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坦干依喀湖
非洲第二大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坦干依喀湖(中國大陸、香港譯坦噶尼喀湖[2],斯瓦希里語:Ziwa Tanganyika),是中部非洲和東部非洲交界處的一座淡水湖,由東非大裂谷西支艾伯丁裂谷南端斷層陷落而成。湖面東西狹、南北長,分屬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亞、布隆迪和贊比亞四國,面積32,826.65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470米,是非洲第二大湖,也是世界第二深湖,流域面積約24.5萬平方千米,主要有馬拉加拉西河、魯濟濟河、卡蘭博河注入,湖水經盧庫加河西流注入剛果河。屬永久分層深水湖,湖水呈鹼性,湖中有超過450種魚類,大部分為特有種,漁業是周邊居民的主要經濟活動,水運亦十分發達。由於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坦噶尼喀湖正面臨森林退化、水質污染、過度捕撈等問題。
Remove ads
地理
坦噶尼喀湖位於東非大裂谷西支艾伯丁裂谷南端,由斷層陷落而成[3],中部湖盆形成於900萬至1200萬年前,北部湖盆形成於700萬至800萬年前,南部湖盆形成於200萬至400萬年前[4]。湖面海拔774米,平均深度580米[5],北部湖盆水深1310米,中部湖盆水深655米,南部湖盆最深達1470米,透明度約11米,面積32,826.65平方公里,容積18,940立方公里[6],是僅次於維多利亞湖的非洲第二大湖,也是僅次於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深湖,蓄水量占全球地表液態淡水的17%,西岸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占湖泊總面積的45%,東岸的坦桑尼亞占41%,東北岸的布隆迪占8%,西南岸的贊比亞占6%,湖岸線長約1,900公里,湖體南北長達673公里[7],東西最寬處僅72公里[8],集水面積約245,000平方千米[3],有馬拉加拉西河從湖的東面注入、魯濟濟河從湖的北面注入、卡蘭博河從湖的西北面注入,湖水經盧庫加河西流注入剛果河[6],流域年降雨量在820毫米到1600毫米之間,2到5月和9到11月為雨季,6到8月和12到1月為旱季,降雨主要集中在2到5月[9]。
Remove ads
水文
坦噶尼喀湖年入湖水量14立方千米,年出湖水量2.7立方千米,水體滯留時間約為440年,換水周期達7000年[5]。湖水呈鹼性,pH值從深度100米以上的9左右逐漸下降到最深處的8.3至8.5[10],表層水溫在8月初南部湖區的24°C和3到4月的28°C到29°C之間[11],水溫在深度大於400米後穩定在23.1°C到23.4°C之間[12]。湖泊深處存在缺氧條件,北部湖區70米深以上為有氧區,南部湖區200米以上為有氧區,屬永久分層深水湖[5],表層湖水極度貧營養,尤其是北部湖區[13],5到9月由東南信風驅動的季節性上升流使得南部湖區生產力較高的溫水層上湧和混合,繼續在風力吹動下攜帶營養物質向北移動,是維持湖泊食物鏈的重要機制[9]。
生態
坦噶尼喀湖位於東非和西非植物區的分界線上,湖邊生長著西非植物區系特有的油棕,河馬和鱷魚的族群規模龐大,鳥類的物種多樣性亦很高[8]。沿湖有布隆迪的魯濟濟國家公園、贊比亞的恩桑巴國家公園以及坦桑尼亞的馬哈萊山脈國家公園和貢貝溪國家公園。湖區已發現的動植物超過兩千種,其中約600種為特有種,魚類在形態、營養級、遺傳及生態上極為豐富,湖中有超過450種魚類,其中約98%的棘鰭類熱帶淡水魚為特有種,逾300種慈鯛科魚類中特有種亦達98%,貝類、蟹類、橈足類和蛭類等無脊椎動物也具有高度的特有性[7],28種環節動物中17種為特有種,20種線蟲中7種為特有種,20種蛭類中12種為特有種,11種扁形蟲中7種為特有種,9種海綿中7種為特有種,6種苔蘚蟲中2種為特有種,68種螺類中45種為特有種,15種雙殼類中8種為特有種,兩百多種甲殼類中約一半為特有種[6]。
開發
漁業是周邊居民的主要經濟活動,湖區約有100萬人靠捕魚為生,約有45,000座漁場和800座漁港[7],漁業生產大多數仍採取傳統的非機動獨木舟方式,使用的主要漁具為打結網和圍網,主要捕撈分布於湖水中上層的坦噶尼喀甲棱鯡和斯氏尖吻鱸[14],坦噶尼喀湖每年出產20多萬噸魚,為該地區的居民提供了近六成的動物蛋白[15],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約占捕撈量的50%,坦桑尼亞約占31%,布隆迪約占21%,贊比亞約占7%[7]。湖區水運發達,坦桑尼亞的基戈馬和烏吉吉,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卡萊米和烏維拉,布隆迪的布瓊布拉,贊比亞的姆普隆古是重要湖港,布隆迪的大部分外貿物資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部分外貿物資由坦噶尼喀湖轉運到坦桑尼亞再經鐵路出印度洋[3],湖區的四個國家於2008年12月成立了坦噶尼喀湖流域管理局,總部位於布隆迪的布瓊布拉[7]。
環境
坦噶尼喀湖流域林地占60.8%,農田及其他植被混合區占15.9%,水體占15.7%,濕地占2.15%,草地占3.0%,灌叢占1.84%。流域內年人口增長率達到了2.5%至3.1%,受較高的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長率影響,流域內已因農業耕種、能源開採、伐木等經歷了大規模的土地清理,導致侵蝕和入湖的沉積物大量增加[7],森林砍伐率在流域北部高達100%,在流域中部也在40%至60%之間[16],清理出的土地主要用於種植棕櫚、香蕉、玉米和木薯等農作物以及建造房屋[17]。沿湖僅有一些小規模的工業布局,但因缺少處理城鎮污水及固體廢棄物的設施,流域內的一些水體污染嚴重[13]。持續的氣候變暖影響了湖水的季節性對流,造成藻類繁殖的停滯,並縮小了底棲動物的氧合棲息地[15],再加上過度捕撈,坦噶尼喀湖的單位漁獲量出現急劇下降趨勢[18]。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