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園苗寨古建築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園苗寨古建築群,位於中國湖南省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大園村,是一個包村較完好的苗族村寨古建築群,被列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那山那人那狗》《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等多部影視作品曾在此拍攝[1]:31

事实速览 大園苗寨古建築群, 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沿革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飛山峒首領楊再思曾孫楊光裕因厭棄政鬥而辭官返鄉,在今大園村建屋闢田,耕耘繁衍,此地遂成楊氏家族聚居之所。此地處交通要衝,商賈遊人以之中轉,遂漸繁榮。宋熙寧五年(1072),朝廷在距大園村約1千米處設立關峽砦城,大園作為進出要塞的臨歇地,楊家趁機在青龍山口修建土地廟、窨子屋及三公同心路等建築。宋咸淳年間(1265-1274),大園人相繼建造了聚會樓、赤水溪單孔石橋、三鱣堂等建築。[2]:3,6-9

洪武年間(1368一1398),楊氏族人陸續建設驛館、店鋪及貫穿村寨的飲鼓石路,逐漸在這台地上形成了三處密集聚落。明末清初,大園人丁興旺,又利用巫水從事商貿,頗為繁榮,至時期達到鼎盛[3][2]:9

2014年,大園村相繼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1]:31-322008年7月,綏寧縣人民政府將大園古苗寨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2。2011年1月24日,大園苗寨古建築群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4]

Remove ads

建築規制

大園苗寨坐南朝北,背靠青龍山,前繞赤水溪,東西綿延約1800米。大園苗寨的古建築時間跨度長,保存較完整,與自然相統一,兼具苗漢特色。寨內有宋、元時期的土地廟、燕子屋、楊光裕墓、三公同心路等古建築,還有明、清時期的100餘棟窨子屋,總建築面積38200平方米。[1]:31,34-35[5]:19-21

窨子屋是大園村最具特色的建築。窨子屋一般由一棟主屋、幾棟側屋和樓門組成,屋外圍是封火牆,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落。主屋多為三開間,中堂前後分隔,前間略大作堂屋,後間設樓梯及置物,大門開在堂屋正中,大門兩側各開一窗。堂屋的後壁設神龕,功能包括祭祖、進餐和待客等。堂屋左右的兩次間,一間為廚房、臥室;另一間也是臥室,一般為兩個。廚房中設四方火塘,架三腳架,供烹飪和取暖,火塘在苗族中稱為「干基都」,意為「家」,象徵着溫暖幸福。二樓布局與樓下一樣,多作穀倉、置物及臥室。側屋包括廂房和倉樓,都是二層磚木吊腳樓。大園現存完好的窨子屋有正屋34座335間;倉樓41座552間,建築占地面積78231平方米。據文物部門和專家考證,窨子屋房齡最長者到2018年有854年,房齡大部分超300年。[1]:34,44,47-48[5]:20-22[2]:103

Remove ads

三鱣堂

明初,楊淵在朝中任教諭官,多年未歸,其母思子心切,動輒流淚以致雙眼失明。明洪武十年(1378),楊淵回鄉起屋,不設門坎以便母親通行。楊淵告老還鄉後在自家辦學堂,名曰「三鱣堂」,無償教授大園子弟。三鱣堂分前後兩棟,中間有天井,磚木結構。前屋是主屋,用作生活起居,重檐硬山頂,四榀三間,兩邊樹封火牆;後屋作學堂,單檐硬山頂,兩邊開側門。[1]:51-52

惜字屋

惜字屋建於宋隆興二年(1164),是大園村現存房齡最大的建築,因其梁架形似燕子窩又得名「燕子屋」,單層獨棟,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單檐硬山頂。右側附屬有畜棚和廁所等建築。古時村民常在此練字,屋後銘文磚上刻「恭賀柳塘造此磚,自己勞心不用錢,一文當作千文用,累得身疼骨又痊。」[1]:53

鼓樓

鼓樓位於村寨中心,建於明代,樓閣式攢尖頂,共三層約10米,占地約為480平方米,是村民休閒娛樂之所。2000年,鼓樓失火焚毀,後於2009年集資修復。新鼓樓面闊三間,五重屋頂,上三層頂為多層寶塔式,下兩頂是重檐硬山式,目前用作圖書館。[1]:54

古驛站

驛館建於明代,清代及民國有維修,雙層磚木結構,重檐硬山頂,中間設天井。驛道通往城步武岡,古時行人絡繹不絕,楊氏先祖在此修建驛館,以供行人吃飯住宿、歇腳休息。驛館正屋烹煮待客,上層住人,下層關馬。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寨前關峽至城步的公路修好後,驛館逐漸廢棄。[1]:55-56

飛山廟

飛山廟建於宋嘉佑年間,由楊再思玄孫楊顯安領銜倡修,以紀念飛山峒首領楊再思,背靠燕子岩主峰,前有溪水環繞,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680平方米,廟西有千年古柏一棵。文革時期,飛山廟被毀,改開後村民集資復修。新飛山廟為單層磚木結構,單檐歇山頂。1995年,在廟前右側修建廚房和餐廳,以便慶賀祭祀活動,後活動規模擴大,於2006年在廟前左側新修餐廳。[1]:57

楊光裕墓

楊光裕(985年—1057),楊再思曾孫,因戰功政績被宋廷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晚年受皇帝猜忌打壓,辭官回鄉,是大園苗寨的開創者。楊光裕墓位於榮山磨山腳,占地約380平方米,封土頗大,墓碑高約2米,上刻:「塑本源都量赤水,分支派蒔竹榮山」。每年清明節,多達數千分布在四川、貴州等地的後裔都會到大園祭祖。[1]:59

古拱橋

古拱橋建於北宋,是一座古樸、美觀、牢固的小型單拱石橋,歷經千年保存完好,仍可承受載有砂石的汽車,是進寨的必經之路[1]:62。此橋是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的海報拍攝畫面[6]

上窨子屋大院

上窨子屋大院是寨內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窨子屋,為楊進福所有,房齡約兩百年,坐南朝北,磚木結構,占地約為550平方米,包括兩座正屋、三座倉樓及大門。兩座正屋一大一小,都是面闊三間;東邊倉樓五排三間,兩座西邊倉樓平行相連。門樓和天井間開有並排兩門,即大門和中門,大門在主正屋西北方向,寬七尺,門樓前兩側各有長條青石供人休息;中門只在祭祀、紅白喜事及接待貴客時打開;東西兩邊開有側門。[1]:65

苗王屋

苗王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四合院布局,包括一棟主屋、兩棟倉樓、樓門及四周圍牆等。主屋面闊三間,通高兩層,重檐硬山頂,兩側有封火牆;倉樓為懸山頂,亦為兩層。[1]:67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