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復興公園
中国上海市黄浦区的公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復興公園是位於中國上海市黃浦區雁蕩路105號的一座公園,東至重慶南路、北接雁蕩路,西接香山路、皋蘭路,南至復興中路,目前占地7.3公頃。[1]復興公園擁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曾是上海租界內最大的公園,[2]也是上海最著名一座法式公園,以安靜高雅著稱。
歷史
復興公園原址為顧家宅村。上海法租界第二次擴張後,該村緊鄰法租界西邊界。1900年,法租界公董局以7.6萬兩規銀購買土地152畝建造顧家宅兵營。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兵營內法軍逐步減少。1904年,法國總會向公董局申請租用兵營土地建造網球場、停車場等設施,得到了批准。網球場落成後經營狀況良好。1908年7月1日,公董局董事會決定將兵營全部、分批改建為公園。公園由法國園藝師柏勃(Papot)設計,在法國里昂金頭公園的藍圖的基礎上建造該公園。[3] 1909年6月29日,公園建成,並於同年7月14日正式對外開放。正式名稱為顧家宅公園(法語:parc de koukaza),俗稱法國公園。公園僅限法國僑民進出。之後隨周邊道路陸續建成,剩餘兵營搬遷,公園不斷改、擴建,至1925年逐漸形成今日的規模。這部分工程由法國工程師約少默(Jousseaume)設計,中國設計師郁錫麒也參與其中。1928年,公園允許華人出入。[4]抗戰爆發後,公董局董事會決定接受上海市立動物園內受戰火威脅的動物,在園內建設動物園,並於1938年開放。1943年汪精衛政府收還法租界,1944年隨辣菲德路(今復興中路)更名大興路,將公園更名為大興公園,1946年又隨路名更名而更名為復興公園。1963年,公園內動物園撤銷,原有動物則轉移至西郊公園(現上海動物園)。文革期間,公園一度更名為紅衛公園,但不久即改回原名至今。[2][5][6]現為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Remove ads
特色
作為上海歷史最久的公園之一,也是中國現在保存最完整的法式園林,復興公園造園採取規則式與自然式相結合的布局:中北部採取規則式,其中的沉床式花壇體現了法式風格;西南部則以自然式為主,在建造中亦融入了中式元素,體現在公園南部亭子與池塘、假山的布置上。公園內現存景觀有[5]:
- 毛氈花壇
位於公園中部,占地面積2742平方米,為一方形沉床式花壇,由6個小花壇組成。花壇中心面積154平方米,原設有環龍紀念碑,以紀念1911年在上海飛行表演中罹難的環龍,紀念碑於1950年拆除,現設置噴水池。
- 馬、恩雕像
位於花壇北部,原為草坪和道路,1985年建成馬、恩雕像。
- 大草坪
位於公園東南部,面積8000餘平方米,由懸鈴木環繞。
- 月季園
位於公園西部,占地面積2741平方米,為一橢圓形沉床式花壇,由橢圓形環路分割為四個部分,分別種植不同花卉。
- 中國園
Remove ads
商業
復興公園是上海最有情調的公園之一,商業氣息濃郁,公園邊緣有錢櫃KTV等娛樂場所,園內大草坪經常舉辦各種嘉年華、演唱會活動。而官邸、97酒吧等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明星們來上海後經常光顧的地點。復興公園也一度成為上海的時尚地標,承載着80後上海人的集體記憶。[10]
周邊景觀
公園靠西有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紀念館(香山路7號),和張學良寓所(皋蘭路1號)。靠南則有思南公館和周公館(思南路73號)。
圖片集
-
大草坪
-
沉床花壇
-
荷花池——水榭長廊
-
音樂亭
-
馬恩雕像
-
春廣場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