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埔口 (學甲區)
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埔口是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也是舊時學甲十三莊學甲寮莊中的角頭聚落之一,為學甲慈濟宮八區中的東北郊區,行政區曾經規劃為學甲鎮平東里,2006年2月1日行政區域調整,將平東里及平西里合併而成現在的平和里。[1][2]
地理位置
大埔口莊頭是一個僅10來戶的小聚落,位於學甲寮東邊,將聚落分成東西兩半,兩聚落之間隔著農田相望,北邊為急水溪的田寮大排分支,隔著溪水對岸是鹽水區大埔聚落,兩聚落間建有豐平橋相連接,是通往鹽水區大埔聚落的唯一樞紐。西邊則有南70線經過,道路自北方沿著聚落邊緣向西南方路過[3][4][5][6]。
莊頭脈絡
大埔口(臺灣話:Tu-poo-kháu)聚落的形成,乃原本清代分別以中洲與學甲兩地作為聚落的發展核心,日後便也漸漸形成兩個生活的影響圈,即中洲與學甲兩個生活影響圈,大埔口即是位於其中的學甲影響圈系統,且因聚落位在鹽水區大埔莊口而得名,過豐平橋之後即是鹽水的大埔莊。[7][8][4]
來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八都深潭裡的李煥昌,李氏於三百餘年前來臺,其孫李尊星便移徙大埔口,此外,原平東里居民之祖先在200年前也由學甲部落遷居來此。[1]在經過一些因遷徒而定居的聚集後,此地形成一個不同姓氏的雜姓村,聚落中有洪、趙、陳、薛、黃、李等姓氏居民,其中以李姓是李煥昌的後代氏族,較有氏族歷史淵源,另洪、趙兩姓是大埔口最主要的兩個姓氏。[9][10][11][4]
藉由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臺灣堡圖的內容,在清末日治臺灣之初,學甲寮莊大埔口、學甲寮、西平寮三個自然村,日治初期學甲寮莊的土地利用,水田即分布在村莊的東側,接近大埔口一帶,而大埔口位於埤塘附近,故昔日也被稱為大埤仔。臺灣光復後因人口眾多,析分為臺南縣學甲鄉的平西村與平東村兩個村行政區,學甲寮東半部與大埔口合為平東村,簡單來說,學甲寮莊大埔口、學甲寮、西平寮等三個自然村,自清代建立以來,至少在臺灣光復以前,內部的人群組成原則,一直以血緣關係最為重要,呈現出一個穩定發展的血緣性村落社會。[9]
Remove ads
宗教
雖大埔口僅10來戶居民,然也有屬於自己聚落的角頭廟宇保安宮,主祀為保生大帝與池府千歲,陪祀則為黑虎將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神祇,保安宮坐落於聚落的最南邊。[12]
產業
農業是大埔口的主要產業是番茄,尤其本地盛產「聖女仔」,即聖女仔小番茄。其中有一小部分莊民也從事養豬業,係由學甲中社謝姓所遷墾。[7][4]
圖集
-
學甲寮大埔口-聚落空照
-
學甲寮大埔口-聚落內農田及屋舍
-
學甲寮大埔口-聚落內農田
-
學甲寮大埔口-聚落內屋舍
-
學甲寮大埔口-聚落內道路
參考資料
外部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