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坪林顯應祖師廟

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顯應祖師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坪林顯應祖師廟,或稱大坪林泰山巖,全稱大坪林泰山巖顯應祖師廟,主祀顯應祖師,是新店大坪林地區的信仰中心。

事实速览 大坪林顯應祖師廟, 基本資訊 ...

沿革

顯應祖師廟之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光緒年間,由大坪林之王姓家族奉祀顯應祖師神像(今顯應祖師老祖)於五莊地區(今寶斗厝、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等地區)降神濟世;因神靈有驗,後再妝塑二祖神像供信眾請回家宅問事,同時設立盟份。[1]

昭和年間,大坪林寶斗厝劉宗鏗受二祖諭示,前往頂泰山巖迎請香火回莊,妝塑金身(今顯應祖師三祖)[a],即於劉氏祖厝濟世。

後因劉氏公廳改建,信眾隨捐地出資,興建新廟於今址,民國七十年落成安座。[2]

祀神

主祀

  • 顯應祖師北宋僧人黃惠勝,福建永春人,相傳因在民間濟世度眾,祈雨靈驗而聞名;民間俗稱「顯應祖師」或「泰山顯應大師」。因雕刻與分靈次序分為老祖、二祖、三祖等。
  • 顯聖祖師:先賢劉宗鏗,率眾前往頂泰山巖迎請顯應祖師三祖香火,因有功於廟,歿後成神。
  • 顯化師爺:先賢劉宗鏗之子,因服務於鄉里,神諭稱得道成神。

配祀

左龕

右龕

桌下

  • 虎爺將軍、馬爺將軍

慶典

事实速览 大坪林聯合放軍遶境, 日期 ...

大坪林聯合放軍遶境(大坪林放軍)

大坪林五莊聯合放軍,俗稱大坪林放軍,主要活動主軸為新店五莊地區恭請顯應祖師驅蟲害、瘟毒之活動,並且於五莊邊境進行「放軍」儀式

起源

日治時期,寶斗厝地區盛行瘟疫與蟲患,即於昭和四年,大坪林顯應祖師指示舉行放軍繞境以掃除疾患;後來其他四莊也一同加入放軍儀式。[3][4]

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因節約祭祀政策,因此將放軍活動統一於農曆三月廿三日舉行,同日兼迎媽祖,一併慶祝。2025年新北市政府登錄放軍繞境為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5][6]

範圍

放軍範圍為新店區的寶斗厝丶七張丶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等地區,及後期的新店街、光明街等地。

放軍過火

活動主軸以放軍、過火、繞境為核心,並以祖師廟為中心:放軍當日,由顯應祖師降駕起輦,帶領隊伍進行過火儀式,各宮廟神尊神轎逐一過火後,遂展開繞境。

繞境重頭戲即是在五莊範圍的四個方位點上,由顯應祖師起輦進行營軍駐紮,藉由「定符」(或作「釘符」)於莊界的四方位點插上桃符,並舉行祭祀;完畢之後回廟安座,即在廟內設立一營斗(中營),斗內安放犁頭、石塊、桃枝與竹枝等物,鎮守廟中作為指揮。

參與廟宇

早年則以在地五大軒社作為放軍隊伍主軸:寶斗厝寶興社(附屬於福壽宮)帶頭,後續有十二張平和社(附屬於咸亨宮)、七張廣明軒(附屬於七張福德宮)、十四張瓊林社(附屬於斯馨祠)、二十張正義社(附屬於二十張福德宮;後來改制為「新正義社」,附屬於進寶殿董公廟)。最後則為董公真人與顯應祖師神轎。

近年因人口老化與外移,地方軒社或有改以廟宇名義參與放軍繞境,有寶斗厝地區的寶橋福壽宮、十二張地區的咸亨宮、十四張地區的斯馨祠、蕭府王爺廟、開山福德宮、二十張福德宮、進寶殿董公廟,最後則以顯應祖師廟為隊伍壓陣。

文物

三角旗

三角旗為紙質,上印有五穀仙帝、孚佑帝君、顯應祖師、保儀大夫等諸神名諱。三角旗代表顯應祖師等神率領之兵將,早期由各里里長於家戶之間收取「緣金」,由里長發放給里民,現則改為放軍當日發放 。

三角旗黏於線香上,由信眾請回插在自家香爐,每逢初一十五於自家門戶「犒軍」與「拜正神」。

旗上所列諸神為顯應祖師廟建廟前,新店地區民家供奉或迎請之神祇,包含新店新龍宮之九天四聖帝、平安齋廟之孚佑帝君、董公廟董公真人、木柵忠順廟保儀大夫、集應廟尊王,以及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等神。

年例祭祀

更多信息 日期, 活動 ...

盟份

祖師廟設有盟份制度(即爐會),現今廟內設有老祖、二祖、三祖、蕭公之合盟會,盟份人數為二十人

外部連結

參見

註解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