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汶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汶河
Remove ads

[ㄨㄣˋ] 錯誤:{{Lang}}:無法辨識語言標籤 zh-Bopo(幫助,古稱汶水,又稱汶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位於中國山東省境內。

事实速览 大汶河, 流域 ...
Remove ads

歷史

早在史前時代,汶河流域即出現了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岱嶽區大汶口鎮。陶器發達,有類似文字的記號。

汶水湯湯,行人彭彭。
……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詩經·國風·齊風》載驅

地處接近文明發源處,《詩經·國風·齊風》《尚書·禹貢》和《漢書·地理志》都記載了汶河。汶河變遷受黃河變遷影響大。北魏時,汶水在今梁山縣小安山南注入濟水。北宋時,汶水與濟水匯為大清河,處梁山泊北。咸平年間,汶河下游入濟水河道淤積,一繞東平城東,奪漆河道北流,一繞城南入大清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人為決口,奪淮河道入海。永樂九年(1411年)建設會通河,注汶水入運河,分在寧陽縣和東平縣築壩。滿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借濟水入海[1],汶河注入黃河,河口移到魚山[2]。1938年(民國27年),國民政府在上游花園口處人為使黃河決堤,黃河奪淮入海,使東平湖一度乾涸。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民國36年)修補黃河缺口[3],汶河重新注入黃河。

Thumb
1934年 津浦鐵路大汶河橋

1949年後注重治理汶河。1950年,加固東平縣內4座壩。1952年,寧陽縣、肥城縣和東平縣新建丁壩7座,重修1座,整修5座。1958年建成東平湖水庫。次年在戴村壩分水入小汶河處築壩堵塞,大汶河演變成河道。至1985年,下游三縣兩岸共有石砌岸灘27.7公里,建立丁壩35座,三角壩6座[2]。1997年,濟寧市投資550萬元,汶上縣投資620萬元,在一個月內加固堤防14.89公里(9.25英里)。1998年至1999年,萊蕪市在孝義河試驗修建3座堤壩。2000年,萊蕪市花費約2,160萬元修復部分堤岸,標準為50年一遇。2001年7月,泰安市投資2,300萬元完成戴村壩整修工作。2003年,在牟汶河上修建西海公園橡皮壩,長330公尺(1,080英尺),高3.5公尺(11英尺),並加固和修復附近上下游堤岸,用資約2,879萬元。同年,泰安市斥資2,260萬元加高大清河北岸。次年萊蕪市又疏浚河道,在鄂莊橋附近建立2座水壩。經過整修後,汶河沿岸堤防達20年一遇水準[4]。2005年起,萊蕪市政府計劃三年內花費3.7億元治理牟汶河[5]。2021年,副省長孫繼業擔任河長[6]

Remove ads

地理

牟汶河發源在萊蕪區境內魯山西側;柴汶河發源在沂源縣牛欄峪一帶[7];柴汶河和牟汶河分別流淌徂徠山脈南北,繞過徂徠山後在大汶口匯合後名為大汶河[8],在東平縣境內戴村壩與小清河匯流稱大清河,河水季節變化很大[8]。經萊蕪區、岱嶽區泰山區肥城市寧陽縣汶上縣和東平縣流入東平湖,再入黃河。全長約208公里(129英里)。

大汶河的水文特徵是夏多冬少。年均徑流量1.82立方公里(0.44立方英里),年均輸沙量182萬噸。夏季徑流量遠大於冬季,旱年常常斷流。記錄最大流量6,930立方公尺每秒(245,000立方英尺每秒)。年均徑流量1.9立方公里(0.46立方英里)。1964年測得最大年徑流量6.07立方公里(1.46立方英里),1968年測得最小年徑流量0.5立方公里(0.12立方英里)[9]。大汶口和戴村壩分隔河流的上、中和下游。堤距最寬處寬1公里(0.62英里)。

流域內屬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更多信息 萊蕪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