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諾西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諾西斯(希臘語:Ένωσις,直譯:「聯盟」)是一種主張將希臘以外的各個希臘人社群併入希臘的意識形態。這種理念與偉大理想緊密相關,後者是一個希臘國家概念,在1830年現代希臘獨立後主導了希臘政治。偉大理想主張統一所有希臘民族聚居的土地,其中部分土地參與了19世紀20年代的希臘獨立戰爭,但並未取得獨立,因此仍處於外國統治之下。

最廣為所知的埃諾西斯的例子是希臘裔塞浦路斯人之中要求塞浦路斯與希臘聯合的運動。在英屬塞浦路斯時期,埃諾西斯的理念與塞浦路斯自決運動緊密聯繫,尤其是在島上占多數的希臘裔之中。然而,許多土耳其裔反對沒有塔克西姆的埃諾西斯,即尋求希臘裔與土耳其裔瓜分該島。1960年,塞浦路斯共和國誕生,既沒有埃諾西斯,也沒有塔克西姆。
大約自那時起,塞浦路斯社群間暴力為了響應不同的目標而發生,對埃諾西斯的持續渴望最終導致了1974年塞浦路斯政變,上台的軍政府試圖實現這一目標。然而,此舉促使土耳其發動了對塞浦路斯的入侵,導致了分裂和持續至今的塞浦路斯問題。
Remove ads
歷史

希臘王國的邊境是在希臘獨立戰爭後的1832年倫敦會議[1]上確定的。[2]當時,威靈頓公爵希望將希臘僅限於伯羅奔尼撒半島,[3]因為英國希望儘可能多地保持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最初的希臘國家只包括伯羅奔尼撒半島、阿提卡和基克拉澤斯群島。其人口不到100萬,居住在境外的希臘人是其三倍,這些人主要居住在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之上。[4]其中的許多人渴望被納入希臘王國,他們當中呼籲與希臘聯合的運動經常能得到民眾的支持。隨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希臘進行了擴張,得到了許多領土。
由於1815年《巴黎條約》,伊奧尼亞群島被置於英國的保護之下,[5]但在希臘獨立後,島民開始憎惡外國統治並要求併入希臘。英國於1864年將這些島嶼轉讓給希臘。
希臘獨立後,色薩利仍處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儘管部分領土參與了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最初的起義,但起義很快就被鎮壓。在第十次俄土戰爭期間,由於大國保證在戰後考慮希臘的領土要求,希臘保持了中立。1881年,希臘和奧斯曼帝國簽署了《君士坦丁堡條約》,形成了新的希土邊界,將色薩利的大部分地圖併入了希臘。
克里特島在1866—1869年的克里特島起義期間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並使用了「克里特島,埃諾西斯,自由或死亡」的口號。1898年,在大國干預下,克里特國建立。1908年,克里特國事實上被希臘兼併,並於1913年《布加勒斯特條約》得到法理上的確認。
希臘獨立戰爭期間,馬其頓發生了一場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起義,但並未成功。1854年發生了一場失敗的起義,旨在將馬其頓與希臘統一。[6]第十次俄土戰爭後的《聖斯特凡諾條約》將幾乎整個馬其頓都授予了保加利亞。這導致了1878年馬其頓起義並使得1878年《柏林條約》的裁決被撤銷,這些領土仍留在奧斯曼帝國手中。此後是該地區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曠日持久的馬其頓鬥爭,由此產生的游擊戰直到1908年7月的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才結束。保加利亞和希臘對馬其頓的競爭成為了巴爾幹戰爭的一部分,1913年的《布加勒斯特條約》將大部分地區授予希臘,包括塞薩洛尼基。1913年《倫敦條約》將伊庇魯斯南部授予希臘,該地區曾於1854年和1878年的伊庇魯斯起義中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1821年,西色雷斯的幾個地區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並參與了希臘獨立戰爭。在巴爾幹戰爭期間,西色雷斯被保加利亞軍隊占領;1913年,保加利亞根據《布加勒斯特條約》的條款獲得了西色雷斯。一戰後,根據1919年《訥伊條約》,西色雷斯被從保加利亞劃出,暫時交由協約國管理,然後在1920年的聖雷莫會議上被交給希臘。
一戰後,希臘於1919年應獲勝的協約國,特別是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的邀請,開始占領士麥那和及其周邊的安納托利亞西部地區。1920年的《塞夫爾條約》賦予了占領的合法地位,希臘獲得了東色雷斯的大部分地區,並被授予管理士麥那及其腹地的授權。[7]士麥那於1922年被宣布為保護國,但希臘在1919—1923年與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的戰爭中落敗,因而埃諾西斯的嘗試失敗了。當時大多數在戰爭中尚未逃離安納托利亞的基督徒被迫在1923年的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中搬遷到希臘。
在1828年《倫敦議定書》中,十二群島的大部被定為新生的希臘國的一部分,擔當1830年《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時,這些島嶼被留在希臘王國之外。它們於1912年被意大利占領,一直持續到二戰後成為英國軍方的保護地。1947年,根據對意大利和約,這些島嶼被劃與希臘,儘管土耳其表示了反對(土耳其也希望獲得這個群島)。
1914年,北伊庇魯斯地區的希臘人宣布成立北伊庇魯斯自治共和國,該地區在巴爾幹戰爭後被併入阿爾巴尼亞。希臘在1914—1916年控制了這一地區,並在1916年3月試圖吞併它,但並未成功。[8]1917年,希臘軍隊被意大利逐出該地區,意大利接管了阿爾巴尼亞的大部分地區。[9]1919年巴黎和會將該地區授予希臘,但希臘在希土戰爭的失敗使得該地重歸阿爾巴尼亞的控制之下。[10]1940年,意大利從阿爾巴尼亞入侵希臘,希臘成功反擊,並短暫控制了北伊庇魯斯六個月,直至1941年德國入侵希臘。冷戰期間,希臘和阿爾巴尼亞之間的關係仍高度緊張,但隨着希臘放棄對北伊庇魯斯的領土要求並解除兩國間的正式戰爭狀態,兩國關係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改善。[8]
在現代,除了塞浦路斯之外,居住在阿爾巴尼亞南部的部分希臘社群的埃諾西斯呼聲最為高漲。[11]
Remove ads
塞浦路斯
1828年,希臘第一任總統愛奧尼斯·卡波季斯第亞斯呼籲希臘與塞浦路斯合併,且發生了多場小規模起義。[12]塞浦路斯當時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塞浦路斯的行政權被移交給了英國。[13]當加尼特·沃爾斯利於當年7月出任第一任高級專員時,基提翁大主教要求英國將塞浦路斯的行政權移交給希臘。[14]英國於1914年吞併塞浦路斯。
利馬索爾—帕福斯議員赫里斯托祖洛斯·索佐斯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的比扎尼戰役中去世,在埃諾西斯運動中留下了持久的印記,是1931年塞浦路斯起義之前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希臘裔的學校和法院暫停了活動,尼科西亞的一家法院升起了一面紀念索佐斯的旗幟。這違反了法律,因為英國在衝突中一直保持中立。塞浦路斯的數十個村莊以及雅典、埃及和蘇丹的塞浦路斯社群舉行了追悼會。希臘裔塞浦路斯的報紙被民族主義熱情席捲,它們將索佐斯與帕夫洛斯·梅拉斯相提並論。索佐斯的照片也被置於希臘議會之中。[15][16]
1915年,英國提出將該島割讓予希臘,以換取其加入協約國,但遭到拒絕。[17]土耳其於1923年通過《洛桑條約》放棄了對塞浦路斯的所有要求,該島於1925年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18]1929年,一個希臘裔塞浦路斯人代表團前往倫敦請求與希臘合併,但收到了否定的回覆。[19]1931年反英騷亂後,在英聯邦內部尋求自治的願景發展起來,但埃諾西斯運動占據主導地位。[20]
1882—1960年,希臘裔約占塞浦路斯島上人口的80%,[21]埃諾西斯運動正源於他們當中正在覺醒的民族主義意識,以及二戰後整個大英帝國內部反殖民運動的發展。在希臘裔塞浦路斯人心中,埃諾西斯運動是塞浦路斯從奧斯曼帝國和後來英國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必然結果。[來源請求]英國提出的一系列在維持英國宗主權下的地方自治的提議都遭到了斷然拒絕。[來源請求]
20世紀50年代,塞浦路斯教會對教育系統的影響導致希臘民族主義和埃諾西斯的思想在希臘裔塞浦路斯學校得到推廣。學校教科書將土耳其人描述為希臘人的敵人,學生們宣誓效忠希臘國旗。英國當局試圖通過出版一份面向學生的社群間期刊以進行反擊,並因希臘民族主義傾向而暫停塞浦路斯童軍協會的運作。[22]
1949年12月,塞浦路斯東正教會要求英國殖民政府根據塞浦路斯人的自決權,將與希臘合併問題提交全民公投。儘管英國在二戰中一直是希臘的盟友,且在最近的希臘內戰中支持希臘政府,但英國殖民當局拒絕了這一要求。
1950年,雅典大主教雅典的斯皮里宗領導了希臘國內對與塞浦路斯合併的呼籲。[23]教會是埃諾西斯的堅定支持者,並於1950年1月15日—22日舉行了一次全民公投,即1950年塞浦路斯埃諾西斯公投;只有希臘裔塞浦路斯人可以投票。教堂中放置了公開的書冊,供18歲以上的人簽名,並表明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與希臘合併。支持合併的為多數票95.7%。[24][25]後來,有人指控當地東正教會告訴其教眾,不支持合併就意味着被逐出教會。[26][27]
公投後,一個希臘裔塞浦路斯人代表團訪問了希臘、英國和聯合國以證明自己的觀點,土耳其裔塞浦路斯人以及土耳其的學生和青年組織表示了抗議。最終,英國和聯合國都沒有被說服支持埃諾西斯。[28]1951年,英國的「小型領地調查」(Smaller Territories Enquiry)編寫了一份報告,調查了包括塞浦路斯在內的大英帝國小型領地的未來。報告的結論是塞浦路斯永遠不英國獨立於英國。1954年英國撤出蘇伊士運河基地並將其中東總部遷往塞浦路斯,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觀點。[17]1954年,希臘首次向聯合國提出正式請求,要求塞浦路斯人民實施「人民平等權利和自決原則」。直到1958年,希臘政府還向聯合國提出了另外四次請求,但均未成功。[29]
1955年,抵抗組織塞浦路斯戰士全國組織發起了一場反對英國統治的行動,以期實現與希臘的合併。該運動一直持續到1959年,到那時許多人已經認為埃諾西斯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因為島上強勢的少數族群土耳其裔正愈發自信。相反,1960年,雙方同意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並在兩個社群之間進行了精心安排的權力分配,脆弱的塞浦路斯共和國就此誕生了。
Remove ads
然而,與希臘合併的想法並沒有被立即放棄。在1968年塞浦路斯總統選舉期間,塞浦路斯總統馬卡里奧斯三世表示,與希臘的合併是「可取的」,但獨立建國是「可能的」。[來源請求]
20世紀70年代初期,埃諾西斯的理念對許多希臘裔塞浦路斯人仍有吸引力,希臘裔譴責馬卡里奧斯三世支持建立獨立的單一國家。1971年,支持埃諾西斯的準軍事組織塞浦路斯戰士全國組織(EOKA-B)成立,馬卡里奧斯三世宣布反對使用暴力來實現與希臘的合併。EOKA-B開始對馬卡里奧斯三世政府發動一系列襲擊。1974年,塞浦路斯國民警衛隊組織了一場針對馬卡里奧斯三世的政變,這場政變受到希臘軍政府的支持。塞浦路斯土耳其裔領導人拉烏夫·登克塔什呼籲英國和土耳其進行軍事干預,以防出現希塞合併。土耳其單方面採取行動,入侵塞浦路斯。此後,土耳其占領了北塞浦路斯。[20]
1974年的事件導致了塞浦路斯的地理分裂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隨後的事件嚴重破壞的埃諾西斯運動。土耳其裔離開了塞浦路斯政府仍然有效控制的地區,導致該島南部三分之二的希臘裔塞浦路斯人社會趨於同質化。島上剩餘三分之一的地區以土族為主,越來越多的土耳其國民從土耳其移民到那裡。
Remove ads
北伊庇魯斯

![]() |
1913—1921年,北伊庇魯斯歷史的突出特點是當地希臘裔希望與希臘王國合併,希臘吞併該地的期望,以及該地最終被授予阿爾巴尼亞公國。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北伊庇魯斯居住了極少數的講希臘語或阿爾巴尼亞語的東正教徒,與此同時,南伊庇魯斯處於希臘軍隊的控制之下,希臘軍隊此前擊退了奧斯曼軍隊。希臘希望吞併這些領土,然而意大利和奧匈帝國反對這一點,而1913年的《佛羅倫薩條約》將北伊庇魯斯授予新成立的阿爾巴尼亞公國,該地居民大多數為穆斯林。因此,希臘軍隊撤出該地,但當地基督徒否認國際局勢,決定在希臘政府的秘密支持下,以阿爾伊羅堡(Αργυρόκαστρον,今阿爾巴尼亞吉諾卡斯特)為基礎建立一個自治政權。
鑑於阿爾巴尼亞的政治不穩定,列強最終批准了北伊庇魯斯的自治,於1914年5月17年簽署了《科孚議定書》。該議定書承認了在阿爾巴尼亞合法授權下伊庇魯斯人的特殊地位和自決權。然而,由於阿爾巴尼亞公國政府於8月垮台,2月被任命為該國領導人的維德的威廉親王於9月返回德國,該協議從未實現。
一戰爆發後不久,即1914年10月,希臘王國重新奪回該地區。然而,同盟國在一戰期間對希臘問題的態度模稜兩可,導致法國和意大利於1916年9月聯合占領伊庇魯斯。在一戰結束時,蒂托尼和韋尼澤洛斯的協議計劃該地區歸屬希臘。最終,阿爾巴尼亞從希臘與穆斯塔法·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的軍事衝突中獲利,於1920年11月9日永久占領了該地區。
Remove ads
士麥那
![]() | 此條目包含過多僅特定讀者會感興趣的過度細節內容。 |


一戰結束時,協約國的經歷集中在對奧斯曼帝國領土的瓜分上。作為1915年《倫敦條約》的一部分,意大利離開了三國同盟,加入了三國協約;此外,意大利被承諾授予十二群島;如果奧斯曼帝國分裂,它還將得到包括安塔利亞及其周邊的安納托利亞的土地,還可能包括士麥那。[33]但在1915年的晚些時候,作為參戰的誘因,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與當時的希臘首相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的私下會談中承諾將包括士麥那在內的大部分安納托利亞海岸地區劃歸希臘所有。[33]韋尼澤洛斯在這次通信後不久就辭職了,但當他於1917年6月再次正式掌權時,希臘站在協約國一方。[34]
1918年10月30日,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了《穆茲羅斯停戰協定》,結束了一戰的中東戰場。英國、希臘、意大利、法國和美國開始討論關於分割奧斯曼帝國領土的條款,最終產生了《塞夫爾條約》。談判從1919年2月開始,每個國家對士麥那的看法均有不同。在該地區進行了大量投資的法國人希望保持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包括士麥那地區。英國人在這個問題上發生了爭執:陸軍部和印度部希望維持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而首相大衛·勞合·喬治和以喬治·寇松為首的外交部反對這一點,並希望對士麥那進行單獨管理。[35]意大利的立場是士麥那理所應當地屬於他們,因此當討論希臘對該地的控制時,外交官們會拒絕發表任何結論。[36]希臘政府緊跟韋尼澤洛斯對偉大理想的追求,並得到勞合·喬治的支持,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宣傳活動,以促進他們對士麥那的主權要求,活動包括在該市建立外交部長領導下的使團。[36]此外,希臘對士麥那地區的主張得到了伍德羅·威爾遜之十四點和平原則的支持(儘管百分比因來源而各異,但希臘人在當地占明顯多數),其中第十二點強調了安納托利亞地區少數民族的自治發展權。[37]在談判中,儘管法國和意大利反對,到1919年2月中旬,勞合·喬治將討論轉移到希臘將如何治理此地,而非希臘能否治理此地。[35]為了進一步實現這一目標,他引入了一系列專家,包括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在內,以討論士麥那區將如何運作及其對人口的影響。[36]這次討論之後的1919年2月中旬,韋尼澤洛斯任命他的親密政治盟友阿里斯蒂迪斯·斯泰爾伊亞迪斯為士麥那高級專員(此職位原本由塞米斯托克利斯·索富利斯擔任)。[36]
1919年4月,意大利人登陸並占領了安塔利亞,並開始顯示出向士麥那調兵的跡象。[35]在大約同一時間的談判中,當很明顯阜姆不會在和平後給予他們時,意大利代表團走了出去。[33]勞合·喬治在意大利代表團缺席的情況下看到了打破士麥那僵局的機會,據Jensen說,他「編造了一份報告,稱土耳其游擊隊在士麥那地區的武裝起義嚴重威脅着希臘和其他基督教少數群體」。[33]為了保護當地基督徒,也為了限制意大利在安納托利亞日益增長的行動,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支持希臘對士麥那的軍事占領。[33]儘管協約國授權希臘軍隊占領士麥那,但其並不同意希臘對這片領土擁有主權,直到進一步談判解決這一問題。[33]意大利代表團默許了這一結果,並批准了希臘的占領。
Remove ads

希臘軍隊於1922年9月9日撤離士麥那,一小群英軍進入進入該市以防止搶劫和暴力行為。第二天,穆斯塔法·凱末爾率領一些部隊進入這座城市,受到了土耳其人的熱烈歡迎。[33]在接管後,土耳其軍隊和非正規軍立刻進行了對希臘裔和亞美尼亞裔居民的暴行。[38][39]最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東正教主教赫里索斯托莫斯被一群土耳其市民用私刑處死。幾天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士麥那的希臘和亞美尼亞區,而土耳其與猶太區則完好無損。[40]火災被歸咎於所有種族群體,而明確的責任仍然難以捉摸。[33]在土耳其方面,這件事件被稱為「解放伊茲密爾」。
希臘軍隊撤離士麥那標誌着希土戰爭大規模衝突的結束,該戰爭以停火和1923年7月24日簽訂的《洛桑條約》正式結束。1923年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中的大部分都是希臘人,他們被迫移民到希臘和其他地方。[36]
Remove ads
伊奧尼亞群島
根據1815年在巴黎簽署的英國與(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關於伊奧尼亞群島的條約(1815年《巴黎條約》期間簽署的條約之一),英國獲得了伊奧尼亞群島的保護權,根據第七條,奧地利帝國將被授予與英國相同的貿易特權。[41]根據條約第四條的規定,起草了「新國家憲法憲章」,並於1817年8月26日批准了「梅特蘭憲法」,該憲法建立了一個七島聯邦,托馬斯·梅特蘭爵士成為其第一任「伊奧尼亞群島高級專員勳爵」。[來源請求]
幾年後,希臘民族主義團體開始形成。儘管他們早些時候將精力投入支持希臘同胞反對奧斯曼帝國的革命,但在希臘獨立後,他們將重點轉向了與希臘的合併。激進黨成立於1848年,是一個支持埃諾西斯的政黨。1848年9月,該黨成員在凱法利尼亞島的阿爾戈斯托利翁和利克蘇里翁與英國駐軍爆發了小規模衝突,這使得保護國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鬆,新聞管制也得到了放鬆。島民沒有掩飾他們對埃諾西斯日益增長的追求,島上的報紙經常發表文章抨擊英國在當地的政策。1849年8月15日,另一場叛亂爆發,亨利·喬治·沃德平息了這場叛亂,他開始暫時實施戒嚴令。[42]
1850年11月26日,激進黨議員約翰·德托拉托斯·蒂帕爾多斯在伊奧尼亞議會上提出了伊奧尼亞群島與希臘合併的議案,該議案由耶拉西莫斯·利瓦達斯、納達利斯·多梅內伊尼斯、喬治·蒂帕爾多斯、弗蘭吉斯科斯·多梅內伊尼斯、伊利亞斯·澤爾沃斯·亞科瓦托斯、伊奧西夫·莫姆費拉托斯、泰萊馬胡斯·佩齊斯、約安尼斯·蒂帕爾多斯、安蓋洛斯·西古羅斯-德西拉斯、赫里斯托祖洛斯·托法尼斯簽署。1862年,該黨分裂為兩個派系——「聯合激進黨」和「真正的激進黨」。在英國統治時期,威廉·格萊斯頓曾造訪這些島嶼,並建議它們與希臘合併,這令英國政府感到不滿。[來源請求]
1864年3月29日,為了支持新上任的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統治,英國、希臘、法國和俄羅斯的代表簽署了《倫敦條約》,承諾在批准後將伊奧尼亞群島的主權移交希臘。因此,5月28日,根據高級專員勳爵的公告,伊奧尼亞群島與希臘合併。[43]
南意大利
2010年代初以來,一場在線社會運動被發起,以喚起南意大利居民的希臘意識,並表明部分南部居民希望脫離意大利,強調他們與希臘化地中海的紐帶(並希望重建大希臘和兩西西里王國)。[44]

該運動主要通過Facebook上的頁面進行,突出希臘與意大利存在更多相關的歷史問題。該歷史問題始於公元前8世紀希臘僑民的遷移:語言上的少數民族,在卡拉布里亞、普利亞和墨西拿被稱為格里科人(Griko)的現代希臘僑民;以及一般自稱大希臘人(Magno Greci)的南方居民。[45]

最大的Facebook頁面突出了被稱為「大希臘—兩西西里王國」(Stato Magna Grecia - Due Sicilie),擁有超過270000名粉絲。這些粉絲主要是意大利人,但也有一些希臘人和格里科人,表達了西西里島及整個南意大利分離的必要性,即所謂的Mezzogiorno和它與希臘與塞浦路斯的合併。此頁面和其他描述意大利的頁面突出了古代大希臘和兩西西里王國的成就,以及意大利南部人民與希臘的密切關係。[46]

根據行政人員的說法,加里波第於1860年在西西里島的戰役對意大利統一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對南意大利的許多居民來說,這更多的代表了一種殖民的開始;而對他們來說,統一是根據北意大利的條件建立了,北意大利基本上是強加了自己的權力、語言、文化,南意大利的經濟比北方更發達,但這種趨勢在統一後發生了逆轉。因此,出現了與新波旁主義(義大利語:Neoborbonismo)交織在一起的觀點,這是對兩西西里王國的一種懷舊形式。這個詞誕生於1960年,隨着意大利分離主義運動的創建而誕生,同時在2011年左右慶祝意大利統一150周年期間人氣顯著增加,同樣的十年是大希臘尋求獨立和再希臘化運動發展的突出時期。新波旁主義運動得到了小型政治運動、業餘網站的支持,導致意大利報紙Corriere del Mezzogiorno報道「新波旁復仇主義近年來很流行......」。[47]
在政治層面上,上述「大希臘—兩西西里王國」頁面的管理員在2023 年希臘全國選舉期間敦促追隨者投票給支持南意大利獨立並與希臘合併的政黨。[46]
據意大利媒體報道,由Luigi Lista領導、總部設在那不勒斯的意大利政黨「大希臘起義」(義大利語:Insorgenza Magnogreca)將自己描述為南意大利希臘認同的運動。[48][49]由Domenico Mazza擔任主席的「大希臘省委員會」(義大利語:Comitato provincia della Magna Graecia)的成立旨在促進南意大利所有地區聯合成為意大利的一個新的獨立大區,並與希臘建立更牢固的聯繫。[50]
在希臘,正式尋求分離南意大利的極右翼政黨「希臘世界帝國」(希臘語:Ελληνική Κοσμοκρατορία)與人民東正教陣線、愛國激進聯盟(由前金色黎明成員、歐洲議會議員埃萊夫塞里奧斯·西納季諾斯成立)聯合參加了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獲得了1.23%的選票。[51]

據希臘媒體報道,意大利南部的居民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國旗,旗幟上印有象徵德爾斐神諭(由皮媞亞決定希臘殖民地在意大利設立的地點)的古希臘三腳架圖案。此外,他們還有一首非正式的國歌,由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索尼婭·塞奧佐里祖創作。[44][52]
Remove ads
另請參閱
- 米亞楚姆
- 塔克西姆
- 希臘民族主義
- 反土耳其情緒
注釋
參考文獻
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