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族

南部斯拉夫的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塞爾維亞族

塞爾維亞族[9]塞爾維亞語Срби),簡稱塞族,習慣上亦稱為塞爾維亞人,是南斯拉夫人的一支。主要聚居在巴爾幹半島和中歐。塞爾維亞族是塞爾維亞的主要民族;蒙特內哥羅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納的主要民族之一;也是克羅地亞北馬其頓斯洛維尼亞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塞爾維亞族在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奧地利具有官方承認的少數民族地位。

事实速览 塞爾維亞族 Срби, 總人口 ...
塞爾維亞族
Срби
Thumb
Thumb
總人口
約1000萬
分佈地區
 塞爾維亞 (除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5,988,093 (2011)[1]
 波赫1,086,733(2013)[2][3]
 克羅地亞186,633(2011)[4]
 蒙特內哥羅178,110 (2011)[5]
 科索沃[a]95,962 (2016)[6]
 斯洛維尼亞38,964 (2002)[7]
 北馬其頓35,939(2002)[8]
語言
塞爾維亞語
宗教信仰
東正教
关闭

歷史

塞爾維亞人的祖先從7世紀前半葉開始居住在塞爾維亞地區,部分同已被塞爾維亞化的當地居民塞爾維亞人族群和塞爾維亞族群發生混合。12世紀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杜尚王朝時期(1331~1355)達鼎盛。1459年塞爾維亞被土耳其人占領後,長期遭受外國的統治,許多塞爾維亞人移居奧匈帝國伏伊伏丁那地區。

1804年爆發了第一次塞爾維亞獨立運動,1815年第二次起義後,塞爾維亞獲得了自治權;1877~1878年俄土戰爭後獲得獨立,加速了塞爾維亞民族的聚合過程。在1912~1913年巴爾幹戰爭中,塞爾維亞是戰勝國之一,並從土耳其的統治下獲得獨立。1914年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發動進攻,開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奧匈帝國崩潰,塞爾維亞人和其他南部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統一的國家,即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奧匈帝國崩潰後,伏伊伏丁那同塞爾維亞統一。1941年4月法西斯德國入侵,同年7月,南斯拉夫共產黨舉行武裝起義。1945年11月建立南斯拉夫聯邦塞爾維亞共和國,同時塞爾維亞人民議會確認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實行自治。[10]

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初期解體。1992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重組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聯)。1999年,塞爾維亞共和國在科索沃戰爭中遭到北約轟炸。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將國名改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正式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亦宣佈獨立並且成為塞蒙聯邦的法定繼承國。2007年1月21日,塞爾維亞共和國舉行獨立後的首次議會選舉。

分布

Thumb
1981年南斯拉夫塞爾維亞族分布

大部分塞爾維亞族居住在前南斯拉夫的邊界內。在塞爾維亞本土,塞爾維亞族占人口約90%,在伏伊伏丁那,塞爾維亞族占人口的63%。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族分別占塞族共和國布爾奇科特區人口的88%和43%。在黑山,塞爾維亞族是第二大民族,占總人口約29%。

目前語言

塞爾維亞族使用塞爾維亞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南斯拉夫語支,是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的標準形式之一。標準塞爾維亞語與同樣基於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什托方言的標準克羅埃西亞語、標準波斯尼亞語以及黑山語互通[11]

塞爾維亞是全歐洲唯一仍舊使用雙文制的國家,西里爾字母拉丁字母均有使用,其中西里爾字母為該國官方文字[12]。目前使用的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由塞爾維亞語言學家武克·卡拉季奇於1814年設計。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