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鳥翼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鳥翼龍(學名:Piksi)是疑似屬於翼龍目[1]的一個屬,屬下包括單一物種怪肘大鳥翼龍(Piksi barbarulna,意為「有奇怪肘部的大鳥」,取自黑腳語piksi「大鳥,尤指雞」和拉丁語barbarus「奇怪的」+unla「肘部」[2])。其生存於7500萬年前左右的今美國蒙大拿州。其所知於部分右翅,包括肱骨、尺骨及橈骨,也是迄今發現的唯一標本,現保存於落基山博物館(編號:MOR 1113)。大鳥翼龍目前仍為單型屬。
化石由格洛瑞亞·吉恩·謝布雷特(Gloria Jean Siebrecht)於1991年在冰川縣黑腳印第安保留區被命名為Bob's Vacation Site locality TM-088的地點發現。其發現於上雙麥迪遜組的一處古老層位,可能屬於一具死於一小水坑內或其旁邊的個體。這些化石由大衛·瓦里契奧(David J. Varricchio)於2002年描述。
Remove ads
描述及分類
骨骼殘破,大致代表肘部區域。將化石尺寸與其它不飛鳥的翅膀骨骼比較,則大鳥翼龍可能有着相對較小的體型,翼展長達1米(3.3英尺)。[1]
對化石的最初描述發現,除非其屬於鳥胸骨類,否則其親緣關係無解。阿格諾林和瓦里契奧(2012年)將該屬重新解釋為一種翼龍而非鳥類,最可能是鳥掌翼龍超科。[3]但後來注意到其肱骨具備在某些獸腳類中發現,但不存在於任何翼手龍亞目中的特徵。[4]
然而更多近期研究均再次將其恢復為一種翼龍。[1]
生態學
發現骨骼的沉積物屬淤泥黏土岩,是由沉積物在晚白堊世一段相對涼爽的時期沉積而成的:[5]西部內陸海道的海平面至少就中生代標準而言明顯非常低,儘管這也可能是由科迪勒拉掩覆帶的猛烈構造抬升造成的。此地位於內陸,距西部內陸海道的海岸至少350公里(220英里)。
根據地層學、沉積學及動物相等數據判斷其環境可能為半濕潤氣候,也可能是熱帶或亞熱帶氣候的(?季節性)半乾旱草地或灌木。黏土岩顯然是由小型泛濫平原的沉積物形成,如春池。
多種生物以地作為棲息地。其它獸腳類也很豐富,包括傷齒龍(發現了巢穴)、暴龍科及馳龍科。山奔龍同樣為數眾多,由於成體、亞成體及剛孵化的幼崽是一起發現的,因此獸群可能是來水坑處飲水或繁殖。當地還發現了後獸下綱、多瘤齒獸目等早期哺乳動物及蜥蜴。存在關節連接的青蛙骨骼但沒有魚和其他水生動物表明存在短暫的水體。
參見
- 翼龍列表
- 翼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