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地之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地之歌
Remove ads

大地之歌》(德語:Das Lied von der Erde)是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一部大型聲樂交響曲。馬勒寫明作品「取材於漢斯·貝特格英語Hans Bethge (poet)的《中國笛》」。作品一共六個樂章,採用了詩人漢斯·貝特格英語Hans Bethge (poet)的意譯詩集《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oete,1907年出版)中的七首唐詩作為歌詞。

事实速览 大地之歌, 調性 ...
Remove ads

背景

《大地之歌》的創作時間是1908年至1909年,在《第8號交響曲》之後完成。雖然沒有被編為「第九交響曲」(該標題被分配給稍晚所作的D大調交響曲),但其副標題為「一個男高音與一個女低音(或男中音)聲部與管弦樂的交響曲」。作品於1911年11月20日在慕尼黑首演,指揮是布魯諾·瓦爾特,女中音Mme. Charles Cahier及男高音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當時馬勒已經離世,沒能親臨首演。《大地之歌》的演奏時間約為65分鐘。

使用的標題與考證的原詩出處

更多信息 序號, 馬勒使用的標題 ...

《中國笛》中的詩歌並非直接從中文譯為德文,而是來源於兩本法語中國古詩譯集——法國女詩人、作家及東方學家朱迪·戈蒂埃英語Judith Gautier的《玉書》(法語:Le Livre de Jade)和漢學家德里文(Marie-Jean-Léon, Marquis d'Hervey de Saint Denys)的《唐詩》(法語: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德國人Hans Heilmann將這兩部法語譯集的相關內容轉譯成德語,結集成《中國詩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出版。漢斯·貝特格在三部法、德文翻譯的基礎上譯成《中國笛》[2]。除了馬勒之外,理查德·斯特勞斯阿諾德·勛伯格安東·韋伯恩等其他許多著名作曲家也從《中國笛》中獲得過靈感[3]

經過轉譯,加上所據法語譯本,特別是《玉書》中的隨意、錯誤和缺漏,辨認《中國笛》譯詩的唐詩原作成了一個難題。為了找到《大地之歌》中詩歌的原作,中國學者做了不少努力。尤其對於第三樂章用詩的出處,目前意見仍不統一[4]。馬勒在創作過程中,對漢斯·貝特格英語Hans Bethge (poet)的文字又進行了多處的改動和調整。

Remove ads

分析

配器

木管樂器:3長笛(第3兼短笛2)、短笛、3雙簧管(第3兼英國管)、高音單簧管、3單簧管(B♭)、低音單簧管(A/B♭)、3低音管(第3兼倍低音管

銅管樂器:4圓號、3小號(F/B♭)、3長號低音號

打擊樂器定音鼓(第四樂章)、小軍鼓大鼓三角鐵鈴鼓(第四樂章)、銅鑼(末樂章)、鐵片琴鋼片琴(末樂章)

弦樂器:2豎琴曼陀林(末樂章)、小提琴I/II、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安裝低C音弦)

歌詞

按:德語歌詞源自1911年環球版本德語Universal Edition總譜。

更多信息 德語歌詞, 翻譯 ...
更多信息 德語歌詞, 翻譯 ...

第三樂章的詩詞來源尚不清楚,因此無原詩對照。

更多信息 德語歌詞, 翻譯 ...
更多信息 德語歌詞, 翻譯 ...
更多信息 德語歌詞, 翻譯 ...
更多信息 德語歌詞, 翻譯 ...
Remove ads

粵語版本

新加坡交響樂團英語Singapore Symphony Orchestra於2005年邀請香港馬勒愛好者伍日照粵語伍日照將漢語原詩(《悲歌行》、《效古秋夜長》、《宴陶家亭子》、《採蓮曲》、《春日醉起言志》、《送別》)重新填入《大地之歌》,並由男高音莫華倫及女中音梁寧粵語演唱。由於第六樂章由馬勒自己加詞,故將第六樂章原本的的德語版本也收錄於SACD中。新加坡交響樂團首演於該年7月22日。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