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多信使天文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多信使天文學是基於針對各種不同的「信使」(messenger)信號的、相互協作的天文觀測和解釋的一種天文學。行星際探測器可以造訪太陽系內的天體,但是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之外,那麼信息就只能依賴「系外信使」了。四種系外信使包括:電磁輻射、引力波、中微子,以及宇宙射線。它們是由不同的天體物理過程產生的,因此揭示了有關產生這些現象的源頭的不同的信息。
一般認為,太陽圈(日球層)以外的主要的多信使源主要包括緻密雙星(黑洞和中子星)、超新星、不規則中子星、伽馬射線暴、活動星系核、相對論性噴流[1][2][3]。下表列出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事件,以及預期的信使。
如果發現了某種信使而沒有同時發現另一種,也會揭示一些信息[4]。
Remove ads
觀測網絡
1999年在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建立的、並從2005年開始自動運行的「超新星早期預警系統」(SNEWS),結合了多重中微子探測器來產生超新星告警(參見微中子天文學)。
2013年建立的天體物理學多信使天文台網絡(AMON)[12][13],是一個更大並更具雄心的項目,目的是為早期觀測的數據分享提供便利,並鼓勵對「亞閾值」事件進行搜尋——這些事件對於任何單個設備來說都不易察覺。該網絡的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里程碑
- 20世紀40年代:一些宇宙射線被確定為是在太陽耀斑中形成的。[5]
- 1987年:超新星SN1987A所發射中微子,被神岡NDE-Ⅱ、IMB、巴克桑中微子天文台一同探測到——比光學天文望遠鏡發現該超新星所發出的光要早了好幾個小時。
- 2017年8月: NGC 4993星系發生了一次中子星相撞事件,產生了引力波信號GW170817,這個信號被LIGO/Virgo協作行動觀測到。在1.7秒後,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和國際伽瑪射線天體物理實驗室(INTEGRAL)發現了伽馬射線暴GRB 170817A。11小時後,智利的拉斯坎帕納斯天文台發現了光學信號SSS17a,隨後,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暗能量相機也發現了它。尼爾·格雷爾斯雨燕天文台發現了紫外線信號,而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則發現了X射線信號,卡爾·G甚大天線陣發現了射電信號,對此次觀測進行了補充。這是首次出現的、與相關電磁信號同時被發現的引力波事件,因此對於多信使天文學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14]而未觀測到中微子的原因則被歸結為噴發方向極度離軸。[15]在2017年12月9日,天文學家們報告了一個來自GW170817/GRB 170817A/SSS17a方向的亮度增加的X射線發射。[16][17]
- 2017年9月 (2018年7月對外公布):在9月22日,冰立方協作組織記錄了一起極高能量(約290太電子伏)中微子事件,命名為「冰立方-170922A」[18][19][20][21]。該組織向合作機構發出預警,尋求可能的來源。費米大面積望遠鏡(LAT)協作組織發現了大約100兆電子伏的伽馬射線[22],而神奇伽馬射線望遠鏡(MAGIC)協作組織則發現了來自耀變體 TXS 0506+056的介於100~400吉電子伏之間的伽馬射線[23]。兩起事件分別在9月28日和10月4日被上報,並且被認為與中微子信號的位置一致[24]。這些信號可以被解釋為是超高能量的質子在耀變體噴流被加速,產生了中性介子(衰變為伽馬射線)和帶電介子(衰變為中微子)。[25]這是中微子探測器首次被用於定位天體,並且識別出了一個宇宙射線的源。[24][26][27][28][29]
- 2019年10月(2021年2月宣布):10月1日,在IceCube上檢測到高能量中微子,並在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無線電波中發現了潮汐瓦解事件AT2019DSG的來源[10]。
- 2019年11月(2022年6月宣布):由IceCube檢測到的第二個高能量中微子與潮汐瓦解事件AT2019FDR相關[30]。
- 2023年6月:天文學家使用新的級聯中微子技術[31]首次檢測中微子從銀河系的銀河平面釋放,創建了第一個基於中微子的銀河系地圖[32][3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