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地藏菩薩
漢傳佛教四大菩薩及八大菩薩之一、娑婆三聖之一,以救渡地獄眾生的大願著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地藏菩薩(梵語:क्षितिगर्भ,羅馬化:Kṣitigarbha),又稱地藏王菩薩、乞叉底蘗婆、持地藏菩薩等[1][2],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普遍信仰的菩薩,與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並列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Remove ads
名稱
地藏菩薩梵名為「Kṣitigarbha」,音譯為乞叉底蘗婆。「KSiti」有住處、家、土地之意[3]:396,「garbha」漢譯為胎、藏、胎藏[3]:420,其名稱為依主釋複合詞,譯為「地之胎藏」[4]。另外,「乞濕底矩奢」(Kṣitikośa)、「乞灑訶羅惹」(Kṣaharaṇa)都是地藏的意思。[5]《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稱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密藏」顧得此名。地藏菩薩名稱隱含其具有地德,「猶如埋藏在地底下的寶藏,又如同地輪般的堅固不壞」[4],能涵養萬物;其陀羅尼能使土地豐饒,故《大方等大集經》中讚地藏菩薩「汝身即是微妙大藥,汝於此四天下一切眾生之藥」。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則首次以「地藏王菩薩」稱之,此名稱最為流行於漢地,清朝來舟解釋稱:「主執幽冥,隨願自在,故尊為王。然王義甚廣,此釋未能盡也。」[6]。《占察善惡業報經》也稱地藏菩薩為「善安慰説者」。蓮池大師的《唐譯地藏經跋》稱讚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地藏菩薩又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的密號為「悲願金剛」或「與願金剛」[1][7],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埵」[1]。
Remove ads
起源及發展
地藏菩薩信仰的可能源自古印度的「比里底毗(Prthivī)」地天信仰[8],隨地神信仰受到佛教大乘化的影響,逐漸提升至菩薩的地位[4],但仍舊無明確佐證[2]。地藏信仰在印度的早期發展狀況不明,在唐代《法顯傳》、《大唐西域記》、《南海寄歸內法傳》等遊記中無法找到有關地藏信仰的記錄。[5]
地藏菩薩信仰和如來藏學派有密切關係[2],北魏勒那摩提翻譯的《究竟一乘寶性論》亦將地藏喻顯為眾生本具的「如來藏」。[4]《十輪經》中地藏菩薩發願做大悲闡提菩薩,反映四、五世紀的晚期如來藏「一闡提」思想的特點;同時《十輪經》強調敬重著袈裟者的「護法」的內容,和地藏示現僧相的特徵,皆吻合其所屬的大般涅槃系經典的思想[2]。
地藏菩薩的名號先於信仰出現在中國。[2]:33其名號最早出現於後秦失譯的《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此經為《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之同本異譯。[2]:30另外西秦時翻譯的《佛説羅摩伽經》有提到「持地藏菩薩」,《佛説羅摩伽經》為入法界品之別譯,傳入中國的年代可能早至三國時期;南北朝時《六十華嚴經》等華嚴宗經典亦出現地藏菩薩名號和「普地藏法門」[2]。
地藏菩薩信仰在中國興起的年代眾説紛紜,但能確定在南北朝時期已出現;《法苑珠林》即記載唐代益州有南梁張僧繇所畫的地藏菩薩。隨著隋代三階教對《十輪經》的推崇,以及玄奘重譯《十輪經》之後,在隋唐開始迅速發展[2]。
到了中唐,地藏信仰的內涵開始產生轉變,地藏菩薩除被認為能滿足現世利益外,也逐漸被人視為是救度後世的菩薩,民間逐漸盛行地藏菩薩於冥界救度的感應故事。[9]至晚唐時,因為《佛說地藏菩薩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影響,地藏菩薩不只專司地獄救度,更位於閻羅王之上,成為幽冥世界的教主。使得地藏信仰與十世紀初即已流行的十王信仰產生了合流的現象。[9]
Remove ads
造像
地藏菩薩最早出現於五世紀的印度造像,以非單尊的形式,出現於密教胎藏界八大菩薩曼荼羅中。例如埃落拉石窟的第11和12窟。地藏菩薩在此之中多與其他七位菩薩造型大致相同,披髮戴冠,身戴瓔珞。[2]
地藏菩薩最常以僧侶形象的「沙門形」出現,手持摩尼寶珠,此形像源自於《十輪經》。各版本的十輪經皆有類似描述,如《大方廣十輪經》:「是地藏菩薩作沙門像」,《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並諸眷屬作聲聞像」、「又各自見兩手掌中持如意珠」。[10]《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解釋稱:「是以菩薩示聲聞之形,象王敬出家之服,以此幢像化彼無慚。」。用意在於強調敬僧、護法的思想[2],以莊嚴的僧像調服眾生。
沙門形造像還有「頂被風帽」的變形,出現於五代之後,流行於敦煌和四川等地,至今仍有遺例[11]。其造型並未見於任何佛經之中,來源應與〈道明和尚還魂記〉有關,根據〈道明和尚還魂記〉記載,「地藏菩薩現身於閻羅王殿,告知道明和尚祂在時人所認知的形象有誤,露頂僧人之形象並非是地藏應有的外貌。」[11]。另一説則依據《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之記述,係由西印度沙門智祐於天福年間傳入中土,不過,四川現存的9世紀末造像遺存卻推翻此說法。[11]
7世紀中葉至8世紀的唐代地藏造像數量豐富多元,除常見的沙門形,還有佛形、菩薩形等;手部呈單手托珠或執蓮蕾,雙手托珠,一手提瓶、一手結印,持錫杖等多種形像。[10]菩薩裝的地藏主要出現於龍門石窟,是於今所知的最早的地藏造像樣式。[10]佛形的地藏數量少,且較晚被發現,僅出現於大佛寺石窟。[10]另外,地藏坐像常見為一腳垂地的舒相座,《法苑珠林》記載的放光地藏,即是「卻坐繩床垂腳」。
密教的地藏菩薩則多為菩薩形,《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記載:「想地藏菩薩,頭冠瓔珞,面貌熙怡寂靜,愍念一切有情。左手安臍下拓鉢,右手覆掌向下,大指捻頭指作安慰一切有情想。」,《秘藏記》:「地藏菩薩,白肉色,左手持蓮花,上幢幡,右手持寶珠。」;有時也作沙門形,如《地藏菩薩儀軌》:「畫地藏像,須作聲聞形,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左手執蓮花,右手施無畏,坐蓮花台上。或有幢幡,左手持蓮花,右手持寶珠。」[1]藏傳佛教的地藏菩薩常為菩薩形,身黃色,手捧寶珠、寶瓶或結與願印,或是一手持上有寶珠的蓮花,一手結施無畏印。
另有流傳於東密、台密的六地藏、延命地藏、勝軍地藏。[1]延命地藏形象為,右手支頤作思維狀,左手持錫杖,左足垂地舒相坐。並搭配掌善、掌惡童子於左右而立。[1][註 1]勝軍地藏為身著甲冑,騎馬的形象[12],經典稱其配戴刀、執幡和箭,左右有掌善掌惡二童子。[1][註 2]
義理
「地藏」之名稱即與如來藏思想有密切關係。[4]從如來藏思想興起後,發現於《大集經》中,出現許多專以「某某藏」為名的菩薩。[2]根據《開元錄》的記載,《十輪經》即是屬於《大集經》的第十三部分。[2]《十輪經》有兩處提到,有二處提到地藏菩薩由一生補處位,發展為不入涅槃的大悲菩薩,即受到後期如來藏「一闡提」的思想所影響。[4]《十輪經》描述地藏菩薩自南方來,南方在大乘佛教具有特殊意涵[2]。初期如來藏思想,是屬後期大乘經,即起源於南印度[13]。《大集經》所屬的「大般涅槃系」經典,以六度和諸法性空為主。《小品般若經》說,「般若波羅蜜,當流布南方,從南方流布西方,從西方流布北方。」《占察善惡業報經》中的「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以一實境界為指歸的修法[2]」即是如來藏思想。[2]
《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等經典中描述地藏菩薩受釋迦如來囑咐,接替釋迦佛,於釋迦滅度後至彌勒成佛之間的無佛階段,在娑婆世界負責教化六道眾生,每日入禪定觀察眾生。[1]《十輪經》描述地藏菩薩:「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1],並「捨諸清淨國,度染濁眾生。本願攝穢土,成熟惡眾生。」捨棄其他清淨國土,專門救度娑婆世界的眾生。
《本願經》中解說地藏菩薩過去生中,曾為婆羅門女、光目女、小國國王等身,因發弘大誓願,經無數阿僧祇劫修持而成就菩薩位。《本願經》記載地藏菩薩過去曾以大長者子之身,為得到佛千福莊嚴的相貌,在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前,發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記載其曾以婆羅門女之身,為救因不信因果、常輕三寶而墮入地獄的母親,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發此誓願;又曾為名叫光目的婦女,在清凈蓮華目如來像法之中,向空中十方諸佛發此誓願。
地藏菩薩被認為能增長財富和修行資糧。《十輪經》描述其從南方而來,伴隨種種香雲、香雨、珍寶、衣服,其威力能讓植物生長、成熟[14]。唸誦其陀羅尼能夠「增長一切白法,增長一切種子、根鬚、芽莖、枝葉、花果、藥穀、精氣、滋味,增長雨澤,增長有益地、水、火、風,增長喜樂,增長財寶,增長勝力,增長一切受用資具。」[14]。《十輪經》中提及之「菩薩摩訶薩十輪」的第二輪「遠離不與取輪」,即是透過滿足眾生物質需求,使其遠離十惡業。[5]
地藏菩薩雖然救度六道,但後世更加側重其和地獄道的關係。[4]地藏菩薩首次於法藏大師所撰的《華嚴經傳記》和冥界救度產生聯繫,此書記載一則和地藏菩薩有關的地獄感應事蹟。[2]其後中、晚唐後出現的疑偽經《佛說地藏菩薩經》記載地藏菩薩「住在南方瑠璃世界,以淨天眼觀地獄之中受苦眾生……地藏菩薩不忍見之。即從南方來到地獄中。與閻羅王共同一處別床而座。」描述其和閻羅王共治地獄的四點理由,「一、恐閻王斷罪不憑;二、恐文案交錯;三、未合死,死期未到;四、受罪了出地獄池邊」,並宣揚信地藏能往生極樂。[2]此時,地藏和閻王為審判者和監督者的平等關係[2]。
地藏信仰強調因果業報,在《本願經》列舉出二十三種因果報應,而在《地藏十輪經》即詳細談到十惡輪與十善輪。[4]《占察經》中更提到以木輪相法占察業報,明代藕益智旭大師和弘一大師特別推崇「占察木輪」。木輪相法的實施對象,是針對末法的四眾,因為對於因果道理未能生決定信,所以以此法增強信心,維繫修行人的正念、正業。[2]第一種輪相,用來占察過去所做的十惡業和十善業;第二種輪相,用以占察善惡業的遠近、強弱、大小;第三種輪相,能顯示三世中受報差別。占卜被吸納進大乘經典,反映佛教傳佈,以種種方便通俗化適應世間。[2]
《占察經》中亦記載地藏懺法,若惡業深重之人,不能直接修禪定、般若,必須先修懺悔法門,地藏菩薩在此儀軌作為懺悔主。[2]先透過占察業報瞭解自身惡業輕重,在透過懺悔法,消除宿世惡業。[2]
十齋日首見於《地藏菩薩本願經》,描述眾生能夠在每月的特定十日於佛菩薩乘像前誦此經,即可或的功德利益,「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婬、妄語百千罪狀?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2]十齋日的信仰可能是由六齋日發展而來,用意在於避免惡鬼神惱害人於的特定日子。[2]
經典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唐·玄奘·大正藏No.411):地藏三經之一,此合稱起源於智旭大師著《靈峰蕅益大師宗論》中之說法。[2]此經是「地藏學」思想根據的主流,也因為此經的譯出,才讓地藏信仰迅速發展與傳播。[4]
- 《大方廣十輪經》(失譯今附北涼錄·大正藏No.410):前者別譯。
- 《地藏菩薩本願經》(唐·實叉難陀·大正藏No.412):地藏三經之一。此經稱為《孝經》,主要敘述地藏菩薩因地修行時,為母所發之廣大誓願,為三經中流傳最廣,傳譯問題也最備受學界爭議。[4]
- 《占察善惡業報經》(天竺·傳菩提燈·大正藏No.839):此經曾被疑偽,在歷代眾經目錄中,也多被附在疑錄之中。曾於開皇年間被禁,後於武周時期才被收入於經藏。[2]
- 《地藏菩薩儀軌》(唐·輸婆迦羅·大正藏No.1158)
- 《佛說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失譯·大正藏No.1159B)
- 《金剛三昧經·總持品第八》(失譯·大正藏No.273)
-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不空·大正藏No.413)
- 《佛說羅摩伽經》(西秦·聖堅·大正藏No.294):僅提及「持地藏菩薩」名號。
- 《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全名《閻羅王授記四眾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簡稱閻羅王受記經)。
- 《佛說延命地藏菩薩經》
-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真言
- 〈滅定業真言〉:唵、婆囉末鄰托寧、娑婆訶(羅馬拼音:Om, pramardane svāhā!.)。為地藏菩薩所說,其目的為讓眾生消除罪業、惡業。
- 〈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呪總持章句〉
漢傳佛教
九華山原本為道教名山,自明末清初,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被視為地藏菩薩道場,與「三大山」並列為四大名山。[15]九華山的地藏信仰源自於唐代費冠卿所述《高僧傳》記載的金地藏傳說。描述法號「地藏」的新羅王子金喬覺智九華山開山修道,肉身得道,被視為地藏菩薩化身。[15]
地藏信仰的救度觀使佛教進一步融入中國孝道文化。[15]《本願經》闡述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為了度化投生地獄的母親而廣發弘誓等,地藏菩薩的本生故事[2]。在唐代《盂蘭盆經》記載的目蓮救母故事,以講唱變文等形式在民間發展至高峰。由於目蓮救母和光目女本生故事的相似性,兩者進而產生關連。[2]地藏思想之傳播,以普及且具體化之個人功德之作為,扭轉佛教和儒家文化的衝突,也間接化解了儒家士子對於佛教的批判。[15]
「今昔物語」卷十七提到平安時代透過「地藏講」、「地藏法會」等機會向大眾宣傳地藏信仰。[16]並隨著時代演進,透過地藏緣起等靈驗故事,在天台宗逐漸形成地藏菩薩「代受苦」的思想。此思想認為「地藏菩薩代替承受了痛苦,所以信仰者得以延命、息災」,其後逐漸形成普遍的地藏信仰。[16]在平安時代末期,地藏信仰因為真言宗的傳播而興盛,強調現世利益。到鎌倉時代,因淨土思想普及,地藏信仰開始朝來世救濟發展,更開始出現「地藏、阿彌陀一體說」。[16]之後地藏信仰開始與山嶽信仰結合,產生將淨土、地獄投射在靈場聖山的「山中他界觀」,其中早期便以立山為代表[16],而後期近代更知名的是恐山。
日本甚為流行六地藏之信仰,其為能化導六道眾生之六尊地藏菩薩。[17]依《與願金剛地藏菩薩祕記》引用《蓮華三昧經》記載,六尊地藏為檀陀地藏、寶珠地藏、寶印地藏、持地地藏、除蓋障地藏、日光地藏,分別救度六道。[7][註 3][1]《覺禪鈔》記載的版本為,大定智悲地藏、大德清淨地藏、大光明地藏、清淨無垢地藏、大清淨地藏、大堅固地藏;《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則記載為,金剛願地藏菩薩、金剛寶地藏菩薩、金剛悲地藏菩薩、金剛幢地藏菩薩、放光王地藏菩薩、預天賀地藏菩薩。[17]現今常以胎藏界地藏院六上首的地藏菩薩、寶處菩薩、寶手菩薩、持地菩薩、寶印手菩薩、堅固意菩薩為六地藏。[1]
勝軍地藏是鎌倉後期(13世紀)興起的地藏信仰之一,作為帶來戰勝的神得到中世武士階級的信仰,和較受到平民信仰的六地藏相對;並在愛宕山與火神迦具土習合為愛宕權現,作為防火神傳播至民間。[12]傳說坂上田村麻呂為祈求戰勝而建造地藏菩薩,其形象披鎧戴兜、右手握錫杖、左手持如意寶珠、騎乘軍馬。[12]此尊地藏能擊敗貪嗔癡、無始無覺無明,助眾生破除生死輪迴,被認為與日本特別相應。
民間信仰
地藏三經並無提到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的身份,其發展為幽冥教主和初唐藏川僧人所傳抄的《佛說十王經》有關[2]。《佛說十王經》中記載死後中陰身所要經歷的完整歷程,來源和民間信仰以及殯葬系統有關。[2]《十王經》亦將十王視為十位佛菩薩的化身,第五殿閻魔王即是地藏化身。[2]同時,《地藏菩薩本願經》特別強調地藏菩薩獲得閻羅王、諸大鬼王的護持助化,強化其和十王信仰的連結。[9]最晚在北宋,遼國道士所撰的《玉曆寶鈔》已將地藏菩薩賦予幽冥教主身分[2],地位凌駕在十王之上[9]。
日本人認為地藏菩薩乃旅行者、兒童的保護者,日本常立地藏塑像於十字路口或岔路口。另日本亦認為地藏菩薩悲憫早夭嬰孩(日文稱水子),示現為早夭嬰孩之依怙免受惡鬼所害,稱「水子地藏」;故地藏菩薩護念夭亡及現世之孩童,形象多塑為菩薩或揹或抱嬰孩,或幼童環繞,為幼童之守護者,稱為「子安地藏」、「子守地藏」等。
眷屬
九華山「地藏三尊」是指金地藏與兩位眷屬—道明和閔公的組合,也包括隨金地藏出現的坐騎諦聽,最遲在明代已經出現[18]。明代萬曆年間地藏菩薩的形象出現頭戴五佛冠的新風格,多出現於九華三尊組合中,與金地藏有特別的關係。[18]
敦煌文獻中已經有道明、金毛獅子與地藏菩薩的組合圖像,道明和金毛獅子也常出現於地藏十王圖中,其淵源來自自《道明和尚還魂記》,金毛獅子被認為士文殊菩薩化身。[18]到明代,隨金地藏被神化,道明、閔公父子故事形成,金毛獅子也被納入此新傳說故事中,轉化成為金地藏從新羅帶來的白犬善聽。[18][11]閔公則為此新樣式中唯一的全新元素,被認為是九華山的山主,布施該山與金地藏。在元代以前未有紀錄,至明代才有部分記載。[18]
《地藏靈感記》記載,中元節統帥諸亡靈的大神「面燃大士」亦擁護地藏菩薩。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永安里謝氏,夜夢其祖先泣訴,「家有鬼,不能進。」於是謝氏率其一家,虔誠誦念地藏菩薩名號經典,焚香叩請地藏菩薩。夜中,夢見「面燃大士」前來說法,曰此鬼為前世冤親,誦念佛號可迴向之,即可化解。其家主夢中語大士曰:「我乃祈請地藏菩薩,尊神乃觀音大士化身,何幸駕臨?」面燃大士笑曰:「諸佛同體,何起分別?地藏即不可擁護乎?」[20]
增損將軍為臺灣民間信仰中地藏菩薩的眷屬,源自新莊地藏庵。日殖時期,該廟信眾開始組織陣頭,扮演大眾爺的先鋒官,俗稱官將頭。而後將先鋒官身分提升為地藏王菩薩的護法「增損將軍」傳說兩將軍原為危害人間的妖魔,後受地藏菩薩懾服成為其護法,能視察人間善惡,增將軍遇善人即增其壽命,損將軍遇惡人則減其壽。[21][22]
在漢傳佛教中,地藏菩薩除了道明、閔公兩大脅侍之外,有時以目連尊者、堅牢地神為脅侍,台灣地藏老廟有以道明和尚與羅剎形的無毒鬼王為脅侍之神者,也有以面燃鬼王、無毒鬼王為脅侍之神者, 也有以面燃鬼王、鬼子母神為脅侍之神者,或者以引魂菩薩(接引壽終正寢之死者)、目連尊者(接引枉死之死者)為脅侍者。
十大使者,焰摩使者,渡化地獄道眾生;持寶童子,渡化餓鬼道眾生;大力使者,渡畜生道;大辯才天女,渡修羅道眾生。寶藏天女,渡人道眾生;攝天使者,渡化天道眾生;統攝十法界使者,渡佛菩薩道眾生;大吉祥天女,渡羅漢道眾生。攝佛有緣使者,渡化緣覺眾生;
還有三十四大鬼王護持禮佛、讀誦經典者,名號分別為惡毒鬼王、多惡鬼王、大諍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飛身鬼王、電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噉獸鬼王、負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禍鬼王、主食鬼王、主財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獸鬼王、主魅鬼王、主產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險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23]
圖集
-
八大菩薩曼荼羅復原圖.榆林窟第25窟
-
地藏菩薩.鎌倉時代(1291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地藏十王圖.高麗王朝.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
六波羅蜜寺地藏坐像.奈良國立博物館
-
勝軍地藏.安土桃山時代.石川縣七尾美術館
-
地藏像.九華山
-
地藏王菩薩像.艋舺龍山寺
-
六地藏.兵庫縣
註釋
- 延命地藏經謂:「時佛住佉羅陀山,告帝釋曰:有一菩薩名延命地藏,見此菩薩體,聞此菩薩名,眾病悉除,壽命長遠,爾時帝釋白佛曰:世尊!何故名延命地藏?佛告天帝釋,心無生滅,故名延命。時二童子侍立左右,一名掌善,在左,調御法性;一名掌惡,在右,降伏無明。」
- 蓮華三昧經謂勝軍地藏者,頭戴畢竟空寂胃,身著隨求陀羅尼一鎧,佩金剛智大刀,標發心修行幡,執斬惡業煩惱軍劍,左右有掌善掌惡二童子。
- 一檀陀地藏,為地獄道之能化,手持人頭幢者(檀陀者譯人頭幢)。二寶珠地藏,為餓鬼道之能化,手持寶珠者。三寶印地藏,為畜生道之能化,伸如意寶印手者。四持地地藏,為修羅道之能化,能持大地擁護修羅者。五除蓋障地藏,為人道之能化,為人除八苦之蓋障者。六日光地藏,為天道之能化,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惱者。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