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壹岐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壹岐島
Remove ads

壹岐島是一個位於日本九州北方玄界灘,南北17公里、東西14公里,屬於長崎縣壹岐市管轄。

事实速览 壹岐島, 自然地理 ...

簡介

在《古事記》中,被稱為伊伎島[1]別名「天比登都柱(あめひとつばしら)」。是日本國土誕生中最初的「大八島」之一。在中國「魏志倭人傳」中記載稱為「一支國」,屬於邪馬台國

對馬島一樣,它位於九州和朝鮮半島之間,由於其地理位置,過去曾是連接朝鮮半島和九州的海上航線的中途停留地之一。

圍繞壹岐島的23個島嶼(其中4個有人居住,19個無人居住)統稱為「壹岐群島」。然而,在日常用語中,這些島嶼也被稱為「壹岐島」,為了與「壹岐島」區分開來,有時也稱「壹岐本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機構在提及「壹岐島」時,不包括周圍的島嶼。目前,島上只有一個城市——壹岐市,長崎縣在島上設有壹岐開發局。

壹岐島地勢相對平坦,易於耕作,自古以來便有農耕活動。島上至今仍保留着自繩文時代以來島民定居的遺蹟(例如古墓)。

地理

壹岐島位於九州東松浦半島北偏西北約20公里的玄界灘。九州與壹岐島之間的海域稱為壹岐海峽。對馬島位於壹岐的西北海域,隔着對馬海峽與壹岐島相望。海路距離從福岡市博多港到島西南部的鄉之浦港約74公里,從東松浦半島的呼子港(唐津市)到島東南部的印通寺港約26公里。

島南北約17公里,東西約14公里。海岸線曲折,島嶼面積約133.8平方公里,但海岸線長度達167.5公里。島上沒有很高的山峰,最高峰是位於島南端的岳之辻,海拔212.8米。

島東南部有一片名為「深江田原」的天然沖積平原,是長崎縣第二大平原。[2]面積約300公頃,相當於約18個福岡巨蛋。這裡是長崎縣具有代表性的糧食產區,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等作物。[2]國家特別史跡「原之辻遺蹟」位於一座小山丘周圍,占地面積約100公頃。

島上的河流有中央的幡鉾川和北部的谷江川,均向東流淌。兩條河流均流入海灣深處的海域,其中幡鉾川流入名為內海的海灣,谷江川則流入蘆邊港所在的海灣。其餘均為小河。島西北部的壹岐湯本溫泉,自流湧出69攝氏度的溫泉。[3]

Remove ads

地質

島的大部分地區是覆蓋着玄武岩熔岩台地,高低差不大。最高峰岳之辻海拔212.8米,全島80%的地區海拔低於100米。岳之辻在約170萬至140萬年前(第四期)和100萬至60萬年前(第五期)經歷過火山活動。除了熔岩台地外,在北部還發現有古第三紀始新世的沉積岩「勝本層」,中部和南部則可見新第三紀中新世的「壱岐層群」。

氣候

受流經對馬海峽的暖流影響,壹岐的氣候相對溫和。雖然在天氣預報中,壹岐和對馬經常被混為一談,但其自然環境的獨特性不如對馬,更接近九州北部。

春一番」一詞源於壹岐,指的是初春吹拂的強勁南風,如今已成為氣象學術語。該詞起源於江戶時代後期的1859年,當時當地許多漁民因被稱為「春一番」的季節性強勁南風而喪生。為此,1987年,在鄉之浦港入口處的元居公園內,矗立起了一座形似船帆的「春一番塔」。

生物群

雖然島上各處仍保留着常綠闊葉林,但並未形成大規模的原始森林。渡良島是日本華麗榕最北端的棲息地。據信,直到約1萬年前的冰河時代,該島一直通過陸地與九州相連,其證據是島上與九州北部地區共同存在着淡水魚。然而,由於陸續進行的河道整治以及人工引入大口黑鱸藍鰓太陽魚入侵物種,多種淡水魚被認為已經滅絕。

島上曾廣泛開展捕鯨活動,[4]並且還發生了壹岐海豚事件,因此人們認為那裡應該有很多鯨魚和海豚出沒,但如今,在沿海地區幾乎看不到鯨魚海豚[5]另一方面,壹岐島和對馬島周邊海域被認為是現代日本列島中最危險的海域之一,大型鯨類動物與高速船隻相撞的風險極高。[6]即使在今天,沿海地區仍能看到海龜的身影,其中包括玳瑁綠海龜蠵龜棱皮龜等瀕危物種,但它們面臨着被其他海龜捕獲的風險。[7][8]該地區也是已滅絕的日本海獅的棲息地。[9]

聚落的形成

島上的聚落大致分為農業聚落和漁業聚落。農業聚落被稱為「在」(ざい),呈散落的村落形態;漁業聚落被稱為「浦」(うら),呈聚集的村落形態。[10]農業聚落的地名末尾以「觸」(ふれ)結尾,漁業聚落的地名末尾以「浦」結尾。關於「觸」一詞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江戶時代三村長之一的村長(笹頭)向藩下達命令的地區名稱;二說源於韓語「浦」。「觸」和「浦」至今仍是壹岐市行政區劃的單位。

壹岐群島

壹岐島附近有數座島嶼,有時統稱為壹岐群島。其中最大的島嶼是壹岐島。原島、長島、大島和若宮島這四個有人居住的島嶼以及19個無人居住的島嶼都屬於壹岐群島。[11]

歷史

壹岐島和對馬島曾是連接朝鮮半島和九州的海上交通中轉站。此外,在記載15世紀與朝鮮王朝貿易往來的《海東諸國紀》中也有對壹岐島和對馬島的記載。[12]

原始古代

舊石器時代

Thumb
原之辻遺址

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遺蹟包括在唐上遺址(勝本町)和原之辻遺址(蘆邊町和石田町)發現的刀形石器和梯形石器,以及在原之辻遺址發現的諾氏古菱齒象和日本大角鹿的骨骼。

繩文時代

繩文時代遺址包括位於鄉之浦町的片原觸吉崎遺址,據推測其年代可追溯至繩文時代晚期。

彌生時代

據信彌生時代,幾乎全島都有人類居住,河流流域內遺址密集分布。下游地區的原之辻遺址和宮裡遺址,以及上游柳田田原地區的物部遺址和戶田遺址,規模相對較大,文物豐富。[13]

中國史籍中也有關於壹岐島的記載。例如,《三國志·魏書》中的魏志倭人傳記載了邪馬台國統治下的一大國。《魏略》、《梁書》和《隋書》的部分殘篇也記錄了一支國的存在。1993年12月,長崎縣教育委員會宣布島上的原之辻遺址是一支國的中心聚落。 《魏書·東夷篇》也記載,當時有「約三千戶」,可見當時居住人口眾多。

古墳時代

Thumb
雙六古墳

島嶼中部及河流流域分布着成群的橫穴式石室。鄉之浦町鬼久保古墓洞穴式石室的後壁上,刻有帆船與鯨魚的線雕,據信描繪的是遷徙的鯨魚被村莊追趕到海灣的場景。[13]

前方後圓墳在長崎縣內以勝本町百合畑觸的雙六古墳為最大,目前仍存有數座。古墳時代後期(6世紀)時,島中央地區建造了鬼之窟古墳、笹塚古墳等巨石石室墳。

律令制

壱岐國作為令制國被設立,鬼之窟古墳附近建有壱岐國分寺。

根據《和名抄》記載,壱岐郡和石田郡兩個郡及11個鄉被傳為壱岐國的一部分。相當於原方和山方。壱岐值是壱岐縣主,而中央任職的伊吉連和雪連被認為是同一家族。[13]

平安時代1019年,疑似女真族滿洲族)的匪徒襲擊了高麗沿岸,並出現在對馬和壱岐。當時,作為壱岐國國司的藤原理忠與賊徒交戰並戰死。賊徒在肆意掠奪後轉移至北九州,最終被藤原隆家鎮壓(刀伊之亂)。

作為刺殺源義朝的獎勵,長田忠被任命為壱岐守,並在湯岳建造了覩城。

中世紀

中世紀時期,隨着太宰府政權的瓦解,壹岐島落入松浦氏倭寇手中。

鎌倉時代中期,壹岐島曾兩次遭到蒙古帝國及其藩屬高麗的入侵。第一次入侵,即文永之亂,壹岐島被占領,損失慘重。第二次入侵,即弘安之亂,壹岐島也遭到蒙古軍隊的入侵,損失慘重。此外,由於倭軍在博多灣的反登陸以及颱風的影響,蒙古軍隊從壹岐島撤退(壹岐島之戰)。

近代早期

江戶時代,平戶松浦氏(繼承松浦黨血脈)統治的平戶藩的一部分被編入其中。

近代與當代

1871年廢藩置縣後,它隸屬於平戶縣,同年改組併入長崎縣。根據1896年的《郡町區村製法》,島上原有的壹岐郡和石田郡合併,只剩下壹岐郡。作為市町村,1889年首次實行町村制時,共設立了12個村,其中壹岐郡7個村,石田郡5個村。此後,町村屢屢設立、合併,昭和大合併後,至1970年,改組為鄉之浦町、勝本町、蘆邊町、石田町四個町。2004年3月1日,這四個町村作為平成大合併的一部分合併,實行市制,壹岐市正式誕生。

經濟

壹岐島的主要產業是農業和漁業等第一產業二戰後,煙草種植和肉牛養殖開始興起。雖然煙草種植隨後逐漸衰落,但肉牛養殖業通過培育壱岐牛實現了差異化發展。

燒酒是著名的特產。壹岐是大麥燒酒的發源地,並被世界貿易組織指定為壹岐燒酒保護產地。

流行文化

該島出現在2020年的電子遊戲《對馬島之魂》中。 [14]它是該遊戲的擴展包,主遊戲發生在對馬島上。[15]

交通

內部

國道382號以L字形貫穿該島的西北部至西南部,再從西南部延伸至東南部,主要縣道則連接國道與各地區。該島沒有鐵路,由壹岐交通公司運營公交線路。

外部

鄉之浦港

Thumb
鄉之浦港

九州郵船運營着連接博多港與對馬之間的客運船,途中停靠此港。[16]壹岐市政府也運營着前往壹岐諸島、原島、長島和大島的航線。

印通寺港

九州郵船運營着連接此港和唐津東港佐賀縣唐津市)的渡輪。[16]

蘆邊港

九州郵船和壹岐對馬渡輪運營博多港和對馬之間的渡輪,九州郵船則運營噴射水翼船。[16]需要注意的是,蘆部港在法律上是漁港,而非港口。

勝本港

勝本町水產協會和辰之島觀光兩家公司僅在夏季運營連接壹岐北部辰之島的定期航線。淡季則運營需預約的不定期航線。

壹岐空港

Thumb
壹岐空港

東方空橋 (ORC) 運營飛往長崎機場的航班。[17]

參考資料

參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