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流士火星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流士火星曆(英語:Darian calendar)是一套供未來在火星上的人類定居者使用的建議曆法,是由航太工程師政治學家湯瑪斯·干加利設計,並以他的兒子大流士(Darius)命名。大流士火星曆首次發佈於1986年6月。[1]於1998年,火星學會的成立會議上就人類殖民火星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進行討論,當中曆法為其中一個需考慮的因素之一,大流士火星曆為在會議上提出的兩個曆法選項之一。[2]

年份長度及置閏

大流士火星曆的基礎時間單位為火星太陽日火星日,英語:Sol)及火星回歸年。一火星日較一地球日長39分鐘35.244秒,而一火星年的長度則為668.5907火星日(相等於686.86地球日)。曆法的基本置閏公式中,每十個年份由六個有669火星日的閏年及四個有668火星日的平年所組成,逢奇數年份及能被10整除的年份為閏年,其餘為平年,令每十年有6686個火星日(平均每年668.6日)。1998年版本的大流士火星曆使得能被100整除的年份為平年,而能被500整除的年份則維持為閏年。[3]然而,這個固定的置閏模式並未考慮火星逐漸變長的回歸年。干加利在2006發佈了一系列的新置閏公式:

更多信息 火星年份, 置閏公式 ...

這樣的置閏模式的延伸使12000火星年(或公元24180年)後才會有一個火星日的誤差。[4]

Remove ads

月曆的佈局

大流士火星曆的一個火星年分為24個月,每季度的首五個月有28日,而季度中最後一個月則只有27日。閏日則會置於閏年全年的最後一日(廿四月二十八日)。

亦為七日,名稱對應七曜,為拉丁文,分別為日曜日(Sol Solis, So,太陽日)、月曜日(Sol Lunae, Lu,月球日)、火曜日(Sol Martis, Ma,火星日)、水曜日(Sol Mercurii, Me,水星日)、木曜日(Sol Jovis, Jo,木星日)、金曜日(英語:Sol Veneris, Ve,金星日)及土曜日(Sol Saturni, Sa,土星日);而為整潔起見,每月第一日均由日曜日重新計算,只有27日的月份則省略最後一個土曜日。

干加利以十二星座拉丁文梵文交替為月曆中24個月份命名,單數月為拉丁文,雙數月為梵文;詳見#命名系統章節。

更多信息 Sagittarius (1月), Dhanus (2月) ...
Remove ads

每年的起始

每個火星年的起始接近於火星北半球的春分。火星現時的轉軸傾角地球的相近,故火星上的四季相對可感知,但火星圍繞太陽軌道離心率相對地球的大,對季節的感受在火星的南半球更為顯著,而在北半球則較不明顯。

紀元

干加利原先選擇1975年末為大流士火星曆的零年以紀錄美國太空總署維京號達成第一次成功的軟着陸(此前1971年蘇聯火星3號的登錄只獲得了15秒的資料信號)。2002年,他改為採用1609年作為大流士火星曆的零年,以紀念約翰內斯·開普勒利用第谷·布拉赫對火星的觀察解釋行星運動的定律,以及伽利略·伽利萊首次利用望遠鏡觀察火星。這個變更將干加利的大流士火星曆與Shaun Moss所訂立的烏托邦火星曆的格式變得統一,亦避免了過去四百年對火星進行觀察的歷史被歸在負數年份。

命名系統

大流士火星曆的結構成為了及後多個火星曆設計的根本。[5]大流士火星曆在網上出現的建議變體對於月份和曜日的命名有所不同。干加利的大流士火星曆原有版本以十二星座拉丁文梵文交替命名24個月份;而曜日的命名則以太陽、火衛一PhobosSol Phobotis)及從火星可見的最大五個行星,包括地球(EarthSol Terrae),但後來改為跟隨羅曼語族的命名方式,將Sol Phobotis改為Sol LunaeSol Terrae改為Sol Martis[6]。大流士火星曆的「Defrost」變體版本則使用「鹿特丹系統」,根據字母和名稱長度創造月份名稱。[7]Shaun Moss所訂立的烏托邦火星曆則另外有不同的命名建議。[8]2025 年,甘格勒將 中國節氣 改編為月份的替代名稱,以適應東亞文化,他觀察到,「如果火星地球化改造成功,它們會引發未來某一天火星上季節更替時可能發生的事件;因此,大連中國節氣系統既令人嚮往,又鼓舞人心。」[9]

更多信息 月份, 名稱(大流士) ...
Remove ads

儒略日

大流士火星曆的儒略日與地球的儒略日計算相似,是從一個起始日開始計算日數。大流士及烏托邦火星曆的儒略日的起始日(第零日)與其紀元相同,即第零儒略日為火星曆零年一月(Sagittarius月)一日。

與行星科學其他記時系統的比較

馬提亞那火星曆

2002年,干加利設計了一個大流士火星曆變體,其中改變了週循環的結構。馬提亞那版本中,同一季度的所有月份以同一曜日為起始,而季度間則移前一曜日,以抵消大流士火星曆中每短月跳過一個土曜日的情況。這是根據天文學家羅伯特·艾特肯在1936年設計的系統。[10]

以下表格標示不同季度每個月的第一天落在哪個曜日上。第一季度表示火星北半球的春季和南半球的秋季。

更多信息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

閏日與原有版本同樣在單數年度的最後出現。由於單數年的最後一個月有28日,翌年的第一天也會同樣落在日曜日,形成兩年的循環。每十年出現的閏日則分離於週循環以外,以免擾亂兩年期的循環。馬提亞那版本的模式避開了大流士火星曆需要將每年需要三至四次將季度的最後一週縮減為六日的情況,但在讓週、月系統對上就需要兩年的時間,而原版本則每個月都能重複這樣的循環。

Remove ads

其他大流士曆法

1998年,干加利將大流士曆法推展至四個由伽利略發現的四個伽利略衛星艾奧(木衛一)歐羅巴(木衛二)蓋尼米德(木衛三)卡利斯托(木衛四)[11]2003年,他亦為泰坦(土衛六)建立了一個大流士曆法的變體。[12]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