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塞努西王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塞努西王朝(阿拉伯語:السنوسية)或譯塞努西亞王朝(羅馬化:Sanūssiyya),是阿爾及爾攝政國大塞努西(阿拉伯語:السنوسي الكبير)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於1837年在鄂圖曼崇高國希賈茲州麥加區(今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麥加埃米爾區麥加-穆卡拉瑪)成立的伊斯蘭教蘇菲派世襲王朝。該王朝早期以教團形式存在,即塞努西教團(阿拉伯語:السنوسية),在拜爾蓋地區宣傳塞努西耶派(英語:Senusiyya;通稱塞努西耶)的教義。隨著影響勢力的不斷擴大,在日後逐漸形成強而有力的統治階層,並發展為了政教合一的塞努西國(阿拉伯語:الدولة السنوسية)。
20世紀後,新帝國主義風潮興起,隨著義大利王國的入侵與佔領,塞努西亞發動了多次的反義大利運動,包括塞努西戰役與利比亞平定戰等大型戰役,雖然皆以失敗告終,但也將塞努西亞王朝的影響範圍擴展至整個義屬利比亞。
1943年,義大利王國宣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降,同盟國軍隊在戰爭中接管義屬利比亞。1947年,義大利共和國在《巴黎和平條約》上放棄了包括義屬利比亞在內的所有殖民地及戰時佔領區。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亞宣告獨立,王朝的伊德里斯一世成立利比亞聯合王國,採用聯邦君主制。1963年,伊德里斯一世廢止聯邦制,改國號為利比亞王國。1969年9月1日,自由軍官領袖穆阿邁爾·格達費發動利比亞法塔赫革命推翻伊德里斯一世的君主制政府,並改國號為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塞努西王朝的統治宣告終結。
Remove ads
成立
塞努西教團的成立可以從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開始追溯,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1787年出生於鄂圖曼崇高國阿爾及爾攝政國穆斯塔加奈姆,年幼時父母去世,姑姑法蒂瑪·扎赫拉·賓特·薩努西·伊本·阿拉比根據其兄長阿里的母親的遺囑照顧他,不僅提供食衣住行還有教學和生活指導,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
長大後的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於1824年前往埃及赫迪夫國開羅就讀愛資哈爾大學,但對於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統治方式大為失望,帕夏穆罕默德·阿里分化和削弱愛資哈爾大學的學者們,剝奪了他們曾擁有的崇高地位,避免其在日後影響赫迪夫在埃及的統治。最終,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離開了埃及,並在1828年前往謝里夫蘇丹國菲斯的卡魯因大清真寺(今摩洛哥王國費茲的卡魯因大學)進修,學習與傳播伊斯蘭科學與伊斯蘭教法,不僅獲得了最高學術資質,還被任命為卡魯因大清真寺的教師,廣泛傳授卡迪里耶、納斯里耶、哈比比耶、沙茲里耶和賈祖利耶等多個教派的教義。然而,由於塞努西積極主張穆斯林團結的思想,引發了謝里夫蘇丹的不安。
1829年,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離開謝里夫蘇丹國,先後前往阿爾及爾艾因邁濟與拉格瓦特研究提賈尼耶的教義。1830年,法蘭西王國入侵阿爾及爾,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因此離開了拉格瓦特,並決心前往麥加,在旅途中經過突尼西亞貝伊國加貝斯、的黎波里塔尼亞攝政國的黎波里與埃及赫迪夫國開羅,並在1832年抵達麥加。
Remove ads
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抵達麥加後,受到了部分追隨者的歡迎與支持,理由是其在1828年於卡魯因大清真寺進修時,他的老師是艾哈邁德·伊本·伊德里斯·法西,艾哈邁德·伊本·伊德里斯·法西是卡迪里耶教派與伊德里斯耶教派的創始人兼領袖,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在卡魯因大清真寺跟隨其學習,並吸收了許多他的改革思想。
1837年,艾哈邁德·伊本·伊德里斯·法西去世,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因此在麥加創立了塞努西教團,宣稱塞努西耶教派是正統蘇菲派的繼承,更自詡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並在麥加附近的阿布古拜斯建造一座札維亞(Zawiya),意為「修道清真寺」或「修道院」。然而,塞努西思想卻不被瓦哈比派所接受,因此雙方教徒經常發生衝突,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被迫離開麥加。1843年,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在拜爾蓋的山區定居,建立了札維亞白達(Zawiya Bayda),意為「白色修道院」,這也成為塞努西教團在北非的發源地。
塞努西教團的塞努西耶教派主要的思想大部分源自於《聖訓》與《古蘭經》,其核心思想如下:
- 伊斯蘭復興與改革:將塞努西耶視為一場伊斯蘭的革新與改革運動。
- 思想淵源:塞努西深受多位著名伊瑪目的影響,特別是馬立克學派和罕百里學派的領袖,以及宗教學者阿布·哈米德·加扎利。
- 虔誠與禁慾:該教團在禮拜方面要求嚴格,並提倡在飲食和穿著上保持禁慾儉樸的生活方式。
- 反對盲從,鼓勵獨立判斷:塞努西耶提倡進行獨立的宗教判斷(Ijtihad),反對盲目地墨守成規。儘管塞努西本人屬於馬立克學派,但他不介意採納其他學派的觀點,只要他認為這些觀點更有說服力。
- 以智慧與善言傳教:該教團主張以智慧和善言來傳播真理,避免使用暴力和武力。
- 重視體力勞動:勤奮的體力勞動是塞努西耶教義的核心之一。塞努西常說:「珍貴的東西存在於樹木的栽種和它的葉子中。」因此,在塞努西耶的中心地區,也就是利比亞的綠洲,農業和商業都蓬勃發展。
- 聖戰與抵抗:塞努西耶的永久口號是:「為真主而持續對抗十字軍和其他殖民者進行聖戰。」無數人在抵抗義大利殖民主義的鬥爭中犧牲,他們被視為為真主犧牲的烈士。
- 性別年齡平權:應追隨真主理念,使不分性別與年齡的人民在社會上有一樣平等的地位。
Remove ads
發展
塞努西教團憑藉著簡樸與改革的思想,吸收了許多貝都因人與柏柏爾人信徒,並成為拜爾蓋地區影響力較大的派系。1855年,塞努西教團根據地隨著勢力的壯大,逐漸遷移至賈格布布,這是位於錫瓦西北約 48 公里的小綠洲。1860年,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去世,留下兩個兒子,分別為穆罕默德·謝里夫·塞努西和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後者在日後繼承了其領袖的職務。
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父親去世後年僅14歲,他與兄弟穆罕默德·謝里夫·塞努西暫時由父親的友人照顧。18歲時,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離開他們的照顧,搬到謝里夫蘇丹國菲斯,以進一步學習《古蘭經》和蘇菲派的教義。
塞努西教團在信徒的持續支持與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的領導下影響力大幅擴展。其影響力遠達費茲、大馬士革、康斯坦丁堡和印度斯坦。在希賈茲地區,該教團的成員人數尤其眾多。然而,塞努西教團在政治影響力並不比穆斯林兄弟會大,但在東撒哈拉和馬什里克等地情況卻大不相同,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在這些地區中,擁有如同主權統治者般的權威,建立了一個由綠洲組成的政治網絡,實際統治了從錫瓦延伸至庫夫拉和博爾庫的地區,並被信徒稱為塞努西國,這個政治網絡極大的促進了與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主要港口的交流與貿易,更帶動了該地區繁榮的經濟。
Remove ads
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雖然父親取名為馬赫迪,但對外其並不會自稱自己是馬赫迪。1881年,穆罕默德·艾哈邁德發動了馬赫迪起義反對統治蘇丹地區的埃及赫迪夫國,馬赫迪戰爭爆發。1884年,穆罕默德·艾哈邁德佔領了大部分的蘇丹地區,建立了馬赫迪蘇丹,自稱伊瑪目馬赫迪,定都恩圖曼。這個舉動引發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與塞努西耶教派的不滿,並決定與其斷絕關係。
隨著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的勢力日益增長,引起了鄂圖曼崇高國政府的不安。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和班加西的大部分地區,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的權威甚至超越了鄂圖曼總督。為此,鄂圖曼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曾兩次派遣阿茲姆扎德·薩迪克·穆耶德(Azmzade Sadik El Mueyyed)與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會面,請求雙方合作,一次是1886年在賈格布布,另一次是1895年在庫夫拉。1889年,班加西的穆塔薩勒夫帕夏率領鄂圖曼軍隊拜訪了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所在的賈格布布,這次的訪問讓大塞努西謝赫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意識到潛在的危害。1890年,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領導的安薩爾從達爾富爾蘇丹國推進,然而,瓦達伊蘇丹堅定地信奉塞努西教義,因此從達爾富爾出兵的軍隊在瓦達伊蘇丹國邊境受阻。1894年,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以避免捲入衝突的理由,將首都遷至焦夫。
馬赫迪戰爭時,由於索馬利亞人與馬赫迪蘇丹亦是敵對,因此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也與柏培拉地區的索馬利亞人保持聯繫,並持續試圖說服索馬利亞人加入塞努西教團。索馬利亞人哈布爾‧加爾哈吉斯部族酋長謝赫努爾·艾哈邁德·阿曼經常接待來自塞努西國的使節,並為他們提供住所,雙方情誼相對較好。努爾·艾哈邁德·阿曼後來在1899年塞努西國支持下成立的德爾維希國與德爾維希戰爭中扮演關鍵角色。
Remove ads
隨著1870年代的新帝國主義影響,強權帝國開始彼此劃分勢力範圍與殖民領地,非洲自然也不例外的成為了被瓜分的一部分。1885年,列強國家派遣外交代表集合於德意志帝國總理府,商討劃分非洲殖民地的範圍,是為柏林西非會議,這場會議的與會國包括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比利時王國、西班牙王國、丹麥王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義大利王國、尼德蘭王國、葡萄牙王國、俄羅斯帝國、瑞典和挪威聯合王國及鄂圖曼崇高國等十四個國家,與會國們擁有各自經營的殖民帝國,藉此穩固殖民地的統治。隨著列強的殖民,塞努西國在擴張上受到了極大的阻礙與壓力。早在馬赫迪戰爭之際,法蘭西殖民帝國已經將北非一部分地區佔據。然而,在塞努西國的抵抗下,法蘭西殖民帝國未能將勢力推進到查德以北的奧祖地帶。
1900年,法蘭西軍隊逼近加奈姆,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指派其侄子艾哈邁德·謝里夫·塞努西作為戰爭統帥,穆罕默德·巴拉尼和奧馬爾·穆赫塔爾作為將軍繼續抵抗法蘭西殖民帝國的侵略。1901年,杜德·穆拉在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的支持下成為瓦達伊蘇丹,與塞努西國一同對抗法蘭西殖民帝國。1902年6月1日,大塞努西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去世,由於其子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年僅12歲,因此指定侄子艾哈邁德·謝里夫·塞努西為繼承人。艾哈邁德·謝里夫·塞努西尚未後持續在乍得地區與法蘭西軍隊作戰,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法蘭西軍隊於1909年攻占了瓦達伊。
1911年10月,義大利—土耳其戰爭爆發,塞努西國停止了在乍得地區與法蘭西軍隊的戰爭,轉而集中火力抵抗義大利。艾哈邁德·謝里夫·塞努西迅速集結了昔蘭尼加的各個部落,組建了三個塞努西師由奧馬爾·穆赫塔爾領導,並與多位鄂圖曼土耳其軍官並肩作戰抵抗義大利殖民帝國,其中包括帕夏伊斯梅爾·恩維爾、費特希·奧克亞爾、穆斯塔法·凱末爾、傑瓦特·阿巴斯、富阿特·布爾卡和蘇萊曼·阿斯克里。
由於艾哈邁德·謝里夫·塞努西對鄂圖曼崇高國在義大利—土耳其戰爭的卓越貢獻,塞努西王朝被授予了一等鄂圖曼勳章。1912年,鄂圖曼與義大利簽訂《烏希條約》後,雙方停戰,但塞努西國仍選擇繼續戰鬥。為了表達支持,鄂圖曼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在1913年向塞努西援助了資金,並贈送部分禮品,包括一把鑲有寶石的劍、一隻手錶和一塊祈禱毯。
Remove ads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塞努西國在鄂圖曼與德意志的支持下於1915年11月發起塞努西起義,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的參與國之一。
隨著1916年艾哈邁德·謝里夫·塞努西因病退位,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繼承大塞努西,成為塞努西王朝的首領。
1917年,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與義大利王國簽署了《阿克羅馬條約》,條約內容規定,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必須將塞努西控制的領土全部交給義大利,義大利政府必須承認塞努西王朝為昔蘭尼加的埃米爾。1918年,的黎波里塔尼亞共和國獨立,拒絕成為義大利王國的殖民地,成為北非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1920年10月25日,義大利政府正式承認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為昔蘭尼加埃米爾,雖然名義上成為了昔蘭尼加埃米爾,但早已失去了實際統治的領土,塞努西逐漸形成家族世襲的王朝而非國家。
1922年,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領袖貝尼托·墨索里尼領導國家安全義勇軍(通稱:黑衫軍)進軍羅馬,迫使國王伊曼紐三世任命墨索里尼為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上臺後主張推動同化政策與收復失土,將的黎波里塔尼亞與昔蘭尼加視為義大利的組成部分,因此對的黎波里塔尼亞共和國發起猛烈攻勢,嘗試消滅的黎波里塔尼亞。隨著的黎波里塔尼亞共和國政府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的黎波里塔尼亞派遣代表與塞努西王朝進行談判,談判主要請求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接管的黎波里塔尼亞成為埃米爾。1922年11月,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接受了共和國的提案成為的黎波里塔尼埃米爾,為了避免被義大利政府抓獲逮捕,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逃往埃及王國。1923年1月,義大利對的黎波里塔尼亞共和國領土進行了有效控制,共和國不復存在,但僅局限於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外圍地區,其餘地區仍由叛軍控制,尚未被平定。
為了平定叛軍,義大利發起更大規模的平叛行動,即利比亞平定戰,墨索里尼任命魯道夫·格拉齊亞尼負責平定叛亂。隨著的黎波里塔尼亞的收復,看似一帆風順,然而,格拉齊亞尼認為收復昔蘭尼加是一個大問題,昔蘭尼加部落和商人因為塞努西的宗教和社會運動聯合起來,70年來,塞努西王朝在昔蘭尼加的地位與影響極為鞏固,能夠建立一個統一的陣線,抵抗殖民主義並宣揚泛伊斯蘭意識形態,因此要收復昔蘭尼加並非易事。
1923年至1924年間,義軍重新控制了北部大部分地區,但遇到了奧馬爾·穆赫塔爾領導的塞努西遊擊隊的頑強抵抗。義大利軍隊主要由來自非洲殖民地的士兵組成,並得到一些非洲居民的協助。義大利政府與奧馬爾·穆赫塔爾於1925年展開談判。談判破裂後,義大利決定徹底征服北非領土。1930年,皮耶特羅·巴多利奧下令對反抗者進行全面鎮壓。
1931年,奧馬爾·穆赫塔爾在戰鬥中受傷被俘,抵抗運動隨之停止,他的審判由羅道夫·格拉齊亞尼將軍親自主持。五天內,審判以奧馬爾·穆赫塔爾在蘇盧克被公開絞死而結束,有組織的抵抗也宣告結束。1932年,為了切斷反抗者的支援,義大利軍隊強制遷移了數十萬名利比亞平民,特別是昔蘭尼加地區的貝都因人。這些人被迫長途跋涉,被關進班加西附近的集中營。儘管義大利政府宣傳聲稱這些營地是「文明綠洲」,但事實上,營地衛生條件極差,缺乏食物、水和藥品,導致斑疹傷寒等疾病迅速蔓延。在這些營地裡,平均每平方公里擠滿了兩萬人。到1933年營地關閉時,總計10萬名被拘禁者中,有高達4萬人死亡。為了孤立反抗者,義大利在與埃及的邊境上修建了一道長達300公里的鐵絲網。他們同時對塞努西教團成員進行殘酷迫害,關閉其清真寺、沒收財產,並最終攻佔了該教團的最後據點庫夫拉綠洲。1934年,的黎波里塔尼亞、昔蘭尼加與費贊合併為利比亞。
Remove ads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與北非的英國第八集團軍結盟,共同對抗納粹德國與義大利王國的軍隊,幫助英軍在1943年擊敗了德意聯軍。
1945年戰爭結束後,西方列強支持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成為利比亞的領導人。1951年,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利比亞獲得獨立,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登基成為國王,是為伊德里斯一世。
廢位
1965年起,由於多種因素的結合,包括發現石油、政府腐敗與無能,以及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反對國王伊德里斯統治的聲浪開始累積。最終,1969年9月1日,自由軍官領袖穆阿邁爾·格達費領導綠色革命結束了伊德里斯一世的統治。當時,伊德里斯國王正在土耳其接受治療,1971年11月,利比亞人民法庭判處他死刑,隨後伊德里斯一世流亡希臘,再轉至埃及,並於1983年在流亡中去世。
歷任領袖
族譜
阿里·賓·阿比·塔利卜 | |||||||||||||||||||||||||||||||||||||
哈桑·伊本·阿里 | |||||||||||||||||||||||||||||||||||||
哈桑·伊本·哈桑 | |||||||||||||||||||||||||||||||||||||
阿布杜拉·本·哈桑 | |||||||||||||||||||||||||||||||||||||
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 | |||||||||||||||||||||||||||||||||||||
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 | |||||||||||||||||||||||||||||||||||||
穆罕默德·謝里夫·賽努西 | |||||||||||||||||||||||||||||||||||||
穆罕默德·馬赫迪·本·穆罕默德·賽努西 | |||||||||||||||||||||||||||||||||||||
艾哈邁德·謝里夫·塞努西 | 穆罕默德·阿比德·塞努西 | ||||||||||||||||||||||||||||||||||||
穆罕默德·雷達 | 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塞努西 | 法蒂瑪·阿斯·沙裡夫 | 祖拜爾·本·艾哈邁德·沙裡夫 | 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阿比德·塞努西 | |||||||||||||||||||||||||||||||||
哈桑·塞努西 | 艾哈邁德·塞努西 | 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塞努西 | |||||||||||||||||||||||||||||||||||
穆罕默德·塞努西 | |||||||||||||||||||||||||||||||||||||
穆罕默德·尤尼斯·塞努西 | |||||||||||||||||||||||||||||||||||||
伊本·尤尼斯·塞努西 | |||||||||||||||||||||||||||||||||||||
參見
參考文獻
- Azmzade Sadik El Mueyyed, Journey in the Grand Sahara of Africa (1897), republished in Azmzade, Gokkent, Senusi et al. in Journey in the Grand Sahara of Africa and Through Time (2021)
- E. E. Evans-Pritchard, The Sanusi of Cyrenaica (1949, repr. 1963)
- N. A. Ziadeh, Sanusiyah (1958, repr. 1983).
- Bianci, Steven, Libya: Current Issu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3
- L. Rinn, Marabouts et Khouan, a good historical account up to the year 1884
- O. Depont and X. Coppolani, Les Confréries religieuses musulmanes (Algiers, 1897)
- Si Mohammed el Hechaish, Chez les Senoussia et les Touareg, in "L'Expansion col. française" for 1900 and the "Revue de Paris" for 1901. These are translations from the Arabic of an educated Mahommedan who visited the chief Senussite centres. An obituary notice of Senussi el Mahdi by the same writer appeared in the Arab journal El Hadira of Tunis, Sept. 2, 1902; a condensat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s in the "Bull. du Com. de l'Afriue française" for 1902; "Les Senoussia", an anonymous contribution to the April supplement of the same volume, is a judicious summary of events, a short bibliography being added; Capt. Julien, in "Le Dar Ouadai" published in the same Bulletin (vol. for 1904), trac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adai and the Senussi
- L. G. Binger, in Le Péril de l'Islam in the 1906 volume of the Bulletin, discusses the posi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Senussite and other Islamic sects in North Africa. Von Grunau, in "Verhandlungen der Gesellschaft für Erdkunde" for 1899, gives an account of his visit to Siwa
- M. G. E. Bowman–Manifold, An Outline of the Egyptian and Palestine Campaigns, 1914 to 1918 2nd Edition (Chatham: The Institution of Royal Engineers, W. & J. Mackay & Co Ltd, 1923)
- Russell McGuirk The Sanusi's Little War The Amazing Story of a Forgotten Conflict in the Western Desert, 1915–1917 (London, Arabian Publishing: 2007)
- Field Marshal Earl Wavell, The Palestine Campaigns 3rd Edition thirteenth Printing; Serie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British Army 4th Edition by Major E.W. Sheppard (London: Constable & Co., 1968)
- Sir F. R. Wingate, in Mahdiism and the Egyptian Sudan (London, 1891) narrates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Mahdi Mahommed Ahmed to obtain the support of the Senussi
- Sir W. Wallace, in his report to the Colonial Office on Northern Nigeria for 1906–1907, deals with Senussiism in that country.
- H. Duveyrier, La Confrérie musulmane de Sidi Mohammed ben Ali es Senoûssi (Paris, 1884), a book containing much exaggeration.
- A. Silva White, From Sphinx to Oracle (London, 1898), which, while repeating the extreme views of Duveyrier, contains useful information.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