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連歷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連歷史,為關於大連歷史,其中包括現代大連(Dalian / Dairen)、近代達里尼(Dalniy)及其更早的行政管轄時期。其歷史可追溯到史前文明[1]

簡介

大連地區先後歷經了9個民族政權的統治,分別是漢族(包括漢族前身)的燕、秦、西漢、新、東漢、魏、西晉、唐、明、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鮮卑族前燕氐族前秦扶餘族高句驪契丹族的遼,滿族(包括滿族前身)的金、清,蒙古族的元,俄羅斯族俄羅斯大和族日本。大連地區沒有歷經過被其統治的主要政權,除了夏商周,還有東晉南北朝、隋、宋以及中華民國的北洋政府國民政府

時間

更多信息 時期, 旅順 ...

~前2000年

遠古時代,大連位於海底。大約於7萬年前,海平面下降50多米,大連、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露出海面,形成新大陸「膠遼古陸」。大約於3萬年前,海平面再次下降140多米,日本列島同膠遼古陸相連。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長海縣廣鹿島小珠山青丘部族先民,由獵人轉變為漁民,遍布長海甘井子旅順口普蘭店安波鎮瓦房店長興島莊河黑島鎮。其中的一支先民與山東半島的夷人融合,於前14世紀,在其首領盤庚的率領下,遷移到了河南安陽一帶,建立了王朝。

前2000年~前1500年

夏朝建立時,大連地區進入以大嘴子遺址為代表的青銅時代

前1500年~前1000年

相土從今遼東一帶移居河南商丘,開闢了蓬萊至大連航線。至帝辛時期,大連地區社會已轉化為方國,以雙坨子遺址為例,該地區已深受山東岳石文化影響。商末時期,遼東半島出現大量石棚,並出現大量墓葬器具,其中反映當地古人以捕魚採貝為生業,並逐步轉為農耕與畜牧業等。

前1000年~前500年

春秋時期,大連地區青銅文化日趨繁榮,其代表性作品為青銅曲刃短劍。公元前685年,齊桓公為開發遼東,向遼東地區批量移民,其間齊國還出兵伐山戎以救燕國齊靈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齊國滅萊國(今膠東地區),萊國人戰敗後渡海逃亡,大規模移居遼東半島及大連地區。此外,黃河下游一帶居民逢戰亂和荒年也沿上述路線避難遼東。大連地區出土的西周末、春秋時期的重要文物除青銅短劍外,還有銅鑿銅斧銅刀銅矛銅鏡陶器等,均為當時移民潮的依據。

前500年~元年

燕國的崛起,使得大連地區在內的遼東成為燕國領地。自戰國時期燕昭王在遼東設置「遼東郡」以來,一直到秦漢時期,大連地區都屬遼東郡轄區。

元年~500年

西漢時期大連地區設置「遝縣」,三國時期又改稱「東遝縣」。大連地區在晉時稱「三山」,在魏之前是由漢人公孫氏(歷三代四主: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189年~238年)統治的遼東。晉指由漢人司馬氏統治的西晉,燕指由鮮卑人慕容氏統治的前燕,秦指由氐人苻氏統治的前秦

500年~1000年

在內地先後由南北朝以及隋朝統治的時候,很長一段時期,大連地區一直處於扶餘人高氏統治的高句驪時代。唐朝初期,大連地區歸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的行政轄區。大連地區在唐朝時稱「三山浦」。

1000年~1500年

遼朝時,大連地區屬東京遼陽府的轄區。遼設蘇州復州。金改蘇州為金州。元設金復州萬戶府。明設金州衛。清設金州廳明清時稱「三山海口」、「青泥窪口」。

1500年~2000年

Thumb
關東州大連市市徽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侵略者頻繁騷擾大連地區沿海,1858年,英軍占領旅順口,1860年撤離。旅順的英國名亞瑟港(Port Arthur)即是來源於聲稱首個發現此地的英軍將領名字,而海圖則根據當地名稱將大連灣標為Dalianwan。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在旅順建設號稱東亞第一軍港的海軍基地,並在大連灣修建大量炮台。李鴻章在修建炮台的相關奏摺中提到「大連灣」,是為此名首次出現於官方文件中。同時又移熊岳副都統衙門於金州,使金州成為遼南要地。1897年,沙俄設計師揣著法國巴黎的城建圖紙來到了大連,想在這裡再建立一個以廣場為主的城市,並且給他起名「達里尼」,意思是「遙遠的城市」,一個遠離俄國首都的地方。1905年(明治38年),日本人佔領了這個城市,根據大連灣的名稱把「達里尼」改爲「大連」。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旅順港和大連港根據雅爾塔密約由蘇軍進駐,史稱蘇占旅大。1955年蘇軍將旅大轉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管理至今。

Remove ads

地名

更多信息 現名, 原名 ...

參考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