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
Remove ads

何塞·埃斯特萬·安東尼奧·埃切維里亞(西班牙語:José Esteban Antonio Echeverría,1805年9月2日—1851年1月19日),阿根廷小說家、詩人、革命者,拉丁美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之一。早年赴法留學,後返回阿根廷從事文學創作及反抗高地酋羅薩斯的統治,並因此被迫流亡烏拉圭直到逝世,其代表作為長詩《女俘西班牙語La cautiva》及短篇小說《屠場西班牙語El matadero》,反映了阿根廷社會中野蠻與文明殘酷衝突的現實。

事实速览 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Esteban Echeverría,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何塞·埃斯特班·安東尼奧·埃切維里亞於1805年出生於西班牙帝國拉普拉塔總督轄區布宜諾斯艾利斯埃爾阿爾托(今聖特爾莫西班牙語San Telmo (Buenos Aires))街區,當時正值西班牙美洲獨立戰爭期間,他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革命委員會開辦的一所學校學習[1]。1825年,埃切維里亞前往法國巴黎留學,在索邦大學就讀,並接受過私人教師的指導[2]。在留學期間,他受到了浪漫主義運動,以及夏爾·傅立葉聖西門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3][4],1830年,他回到阿根廷後,開始投身文學創作,成為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倡導者[5]。剛從巴黎返國的他,便憑藉詩歌《返回》(Regreso)和《五月慶典》(Celebración de Mayo)獲得了批評家佩德羅·德·安吉利斯西班牙語Pedro de Ángelis的讚揚[1]

1837年起,埃切維里亞與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胡安·包蒂斯塔·阿爾韋迪等青年作家組建了文學沙龍「1837年一代英語1837 generation」,這些作家鼓動社會變革,批判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獨裁者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的統治,倡導國家採取單一制、建立社會精英為核心的憲政體制、推動自由貿易、言論自由、發展國民教育[6]:7-9。沙龍被查封後,埃切維里亞和年輕的阿根廷知識分子於1838年組成了「五月協會」(Asociación de Mayo),主張繼承五月革命的精神,繼續批判羅薩斯的統治[1]

五月協會透過文學作品傳播社會主義思想,受到一些作家的響應,但也引發了羅薩斯當局的不滿及鎮壓。埃切維里亞被迫於1840年拋棄女兒瑪蒂娜,逃亡到烏拉圭蒙特維多,與此同時,他發表了短篇小說《屠場》[1]。1851年,貧病交迫的埃切維里亞在蒙特維多去世,葬於當地的布塞歐公墓英語Cementerio del Buceo, Montevideo[7]。今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埃切維里亞區英語Esteban Echeverría Partido即以他的名字命名,布市還有以他命名的學校[8][9]

Remove ads

作品

19世紀初期的阿根廷文壇西班牙語Literatura de Argentina深受古典主義之影響,但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等人則反對因襲西班牙文學傳統,主張走出傳統,創造生動、活躍而感動人心的作品,從而帶動了浪漫主義潮流在阿根廷興起[10]

埃切維里亞長於詩歌與小說創作,他著有《埃爾維拉》(Elvira o la novia del Plata)、《慰安集》(Himno del dolor)、《詩韻集》(Rimas)等詩歌集和短篇小說《屠場西班牙語El matadero[5],其中的代表作為長詩《女俘西班牙語La cautiva》及短篇小說《屠場西班牙語El matadero》。《女俘西班牙語La cautiva》收錄於《詩韻集》中,講述了白人夫婦布里恩和瑪麗亞被印第安人俘虜,隨即展開了艱辛的逃亡之旅,但在返回城市的路上死去的悲劇[11],該詩歌以使用題句日語エピグラフ見長,潘帕斯草原的浩瀚、以及瑪麗亞的勇敢亦見諸其中,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色彩[12]。《屠場》發表於1837年,並於1871年出版,其借屠場宰殺牲口的情景,暗諷了羅薩斯壓迫統治下的阿根廷社會,小說的主題「屠場」便是象徵戕害年輕知識分子的羅薩斯政權。小說使用風俗主義手法寫作,寓意深刻,在拉丁美洲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該國文學本土化的里程碑[13],學者方瑛亦將其與薩米恩托的《法昆多》、何塞·馬莫爾的《阿瑪莉亞》合稱為拉丁美洲浪漫主義文學三大傑作[14],但《屠場》並沒有在埃切維里亞生前對外出版,成為其一大憾事[15]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