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多汁乳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多汁乳菇 (學名:Lactifluus volemus,舊稱 Lactarius volemus),又稱布萊德利菇(bradley),是紅菇科中的一種真菌。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多汁乳菇可能包含多個物種或亞種,而非單一分類單元。
該菌菇的顏色從杏色到黃褐色不等,菌蓋寬度可達11公分(4.5英寸)。菌蓋下側的淡金黃色菌褶排列緊密,有時分叉。該菇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其受損時會分泌大量乳白色液體(即「乳汁」),因此得名「多汁乳菇」。它還具有獨特的魚腥味,但這不影響其食用味道。經化學分析,該菇含有多種與麥角固醇相關的甾醇,其中部分為該物種所獨有。此外,它還含有一種經化學鑑定的天然橡膠成分。'多汁乳菇可製出白色孢子印,其孢子大致呈球形,直徑約7–8微米。數種其他乳菇屬真菌與多汁乳菇外形相似,例如可食的近緣物種 L. corrugis,但可透過分布地區、形態特徵和微觀結構的差異來區分。
多汁乳菇廣泛分布於北半球,包括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溫帶地區,以及亞洲和中美洲的部分亞熱帶與熱帶區域。作為一種菌根真菌,其子實體於夏季至秋季期間單獨或群集生長於多種樹木根部附近的地面上。它被視為一種食用菇,在部分亞洲市場有售。
Remove ads
分類
多汁乳菇首次於科學文獻中被提及是在卡爾·林奈1753年的《植物種志》中,命名為 Agaricus lactifluus。[4] 1821年,瑞典真菌學家伊利亞斯·馬格努斯·弗里斯在其著作《真菌系統》(Systema Mycologicum)中將其稱為 Agaricus volemus。[5] 在此著作中,他提出在傘菌屬(Agaricus)內建立一個相關物種的群組(tribus),並命名為 Galorrheus。弗里斯後來在1838年的《真菌學綱要》(Epicrisis Systematis Mycologici)中承認乳菇屬(Lactarius)為獨立屬,並將 Galorrheus 列為其同物異名。[1][6] 儘管林奈較早發表該物種,但弗里斯的名稱為認可名,因此具有命名優先權。1871年,保羅·庫默將弗里斯的大部分部落提升至屬級,因而將該物種重新命名為 Galorrheus volemus。[7] 變種 L. volemus var. subrugosus 由查爾斯·霍頓·佩克於1879年鑑定,[8] 但現被歸類為獨立物種 L. corrugis。[9] 1891年,奧托·昆茨將該物種轉入 Lactifluus 屬,[10] 其後該屬長期被視為 Lactarius 的同物異名,直至200年透過分子系統發生學研究確認其為獨立屬,並隨後對紅菇科進行了分類學重組。[11][12][13]
另一個歷史同物異名為 Lactarius lactifluus,由呂西安·凱萊於1886年根據林奈的 Agaricus lactifluus 重新命名而來。[14] 2005年,溫華安和應建浙報告在中國發現新物種 Lactarius wangii,[15] 但兩年後被歸為多汁乳菇的同物異名。[3]
其種小名「volemus」源自拉丁語 vola,[16] 意為「手掌心」,暗示弗里斯所述其可分泌大量乳汁「多到足以盈滿手掌」的特性。[17] L. volemus 的俗名包括 weeping milk cap(多汁乳菇)、tawny milkcap(黃褐乳菇)、orange-brown milky(橙褐乳菇)、voluminous-latex milky(多汁乳菇)、lactarius orange(橙乳菇)、fishy milkcap(魚腥乳菇)以及 apricot milk cap(杏乳菇)。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山區,該蘑菇被稱為 "leatherback"(革背菇)或 "bradley"(布萊德利菇)。後者可能源於其德語名稱 Brätling。[18][19]
Remove ads

子實體含有一種獨特的甾醇分子,稱為 volemolide,它是常見真菌甾醇麥角固醇的衍生物,可能在真菌化學分類學中具有應用價值。[20] 2001年的一項研究進一步鑑定出九種甾醇,其中三種為科學界前所未見。根據作者所述,此類高度氧化的化合物(類似於海洋軟珊瑚和海綿中發現的甾醇)在真菌中極為罕見。[21] 該菇還含有沃雷米糖醇(D-甘油-D-甘露庚糖醇),一種七碳糖醇,由法國科學家埃米爾·布爾克洛於1889年首次從該物種中分離出來。[22] 沃雷米糖醇作為游離糖存在於多種植物和褐藻中。[23]
由於其天然聚異戊二烯含量(占子實體乾重的1.1–7.7%),[24] L. volemus 的子實體還可用於生產橡膠。[25] 該菇所含橡膠的化學結構由高分子量聚戊烯醇同系物組成,結構為一個二甲烯丙基、兩個反式異戊二烯單元、一長串順式異戊二烯單元(約260至300個),末端為羥基或脂肪酸酯。[26] 在生物合成過程中,聚異戊二烯的合成始於化合物反式,反式-法尼基焦磷酸鹽,並可能透過酯化聚異戊二烯基焦磷酸鹽終止。[24] 研究發現,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是啟動 L. volemus 及數種其他乳菇橡膠合成所必需的酶。[27]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