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地豆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地豆于[1],《北史》記載為地豆干[2],是公元5-6世紀游牧於洮兒河與西拉木倫河之間,今日大興安嶺山脈到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游牧民族。近代歷史學家認為是鮮卑的北支[3],而且很可能就是鄂爾渾碑銘(Küli-Čor)、闕特勤碑(Kül-Tegin)、及毗伽可汗碑(Bilgä Qaγan)等所提及的「Tatavï」[4]。隋唐時該名不見於史書,日本學者白鳥庫吉認為地豆于就是霫的前身。
歷史
延興2年(472年)八月,地豆于遣使朝貢北魏,至太和6年貢使不絕[1][2]。
太和3年(479年)、高句麗與柔然共謀攻打地豆于,分割占領其地。
太和14年(490年)、地豆于頻繁越長城侵犯北魏,魏孝文帝派征西大將軍陽平王元頤討伐,自此至武定末貢使不絕[1][2]。及至北齊受禪,地豆于亦來朝貢[2]。
習俗
地理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