無法繼續履行職務,因此開始推行「入札」等方式進行選舉。

北海道樺太北方領土松前藩箱館奉行通過「撫育政策」和「御賜日語オムシャ」任命蝦夷中的有力者擔任職務。這些職務包括惣乙名(莊屋)、惣小使(惣年寄)、脇乙名(惣名主)、乙名(名主)、小使(年寄)、土產取(百姓代)等,這些人被稱為「役蝦夷」。到了幕末,役蝦夷被改稱為「役土人」,同時職務名稱也進行了調整,例如:惣乙名改稱莊屋,乙名改稱名主,小使改稱年寄,土產取改稱百姓代等。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土人」一詞的含義是「本地人」「在當地出生長大的人」或「土著居民」[1][2]

幕府直轄領地,村方三役的稱呼為百姓代、年寄、莊屋,而在尾張藩及其周邊藩國,則使用長百姓、年寄、名主作為職務名稱。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