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埡口 (南橫公路)
台灣南橫公路穿越中央山脈主脊的山口及旅遊景點,位置在向陽山和關山之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埡口,又稱關山埡口、大關山埡口、南橫埡口(
Remove ads
名稱
「埡口」此名為多數文獻(含學術單位、政府機關之網站記載)所採用,其中在學術方面,各文獻報告為與其他埡口茲區別,亦有「關山埡口」、「大關山埡口」、「南橫埡口」等不同用名,本文為表統一用名,乃採多數者稱之。偶見寫為「啞口」者為誤植[3]。公路總局發布的台20線里程表,將此地稱為「大關山埡口」(有誤寫為「大關山啞口」[9][10][11]),得名自山頂位在此地西南側約兩公里處的「大關山」[註 3]。歷年官方地圖中,1980—1983年《一萬分一像片基本圖》標示此地「埡口」,穿越的隧道標示「關山隧道」;1988年中比例《台灣地區地形圖》將此地標示為「關山埡口」;1985—1996年的各版《經建版地形圖》將穿越的隧道標示為「關山埡口隧道」、「埡口」標示在東側;1999年以後隧道標示為「大關山隧道」。[1]:0[4][13]也有資料稱為「南橫埡口」[14]。埡口的範圍,在本文撰述是以台20線約141公里左右,向東至144公里左右[註 1],涵蓋大關山隧道至向陽大斷崖。
Remove ads
歷史
日治時期,為了壓制布農族的抗日行動,1926—1931年日本人從關山至六龜之間建造一條關山越嶺道,在此立起州廳界碑,以表示該界為高雄州與台東廳交界所在,並設有見張所,依《東台灣展望》記載,此處便是今稱「埡口」[註 4],海拔約2920公尺[18][20]。如今,州廳界碑、見張所已無跡可尋。沿著關山越嶺道往東方而行,則有關山、溪頭兩處駐在所,前者位置是關山嶺山東麓,後者位置是埡口派出所今址。據玉山國家公園調查,從埡口派出所至大關山隧道這一段關山越嶺道,寬約1.5—2公尺間,除了是登山人士做為山徑步行之用,仍可見得其路跡,其餘路段有的是埋沒在草叢,或者是被崩坍給流失[18]。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相繼完成中橫公路與北橫公路,於1968年南橫公路自北寮開工,遇中央山脈阻隔,建造大關山隧道貫穿地層通過,連接起南橫公路東、西兩段,1972年完工通車後,大關山隧道成為全線最高點,且是今存海拔最高的隧道[註 2][21][22]。當時仍受山地管制,前來埡口登山旅遊或運輸交易,得申請登記進行審查檢驗,直到1993年解除管制後幾年內[註 5],旅客人數暴增,導致大關山隧道湧現的車潮造成塞車[23]。通車後,位於大關山隧道東口續往東行近2公里處,溪頭駐在所原址、埡口派出所今址[註 6]、近旁海拔2568公尺的工寮,原本是提供給興建南橫公路的工人使用,被救國團擴建成現在的「埡口山莊」。1978年至1986年間是救國團展開南橫健行活動盛行之時,埡口山莊提供健行隊住宿過夜[24]。
2009年,受莫拉克颱風襲擊下,南橫公路沿線多處毀損,其中在埡口路段,大關山隧道東口與停車場皆遭受土石掩埋,在埡口山莊和大關山隧道之間的道路有長達300公尺崩坍地,影響甚鉅[25][26]。因此,同樣連帶影響埡口山莊,下方地基的岩層流失,而且崩壁是直瀉而下的溪谷,山莊前營火廣場有地滑龜裂的現象,此地點經勘察被認為有危險堪虞,林務局決定收回埡口山莊,停租給救國團[27][28]。2014年2月,臺東林管處對外表示,於3月開始不對外開放使用埡口山莊,並保留原有建物,僅提供緊急救難之用[27][28]。
Remove ads
地理
埡口位於中央山脈南段主脊,向陽山與關山間的最低鞍部,南橫大關山隧道上方[註 4],海拔約2920公尺(2018年國土測繪中心圖資標示為2919.2公尺[1])[23]。南橫公路以開鑿隧道的方式穿越中央山脈,隧道在埡口下方約200公尺處,鑿穿主脊東西分水嶺,1972年通車後,於東西兩端隧道口,台東端與高雄端,皆各設有地名標示,過去曾有錯標為「啞口」,1991年改正為「埡口」[3][29],歷年來所標示的標高有2714、2731、2722公尺等[30][1]:0[4][31][23][18](2018年國土測繪中心圖資標示,隧道東口標高2727.3公尺、西口2723.5公尺[1]:0)。從大關山隧道東口攀登關山嶺山的登山步道,里程牌0.5K處即為山脊最低處的埡口。官方地圖在1980—1983年《一萬分一像片基本圖》的東西圖幅分界正好穿越此地,於是在圖幅東西兩側分別皆各標示「埡口」[1]:0[4];隨後1985—1996年的各版《經建版地形圖》保留標示在東側的「埡口」、然原本1980—1983年《一萬分一像片基本圖》在圖幅分界西側所標示的「埡口」卻消失。[1][13]
Remove ads
埡口的高山氣候是南橫公路上著名的景觀,其呈現氣候風貌以大關山隧道區分。天候變化時,在不同的季節常見「東山飄雨西山晴」;或是西側風雨迷霧連綿,往東過了隧道竟是暖陽和煦、雲湧霞披的美景。秋冬季節,位於台東縣境內的大關山隧道東口,由於受到東北季風挾帶水氣,循著廣大的新武呂溪河谷漫進,在氣流的抬升與地形阻隔下,在氣流強盛時,南橫東段朔風凜洌,淒風苦雨,而隧道往西進入到高雄市境內,則因氣流受到中央山脈主脊橫阻,風勢微弱,仍可見落日餘暈、雲彩飛揚的美景;在氣流減弱時,隧道東口常於午後4時,其高度約海拔2500公尺左右形成漫谷連天的浩渺雲海,成為埡口最壯觀美麗的景致[32],在清晨或午後,由於大關山隧道上方的地形是呈現一處風口,氣流的抬升會將雲沿著地形往風口推擠,造就出山嵐與雲瀑景觀[32][21]。夏季時節,濕暖的西南氣流會由西沿荖濃溪通谷往東進入,隨即受阻於中央山脈與玉山山塊的高嶺,而蓄積在南橫西段梅山往埡口間的路段,形成山嵐繚繞,雲霧迷漫,或是細雨霏霏的天氣;往東通過大關山隧道後,則因為山脊阻擋濕氣,東側仍是晴朗開闊[32][33][14]。
關於埡口在氣候方面的各項統計,現今並無完整的資料[註 7]。另外,雖然埡口是處風口地帶,強風盛行,對於風速、風向等仍無資料[34]。氣溫與雨量是依《臺東縣史》記載,埡口是歸類於山地夏涼氣候,1月為最冷月,月均溫低於8℃,7月為最暖,月均溫不高於18℃,與平地溫差超過10℃以上,年雨量逾3500公釐[35]。
Remove ads
埡口的地形是屬中央山脈的主脊,對台灣地理而言,不僅分隔台灣島東、西兩半部,也分隔荖濃溪、新武呂溪兩水系而成分水嶺,故於東於西,兩地呈現景觀大不同[8]。南橫公路由東往西接近埡口前,受到哈里博松溪的地形阻隔[36],公路是沿山壁以U字形環繞溪谷,並以雲海橋、雲峰橋跨越哈里博松溪,在橋上向北可見雲海瀑布與向陽瀑布,源流是自斷崖一瀉而下,這處斷崖位在向陽山西南方,其名為向陽大斷崖,現崩壁已往下崩落至埡口山莊下方,往橋另一端望去則是哈里博松溪所呈現深谷地貌,在埡口山莊可見斷崖、瀑布、深谷三景[6][8][21]。
在穿越埡口的大關山隧道,東口腹地較西口寬廣,此處設有停車場,是南橫公路的埡口景點所在,也是進入關山嶺山的登山口[註 5],與另一端的西口皆可攀登而上至關山越嶺道[33][23][18]。沿著南橫公路來到大關山隧道,隧道長615公尺,淨寬5.6公尺,原本隧道內壁並無施作襯砌,故可見遺留當時開鑿的痕跡以及從岩壁滲出水來的景象,加上隧道並非呈直線方式貫通,致使光線無法直射至隧道內部,在冬季會凝結成冰柱,而夏季則是溼寒的低溫,隧道內並無安裝燈光,長久以來一直又冷又濕又暗、還常滴水。南橫崩毀後的修復工程將隧道內部改善,安裝燈光,原本內壁的石壁原貌加上了襯砌及不鏽鋼板,將水滴引導至兩側排水溝,隧道內又濕又暗的「大關山滴水傳說」不再發生[來源請求]。由於隧道並非呈直線,行車時無法於隧道口望見對向來車,隧道內路幅又狹窄只容單線道無法會車,所以在東西兩端隧道口,都設置有紅綠燈號誌指示,在2023年以前是全台灣海拔最高的紅綠燈[註 8][註 9]。由東向西出了大關山隧道西口,抵達高雄市境內,同時進入了玉山國家公園,此處地形受山壁圍繞,視野僅有拉庫音溪的支流溪谷較為開闊,繼續沿南橫公路往西而行,封閉的景觀逐漸開闊,可遠眺對岸的長青祠與庫哈諾辛山[4][32]。
Remove ads
埡口的地質是屬畢祿山層,但在大關山隧道的兩端,依位態與岩性就有明顯差異,故以大關山隧道可分出其地質[40]。在距離隧道西口約100公尺處之以西地帶,即埡口位於高雄市境內,該區地質是屬變質砂岩,偶夾板岩或硬頁岩之互層,向西至大關山斷層皆屬,在隧道西口上方就是此地層的露頭,這是受變質作用下形成,其構造呈現變質之時形成的層面與垂直交錯狀發育,節理發達,岩體硬度甚高;朝向隧道東口方向,地質逐漸取而代之是硬頁岩與板岩,因此在關山嶺山稜線上,可見危崖處是破碎的硬頁岩與板岩[33][40][41]。出了隧道東口,即埡口位於台東縣境內,則由劈理發達的板岩與千枚岩構成,其中千枚岩在向陽大斷崖多為千枚岩,其間夾有方解石脈、石英脈,並有少量的綠色岩,因千枚岩是屬變質岩,變質程度介於板岩與雲母片岩,因此受日光照射下,向陽大斷崖反射出銀灰色的光芒[21][40][41]。北從關山嶺山,南至關山,這一段的地質是由變質砂岩與板岩互層構成,其山稜上峰巔多呈單面山,東面坡長且緩和,正與岩層方向一致,而西面卻崎嶇陡峭,是典型的順向坡地形,沿南橫公路自海端方向上來可見此景,尤以關山大斷崖崩壁頂端的鷹子嘴山甚為明顯,在台14甲線昆陽至武嶺這一段也有單面山[註 10][8]。
Remove ads
植物
從埡口的植物景觀可反映出氣候環境,在文獻上多以大關山隧道來區分,隧道東口是以台灣二葉松為主的樹種,屬於向陽性植物,少有鐵杉、雲杉生長;相對在隧道西口,地形上是處於背風面,使得季風吹不進與日照時間短,呈現出山嵐繚繞、雲霧籠罩,因此是以鐵杉、雲杉與冷杉為主的樹種,其間伴生台灣二葉松、台灣華山松,隧道兩端的林相呈相反面貌,對比甚為明顯[32][33][42]。垂直往上分佈,朝著隧道上方的稜線,植物的適應性抉擇自身可生存的棲地,針葉林逐漸地減少,至稜線已是低矮的草本植物分佈,比如:馬桑、玉山薊、玉山箭竹、高山烏頭、白花香青、玉山杜鵑、紫花鳳仙花、玉山假沙梨等,其中馬桑是整株有毒,另外玉山箭竹分佈廣泛,從針葉林帶到白木林地皆可見到[32][23]。在整個分佈上,埡口是屬於涼溫帶氣候,以鐵杉分布為大宗所構成的純林帶[23][43]。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