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寧寺 (寧波)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座唐代佛寺遗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宁寺 (宁波)map
Remove ads

天寧寺中國浙江省寧波市一座曾經存在的佛寺。天寧寺原名國寧寺,始建於唐大中五年(851年),此後屢遭戰火破壞,終被拆毀,僅存西塔又名咸通塔烏龜塔,位於今中山西路莊家巷口[1],為浙江省境內現存年代最古的唐代磚塔。1995年,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天寧寺東塔進行考古發掘,2003年對寺址進行考古,此後回填。2006年6月,寧波天寧寺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事实速览 寧波天寧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歷史

Thumb
關野貞拍攝的寧波天寧寺大雄寶殿及鐘樓

天寧寺始建於唐大中五年(851年),時名國寧寺。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更名崇寧萬壽寺,後更名天寧萬壽寺。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寺院成為紀念宋徽宗的道場,並更名報恩廣孝寺,旋即改為報恩光孝寺。元至大二年(1309年),寺院毀於倭寇入侵,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又毀,同年再度重建,信國公湯和為寺院題額。至清代,寺院屢毀屢建[3]。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曾毀壞佛像並擄去銅鐘,後鍾藏於大英博物館[4]。1861年,寺院再度毀於太平軍,三年後重建。清光緒末年,東塔倒塌。清亡後,寺院更名為天寧寺[3]。1949年後,天寧寺被拆毀,地面建築僅存西塔[1],1995年12月修復西塔[5]

形制

Thumb
20世紀初的天寧寺西塔,德國攝影師恩斯特·柏石曼拍攝

歷史上的天寧寺曾由山門、大殿、鐘鼓樓、千佛閣、羅漢殿、方丈殿、禪房等建築組成,為寧波古時規模較大的佛寺之一[5]。寺院中有東西兩塔,位於中軸線兩側,中心距離約70米,兩塔間原有至山門的斜磚砌道路。這一雙塔組合為中國早期寺前雙塔的實例。寺中地面建築現存西塔,東塔僅存塔基遺址,且已回填[6]

天寧寺西塔是天寧寺僅存的地面建築。根據民國《鄞縣通志》載,塔磚上有「咸通四年造此磚記」字樣,因而推斷塔建於唐咸通年間,從而此塔又稱為「咸通塔」,因塔較為矮小,民間又稱為「烏龜塔」[2]。天寧寺西塔為密檐式磚塔,平面呈方形,維修前殘高12米,占地11平方米。下部基座已埋於地下,為須彌座,高約40厘米,下為夯實黃泥基礎及磚基,未見傾斜及位移。塔內方形中空,平均壁厚為90厘米。塔身共五層,第一層較高,為3.5米,其餘各層高度從1.08米至0.84米逐層遞減。塔身面寬逐層遞減,中段有卷殺,使塔身輪廓呈拋物線形,這種構型有利於塔身的穩定。每層間有腰檐,用磚疊澀而成,期間夾雜數條菱角牙子磚,無仿木斗拱、蓮柱裝飾。原出檐較遠,但殘損較為嚴重,僅三、四、五層有部分存留,其餘皆毀。壁面無裝飾,一層有尖券形壼門,二層及以上每層各面有佛龕。塔頂內為穹窿狀,上有二孔,其一位於中心,為塔剎木柱孔。另一略偏東,為天宮。塔剎已毀,僅有部分殘餘[7][8]

東塔於清光緒年間倒塌,僅存塔基。根據1995年考古發掘的結果,東塔塔基及須彌座尚存,根據基座高度推知塔向西南傾斜。塔磚多已碎裂,其中一部分構成基座內壁的磚為漢、晉墓磚,內壁另有6塊磚印有「咸通三年」字樣[6]。據推斷,東塔倒塌是受到子城護城河影響發生滑移,且康熙二十三年的火災對塔的結構造成破壞所致[8]

Remove ads

保護與研究

事实速览 外部圖片連結 ...

天寧寺西塔於1981年12月被列入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2月12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9]。1995年中山路拓寬時,寺塔風化嚴重,曾有拆塔拓路的提議,但最終塔得到保留和加固,12月30日完成維修工程。道路拓寬時,道路紅線和地下管線也繞開了西塔,同時修建了保護綠地[5]。同年,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天寧寺東塔塔基進行了考古發掘,進一步證實了塔修建的年代[6]。2003年,天寧寺遺址也進行了發掘,基本釐清了寺院中軸線以東的格局[10]。2006年6月,寧波天寧寺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保護範圍包含了西塔及已發掘回填和推測的寺院遺址主體部分,府橋街、法院巷、中山西路和海曙中心小學教學樓合圍的區域為建設控制地帶[11]。2012年寧波軌道交通1號線西門口站鼓樓站區間盾構施工時,採用特殊減震工藝,避免了對寺塔的破壞[12]

圖片

參考資料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