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 kinabaluensis)是由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和長毛豬籠草(N. villosa)雜交得到的自然雜交種。[2]
Remove ads
植物學史
1910年,莉蓮·蘇澤特·吉布斯在堪巴蘭格附近首次採集到了基納巴盧山豬籠草。1914年,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將其稱為「Nepenthes sp.」。[3]:64雖然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沒有對其進行正式命名,但他指出「所有現有的形態細節表明其為長毛豬籠草與馬來王豬籠草的雜交種」。[4]:1271976年,倉田重夫將其正式描述為基納巴盧山豬籠草。該名稱首次發表於《基納巴盧山的豬籠草》一書中,但當時因其缺乏模式標本的信息及足夠的描述,而被視為裸名。1984年,倉田重夫對其進行了有效描述。[5]
形態特徵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捕蟲籠很巨大,但不如馬來王豬籠草和阿里豬籠草(N. × alisaputrana)。基納巴盧山豬籠草僅存在於基納巴盧山及附近的坦布幼崑山,並與親本同域分布。[6]:165-167更具體來說,其存在於帕卡洞附近的步道及卡魯比斯河上游西岸的一個山脊的東南部。[3]:65。唯一容易到達的分布地位於基納巴盧山頂峰步道,拉央-拉央與直升機停機坪之間,由陸均松屬(Dacrydium gibbsiae)及薄子木屬(Leptospermum recurvum)植物組成的樹林,海拔約2900米。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海拔分布範圍為2420米至3030米。[7]:94原生地通常為雲霧森林。
相關物種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為其親本的中間型。其與馬來王豬籠草之間的區別在於,其存在突出的唇肋及細長的唇齒。唇邊緣擴展,籠蓋為圓形或腎形,幾乎水平。一般情況下,其捕蟲籠大於長毛豬籠草。籠蔓與葉片的銜接處距離葉尖1至2厘米,該特徵繼承於馬來王豬籠草。[8]:19成年植株的籠蔓幾乎是木質的。其捕蟲籠和葉片邊緣具絨毛,呈親本的中間型。下位籠具一對籠翼,而上位籠通常缺失。捕蟲籠為黃色至血紅色。其比親本更容易產生上位籠。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呈其親本的中間型,可很容易的與婆羅洲的其他豬籠草屬植物區分開來。但其曾在《萊茨領你到食蟲植物世界》(Letts Guide to Carnivorous Plants of the World)中被誤認為是馬來王豬籠草。[9]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