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同鼓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同鼓樓是明、清大同城的鼓樓,為一座三重檐十字歇山頂過街樓閣式建築。位於平城區大南街南段,始建於明代,清代多次修繕,是明清樓閣式建築的代表。[1]
歷史
大同鼓樓始建於明代,具體年代不詳,應與鐘樓相配而建,起報時之用。清順治、乾隆、咸豐年間均有修繕。根據《大同縣誌》記載,明代的大同,樓閣林立,東有和陽街之太平樓,西有清遠街之鐘樓,北有武定街之魁星摟,南有永泰街之鼓樓。至今只有鼓樓倖存。1966年4月23日,鼓樓被定為第一批大同市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秋,大同市對鼓樓進行了維修,對十字穿心門洞實施了封閉,並拓展樓旁道路。1985年,又進行了全面彩繪。1996年,鼓樓成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鼓樓平面近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高約20米,東西長約18米,南北寬約14米。底層以青石砌四角,中有十字穿心門洞。上方為磚木結構樓閣三層,各出飛檐,檐下置斗栱,最上層為十字歇山頂。各層四面辟門,周置迴廊,外設杆欄。頂樓上原先架放一面大鼓,用於晚間報時,現已不存。
當時,鼓樓四面均懸掛有牌匾:
- 南面,上匾書「鼓樓」,下匾書「聲聞四達」;
- 東面,上匾書「歌風」,下匾書「雲開春曉」;
- 西面,上匾書「振德」,下匾書「和聲鳴盛」;
- 北面,上匾書「時雍」,下匾書「蟾雲就月」;
下層檐下還有「天理昭彰」匾額一方。原匾無存,現時懸掛的匾額為後人書寫。
- 上聯:「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
- 下聯:「心田留一點,子耘孫耕」。
此外,底層外檐廊下存有清代順治、康熙、咸豐年間的維修碑記,共九通,是研究鼓樓建置的重要資料。
保護
1966年4月23日,鼓樓公布為第一批大同市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月12日,大同鼓樓升格為第三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編號3-136。[2]
2019年10月7日,大同鼓樓升格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8-0235-3-038。[3]
參觀服務
大同鼓樓已於2012年4月26日向公眾開放,遊客可購票登樓參觀。[4]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