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FDU SIRPA)是中國大陸成立最早、影響最大的政治學與區域國別研究重鎮之一。其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專業在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和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均位居全國第一,在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中長期位居大陸前三位[1],擁有國際關係、政治學理論兩個國家重點學科。
歷史沿革
1923年,復旦大學成立政治學系,創系教員有鄭覺民(伊利諾伊大學政治學碩士)、何葆仁(伊利諾伊大學政治學博士)、蘆隱(加利福尼亞大學政治學學士)[2]。1925年政治學系分設研究院部和大學部,1927年政治學系內設政治、法律、市政三組。
1952年院系調整時被暫時撤銷,教員調至校內中文、歷史等系或外調至華東政法學院,50-60年代轉設社會主義教育教研室、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系。
1964年,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國際政治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設立的三個國際政治系之一,下設政治學專業和國際政治專業,重點關注北美、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研究[3]。
系所設置
下設四個系:國際政治系、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系、外交學系[4]。同時與國際問題研究院及所屬各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院、一帶一路研究院等學校研究機構保持緊密聯繫,實現聯合培養與人員互通。
國際合作
學院與牛津大學、巴黎政治學院、柏林自由大學、博科尼大學、日內瓦大學、隆德大學、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慶應大學、延世大學等建立有合作關係,同時提供了多個英文授課或中外雙學位的博士與碩士研究生項目[4]。
部分知名院友
- 王滬寧(1955-),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碩士,曾任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國際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職,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黨組書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 林尚立(1963-),政治學家,曾任復旦大學副校長、國際政治系教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秘書長,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5]。
- 王邦佐(1934—2021),政治學家,曾任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主任、校長辦公室主任,上海師範大學校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等職;曾兼任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顧問,上海市政治學會會長;撰寫《政治學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政治學概要》《政治學辭典》等近30部著作,2018年獲上海市學術貢獻獎[6]。
- 陳其人(1924-2017),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家,曾任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務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資本論》和「殖民地與帝國主義理論」等研究,曾獲上海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貢獻獎[7]。
- 曹沛霖(1933-),曾任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是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與重建的奠基者和全國第一期政治學講習班的主要授課人之一,曾獲上海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貢獻獎[8]。
- 孫關宏(1935-),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上海政治學會副會長,是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與重建的奠基者和全國第一期政治學講習班的主要授課人之一,著有《政治學概論》等書[9]。
- 浦興祖(1945-),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選舉與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政治學會副會長,著有《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等書。
- 竺乾威(1951-),行政管理學家,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MPA教育指導委員會成員、上海公共管理學會副會長等職。
- 桑玉成(1955-),復旦大學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上海政治學會會長。
- 周明偉(1955-),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曾先後任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局長等職。
- 陳東曉(1967-),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博士,現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特聘專家,主要從事中國外交、中美關係、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等領域的研究。
- 肖佳靈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