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塞克斯號 (捕鯨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塞克斯號 (捕鯨船)
Remove ads

埃塞克斯號(英語:Essex)是一艘美國捕鯨船,建於1799年。1820年11月20日,該船在南太平洋航行時,由船長喬治·波拉德英語George Pollard Jr.指揮的埃塞克斯號遭到一頭抹香鯨襲擊並沉沒。當時船隻距離南美洲海岸約2,000海里(3,700公里),全體20名船員被迫乘坐三艘捕鯨小艇英語whaleboat,僅攜帶從殘骸中搶救的少量食物與淡水,試圖尋找陸地。

事实速览 歷史, 美國 ...

歷經一個月漂泊後,眾人抵達無人居住的亨德森島。其中三名船員選擇留在島上,最終於1821年4月獲救;其餘17人則繼續嘗試航向南美洲。在隨後的航程中,船員們承受嚴重的脫水挨餓與惡劣天候的折磨,最終倖存者不得不訴諸於同類相食。到1821年2月獲救時,距離沉船已逾三個月,繼續出航的17人僅剩5人倖存。

事後,大副歐文·蔡斯英語Owen Chase與船上侍者湯瑪斯·尼克森英語Thomas Nickerson先後留下這場災難的書面記錄。此一悲劇在國際間引起廣泛關注,並啟發赫爾曼·梅爾維爾於1851年創作小說《白鯨記》。

Remove ads

船隻與船員

1819年8月,埃塞克斯號自麻薩諸塞州南塔克特啟航。由於前六次捕鯨遠征皆獲得豐厚利潤,她當時被視為一艘「幸運之船」。[3] 這艘船至當時已有二十年船齡,並在當年夏天經過整修。[4] 全長僅88英尺(27公尺),排水量約239 噸位制英語tons burthen,在捕鯨船中屬於小型船隻。[2][5] 她配備了五艘捕鯨小艇英語whaleboat,每艘長約28英尺(8.5米)。[6]

出航時,埃塞克斯號共有21名船員。其中12人(包括所有軍官與三名舵手中的兩人)來自南塔克特,其餘9人則來自外地。船長為29歲的喬治·波拉德英語George Pollard Jr.,他曾於1815年至1816年間擔任本船的二副,並在1817年至1819年間出任大副。大副為21歲的歐文·蔡斯英語Owen Chase,他也曾於1817年至1819年間隨船出海。二副則是26歲的馬修·喬伊(Matthew Joy)。三名舵手分別是來自南塔克特、年僅20歲的奧貝德·亨德里克斯(Obed Hendricks)與班傑明·勞倫斯(Benjamin Lawrence),以及英國人湯瑪斯·查佩爾(Thomas Chappel)。14歲的船上侍者湯瑪斯·尼克森英語Thomas Nickerson是全船最年輕的成員,而船員中至少還有五人未滿20歲。[3]

更多信息 職務, 姓名 ...
Remove ads

最後航程

繞行合恩角

埃塞克斯號於1819年8月12日自南塔克特啟航,展開預計為期約兩年半的捕鯨航程,目的地是南美洲西海岸外的捕鯨場。由於大西洋盛行風的影響,航線必須繞道:先利用西風帶橫渡至歐洲與非洲一帶,再順著東北信風折返南美洲。沿途計劃補給的地點包括亞速爾群島佛得角,這些地方的物資比南塔克特更加廉價。[7]

然而航程才開始數日,埃塞克斯號便在墨西哥灣暖流遭遇突如其來的,船身一度側翻,幾乎沉沒。風暴造成嚴重損失,包括一張上檣帆英語topgallant sail與兩艘捕鯨小艇被毀,另有一艘小艇受損。船長波拉德原打算返航修理,但在大副蔡斯與二副喬伊勸說下,決定繼續航向亞速群島。隨後於維德角群島補充了一艘新的捕鯨小艇。[8] 三個月後,他們在南美洲東岸外海終於捕獲了第一頭鯨魚。[9]

受強勁西風阻擋,埃塞克斯號花費一個多月才繞過合恩角,進入南太平洋的捕鯨場。1820年1月,她在智利外海的聖瑪麗亞島與其他來自南塔克特的捕鯨船會合。[10]

捕鯨場枯竭

在智利外海搜尋數月卻收穫甚微後,埃塞克斯號轉往秘魯總督轄區沿岸,成果明顯改善。短短兩個月內,他們捕獲的鯨魚足以煉製450桶鯨油。[11] 1820年5月,埃塞克斯號與同樣來自南塔克特的捕鯨船歐若拉號(Aurora)相遇。對方船長告知,在秘魯外海約1,000英里(1,600公里)處新發現了一片「外海捕鯨場」。波拉德遂決定在補給後,轉往該新海域,而不是停留在已逐漸枯竭的沿岸捕鯨場。[12]

同年9月,埃塞克斯號抵達今屬厄瓜多的秘魯港鎮阿塔卡梅斯。此時船員亨利·德威特(Henry DeWitt)趁機棄船逃離,使得船員人數減至20人。依照慣例,每當發現鯨魚時,三艘捕鯨小艇會同時出動,每艘由一名軍官、一名舵手與四名船員操控。德威特出走後,留守在埃塞克斯號上的人數僅剩兩人,對於一艘此體量的船隻而言,已難以確保安全航行。[13]

加拉帕戈斯群島修理與補給

為補充長途航行所需食物,埃塞克斯號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查爾斯島(後更名為弗洛雷安納島)。由於船身出現嚴重滲水,他們於1820年10月8日先在胡德島(今艾斯潘諾拉島)停泊進行修理。停留一週期間,船員捕獲了300隻加拉帕戈斯象龜作為補給糧食。之後,船隊再駛往查爾斯島,於10月22日又捕獲60隻象龜。這些象龜重量介於100和800磅(45和363公斤)之間。水手們將牠們活捉,有的任其在甲板上自由走動,其餘則存放於船艙。當時船員普遍相信象龜能在不進食與不飲水的情況下存活一年(然而實際上牠們會逐漸餓死)。[14][15]

在查爾斯島狩獵期間,湯瑪斯·查佩爾出於惡作劇而縱火。當時正值旱季高峰,火勢迅速蔓延,甚至一度將獵人團團包圍,迫使眾人冒險衝過火海逃生。等到他們返回埃塞克斯號時,整座島嶼已陷入火海。船長波拉德當場發誓要對縱火者報復。翌日,當船隻駛離前往外海捕鯨場時,島上仍在燃燒;即便航行了一整天,船員依舊能在地平線上看見火光。查佩爾直到埃塞克斯號沉沒後才承認縱火一事。[16] 許多年後,湯瑪斯·尼克森英語Thomas Nickerson重返查爾斯島,發現島上已成焦黑荒地,他寫道:「自此不再有樹木、灌木或青草生長。」[17]

Remove ads

鯨魚攻擊

當埃塞克斯號抵達距離加拉帕戈斯群島約1,000英里(1,600公里)的外海捕鯨場時,鯨魚依舊難覓。直到1820年11月16日,他們才在蔡斯(Chase)的小艇正下方遇上一頭鯨魚。雖然無人受傷,但小艇受損,需要修理。[18]

1820年11月20日清晨八點,瞭望手發現了噴氣柱,三艘僅存的捕鯨小艇立刻出發追捕一群抹香鯨。在埃塞克斯號的背風側英語leeward,蔡斯的小艇射中一頭鯨魚,但牠的尾巴擊裂了船體接縫,迫使船員割斷魚叉繩索,返回母船修理。此時,在上風側英語windward約兩英里外,波拉德與喬伊的小艇各自射中一頭鯨魚,被拖曳著往遠方駛去。[19]

當蔡斯正於埃塞克斯號甲板上修理受損小艇時,船員們注意到一頭體型異常龐大的雄性抹香鯨(據稱長達85英尺(26公尺)),行為顯得詭異。牠先是正面朝向船身靜止漂浮,隨後淺潛加速衝來。鯨魚猛烈撞擊船體,使船身劇烈搖晃,然後從船底潛過,出現在右舷一側。此時牠的頭部緊貼船首,尾巴幾乎伸至船艉,似乎因劇烈撞擊而一度昏眩。蔡斯準備從甲板投擲魚叉,但他意識到鯨尾距離舵柄僅數寸,一旦激怒牠,極可能使被擊碎,船隻將在數千海里之外失去操控。出於顧慮,他遲疑未動手。隨後,鯨魚恢復過來,游至數百碼外,再度轉身直面船首。[20]

我回頭一望,只見牠在正前方約一百桿〔約500公尺或550碼〕處,以平日兩倍的速度──大約24節(44公里每小時)──衝來,神情中透著十倍的憤怒與復仇。牠猛烈拍打尾巴,激起浪花四濺,頭部半露於水面,就這樣再度衝撞上我們的船。

——歐文·蔡斯[21]

這一次,鯨魚撞碎船首,將船體猛力推退,最後才將頭部從破裂的船材英語timber中掙脫,遊走而去,留下埃塞克斯號船首迅速下沉。蔡斯與留守船員趕緊取來備用捕鯨艇,而管事威廉·龐德(William Bond)則衝入船艙,設法搶出船長的海箱及能找到的航海儀器。當時波拉德與喬伊的小艇距母船約2英里(3.2公里),一名舵手回望時,發現母船已傾斜至舷側。兩艇急忙放掉魚叉上的鯨魚,趕回母船。[22]

船長的小艇最先趕到。他在離我們一船身的距離停下,卻一句話都說不出口,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過了一會,他才勉強開口問我:『天啊,蔡斯先生,發生了什麼事?』我回答:『我們被鯨魚撞壞了。』

——歐文·蔡斯[23]

至於鯨魚為何發動攻擊,至今仍眾說紛紜。納撒尼爾·菲爾布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在《怒海求生》中推測,牠可能最初只是意外撞上小艇,或是因聽到修補小艇時的敲擊聲而產生好奇。這些聲響的頻率與雄性抹香鯨彼此交流及回聲定位的聲音相似,或許因此引發異常行為。[24]

Remove ads

倖存者

棄船

Thumb
埃塞克斯號沉沒位置

接下來的兩天內,船員們竭力從已被海水浸透的殘骸中打撈補給。三艘捕鯨小艇被裝上由母船拆下的簡易桅杆與風帆,並加高舷緣英語gunwale,以免巨浪灌入。[25] 在波拉德的海箱中(由龐德機警搶救),有兩套航海儀器與兩份航海圖。這些器具分別分配給波拉德與蔡斯的小艇;喬伊的小艇則完全沒有導航工具,只能盡量保持與其他小艇同航。[26]

埃塞克斯號沉沒於距離南美洲約2,000海里(3,700公里)的外海。船員們討論航線時,波拉德主張順著洋流與信風向西航行,最近的馬克薩斯群島僅約1,200英里(1,900公里),但他憂心當地島民是食人族,認為不如前往距離2,000英里(3,200公里)的社會群島。然而,蔡斯與喬伊反對,他們同樣擔心食人風俗,並建議先向南航行約1,500英里(2,400公里),再藉變化的風帶轉向智利或秘魯海岸,一路上或許能遇見其他捕鯨船。事實上,當時無論馬克薩斯或社會群島的居民都普遍友善,但波拉德最終接受了蔡斯與喬伊的建議。[27]

赫爾曼·梅爾維爾後來推測,如果船員當時遵循波拉德的原始建議轉向社會群島,或許所有人都能生還。他寫道:「這些埃塞克斯號的可憐人類所遭受的苦難,其實完全可以避免。若他們在離開殘骸後立刻駛向大溪地——那時他們距離並不遠——便能得救。但他們畏懼食人族。」[28]

船員被分配至三艘小艇,由波拉德、蔡斯與喬伊分別率領。1820年11月22日,他們正式啟航。[29] 捕鯨小艇原本並非為長途航行而設計,且修補粗糙,不斷滲水,始終威脅著他們的生存。有一次,一艘小艇的船板脫落,船員不得不全體偏向一側,使船身抬高,直到另一艘小艇靠攏,讓人跳過去釘木板堵洞。其間,暴風雨與巨浪屢次襲來,凡是不需掌舵或操帆的船員,大多數時間都在不停舀水。[30]

食物與淡水自一開始便受到嚴格配給。他們先食用被海水浸泡過的麵包,雖會加劇口渴,卻別無選擇。十天後,眾人宰殺了第一隻自殘骸搶救出的巨型陸龜,方才稍解飢餓。[31]

Remove ads

登陸

1820年12月20日,正值鯨魚襲擊一個月後,船員們因長期飢餓脫水與曝曬而苦不堪言,終於登上無人居住的亨德森島。此島屬於現今英屬皮特凱恩群島範圍,是一座小型隆起珊瑚環礁英語uplifted coral atoll。船員誤以為此地是位於東方220英里(350公里)外的杜西島英語Ducie Island。若他們實際登上的是西南方120英里(190公里)外的皮特凱恩群島,則或許能得到幫助,因為當地仍住有邦蒂號叛變事件倖存者的後裔。[32]

在亨德森島上,他們找到鳥類、鳥蛋、螃蟹、魚以及北美獨行菜作為食物,但淡水卻十分稀少,直到發現潮線下方的淡泉,才得以解渴。然而僅僅一週後,島上的資源便幾乎耗盡。12月26日,他們判斷若繼續逗留必將餓死,因此大部分人決定再次出海。不過,威廉·賴特(William Wright)、賽斯·威克斯(Seth Weeks)與湯瑪斯·查普爾(Thomas Chappel)三人選擇留在島上;巧合的是,他們正好是唯一不是南塔克特籍的白人船員。波拉德承諾,若能回到南美,必會設法營救他們。最終他信守承諾,三人於1821年4月獲澳洲商船薩裡號(Surry)救出。[33][34]

分離與同伴相食

剩下的十七名船員於12月27日啟程,目標是復活節島[35] 1821年1月4日,他們推算已漂至復活節島以南,遂改向智利外海的馬斯阿富埃拉島英語Más Afuera Island(今亞歷山大塞爾扣克島)。同日,他們耗盡自亨德森島帶出的魚鳥存糧,每人每日僅剩一杯水與三盎司麵包。[36]1月10日,原本健康欠佳的喬伊(Matthew Joy)病逝,遺體被投入海中;其舵手歐貝德·亨德里克斯(Obed Hendricks)接掌指揮。[37] 隔日,蔡斯的小艇在暴風雨中與其餘小艇分散。[38] 1月20日,蔡斯艇上的理查·彼得森(Richard Peterson)去世,遺體亦海葬。[39]

同日,在北方百餘公里外的亨德里克斯艇上,勞森·湯馬斯(Lawson Thomas)亦告病逝。當時波拉德與亨德里克斯的糧食幾乎耗盡,船員遂決定屍體果腹英語custom of the sea。兩日後,查爾斯·肖特(Charles Shorter)死去,屍體同樣被食用。[40] 接著以賽亞·謝潑德(Isaiah Sheppard)與薩繆爾·里德(Samuel Reed)亦先後病亡並遭食用。[41]1月29日夜,波拉德艇與亨德里克斯艇失散。由於後者缺乏航海設備,亨德里克斯與倖存的威廉·龐德(William Bond)、約瑟夫·韋斯特(Joseph West)自此再無音訊。數月後,人們在杜西島上發現一艘擱淺的小艇,內有四具白骨,被認為可能是亨德里克斯的船。[42]

2月6日,波拉德艇再度陷入絕境,眾人抽籤決定由歐文·科芬(Owen Coffin)犧牲,他隨後遭槍決並被食用。[43]五日後,巴爾齊萊·雷伊(Barzillai Ray)病亡,其屍體被波拉德與查爾斯·拉姆斯代爾食用。[44] 與此同時,蔡斯艇上的艾薩克·科爾(Isaac Cole)於2月10日去世,船員亦被迫食用其屍。[45] 蔡斯在回憶錄中寫道:「在這可怕的處境裡,我們的靈魂痛苦難以言喻。」[46]

Remove ads

獲救與重聚

1821年2月18日清晨,蔡斯艇由勞倫斯(Benjamin Lawrence)掌舵時,發現遠處一艘帆船。他們設法靠近,該船為英國捕鯨船印度號英語Indian_(1815_ship)。蔡斯、勞倫斯與尼克森因極度虛弱無法自行登船,被水手抬入船長艙。當天,他們遠遠望見馬斯阿富埃拉島,證實蔡斯的導航極為精準。數日後,印度號駛入瓦爾帕萊索港。途中所拖曳的小艇則在風暴中遺失。[47]

1821年2月23日,埃塞克斯號沉沒九十三天後,波拉德與拉姆斯代爾在智利聖瑪麗亞島近海被南塔克特捕鯨船法國王太子號(Dauphin)發現。埃塞克斯號一年前也曾在此停靠。當時二人幾近餓死,只能靠吸吮同伴的屍骨苟延殘喘,不時在昏迷與清醒間徘徊,隨後被接上船。[48] 之後,他們被轉送至另一艘正前往瓦爾帕萊索的南塔克特捕鯨船雙兄弟號(Two Brothers)。3月17日抵達港口,並與蔡斯、勞倫斯與尼克森重聚;三人先前已在美國護衛艦星座號英語USS_Constellation_(1797)上接受軍醫治療。最終,所有倖存的捕鯨艇船員皆為南塔克特人。[49]

3月23日,蔡斯、勞倫斯、尼克森與拉姆斯代爾搭乘捕鯨船老鷹號(Eagle)返鄉;波拉德因體弱多病,直到5月才隨雙兄弟號啟程。[50]星座號的艦長亦安排營救那三名留在自認是杜西島(實為亨德森島)的水手。他委託返澳的澳洲商船薩裡號先行停靠杜西島,發現無人居住後,懷疑埃塞克斯號軍官誤認地點,遂改駛亨德森島,最終於4月9日救出查普爾、威克斯與賴特。[34]

Remove ads

事後

Thumb
歐文·蔡斯晚年肖像
Thumb
湯瑪斯·尼克森,1870年代攝

1822年初,波拉德再次出海,出任雙兄弟號(Two Brothers)船長。然而首航便在法蘭西護衛艦暗沙遇難,船員(包括尼克森與拉姆斯代爾)僅能乘兩艘捕鯨艇脫險,翌日由捕鯨船瑪莎號(Martha)救起。此役也結束了波拉德的捕鯨生涯;他被視為「倒楣的船長」(Jonah),再無船主願意將船交付給他。此後,他只隨一艘商船遠航一次便退休返鄉,在南塔克特擔任夜間守衛。每年11月20日,埃塞克斯號沉沒的日子,他都會將自己鎖在房內守齋[51] 1870年1月7日,他於南塔克特去世,享壽78歲。[52]

蔡斯於1821年6月11日返回南塔克特,首次見到已14個月大的女兒。同年10月,他完成了對這場災難的記述《捕鯨船埃塞克斯號最奇異而痛苦的遇難記》(Narrativ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and Distressing Shipwreck of the Whale-Ship Essex),此書啟發了赫爾曼·梅爾維爾創作1851年的小說《白鯨記》。隨後,蔡斯出任捕鯨船佛羅里達 號(Florida)的大副,並於1823年返鄉。他的第一任妻子在誕下第三子後過世,蔡斯再娶了前埃塞克斯號大副馬修·喬伊的遺孀。之後他先後擔任新貝德福德捕鯨船溫斯洛號(Winslow)與南塔克特捕鯨船查爾斯·卡羅爾號(Charles Carroll)的船長,並持有股份。他一生共經歷四次婚姻:第三任妻子在他離家16個月後產子,蔡斯因此選擇離婚,但仍撫養該子如親生。1840年9月,他在離婚兩個月後迎娶第四任妻子,並自捕鯨業退休。晚年因創傷後症候群而飽受頭痛與惡夢折磨,甚至在閣樓囤積食物。他最後在南塔克特的奎斯精神療養院(Quaise Asylum)住了約八年。[53] 1869年3月7日,蔡斯去世,享壽73歲。

勞倫斯先後擔任德羅莫號(Dromo)與休倫號(Huron)號捕鯨船長,後退休返鄉,在南塔克特西亞斯孔塞特(Siasconset)經營小農場。[54] 1879年3月28日卒於南塔克特,享壽80歲。[55]

拉姆斯代爾後來成為傑克森將軍號(General Jackson)捕鯨船船長,1866年7月8日卒於南塔克特,享年62歲。[54][56]

尼克森則轉往商船業,後定居紐約州布魯克林[54] 晚年返鄉南塔克特,經營一間夏季旅館,並於1876年撰寫《埃塞克斯號沉沒記:鯨魚襲船與船員漂流之苦》(The Loss of the Ship "Essex" Sunk by a Whale and the Ordeal of the Crew in Open Boats)。此稿完成於沉沒五十六年後,卻在1960年才被尋獲,並於1984年由南塔克特歷史協會出版。[57][58] 1883年2月去世,享年77歲。

三名在亨德森島獲救的船員(查普爾、威克斯、賴特)繼續隨薩裡號號工作,之後各自返回英美。查普爾後來辭去航海工作成為傳教士,並於帝汶死於瘟疫;賴特約於1834年在西印度群島颶風中遇難;威克斯則成為船長,最終退休至科德角,並於1887年9月12日去世,成為埃塞克斯號倖存者中壽命最長的一人。[54][59]

流行文化

除了啟發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於1851年出版的經典小說《白鯨記》外,埃塞克斯號的悲劇故事也多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與音樂作品:

  • 紀錄劇情片《鯨之復仇英語Revenge of the Whale》(2001年),由NBC製作,並於2001年9月7日播出。[60]
  • 電視電影《英語The Whale (2013 film)》(2013年),於12月22日在BBC One首播。劇中馬丁·辛(Martin Sheen)飾演年長的湯瑪斯·尼克森,故事以埃塞克斯號事件為主軸;查爾斯·弗內斯(Charles Furness)飾演年輕的尼克森,歐文·蔡斯由喬納斯·阿姆斯壯(Jonas Armstrong)飾演,船長波拉德則由亞當·雷納(Adam Rayner)飾演。[61]
  • 2015年電影《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由朗·霍華執導,改編自納撒尼爾·菲爾布里克的同名著作。片中克里斯·漢斯沃飾演歐文·蔡斯,班傑明·沃克飾演船長波拉德,布蘭頓·葛利森湯姆·霍蘭德則分別飾演年長與年輕的尼克森。[6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