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原古縣城
古代城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太原古縣城,俗稱「鳳凰城」,因其始建於明代而被稱為明太原縣城,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晉陽古城遺址之上,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占地面積約0.8平方公里。[1]城內現存文物建築79處,由太原市政府掛牌保護的歷史建築達49處,其中,太原縣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原古縣城城牆分東、南、西、北四面,且全面合攏,全長3700米,總建築面積77000平方米。[2]


明洪武四年(1371年),平晉縣治所移於汾水以西,原北宋初年被宋太宗焚毀的晉陽城南關上。洪武八年(1375年),平晉縣改名為太原縣[3]。景泰元年(1450年),知縣劉敏開始在舊基之上築城。至1950年代,城牆逐漸被毀,僅存百餘米遺蹟、西城門和北城門。
2012年,太原古縣城修復工程啟動,並在歷經八年修葺後於2021年5月1日正式開放。[4]
Remove ads
發展歷史
前497年,晉國公卿趙簡子家臣董安于在西依懸瓮山、東臨汾河一帶據險築城,因在晉水之陽,取名晉陽。[6]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劉繼元降宋,晉陽城始為北宋治下。因痛恨晉陽人民的頑強抵抗,且忌憚五代晉陽三稱帝,懼怕晉陽再出「真龍天子」,宋太宗趙光義降詔燒毀晉陽古城,於晉陽故城北(今太原市小店區一帶)新築平晉縣城,後又選擇在東北方向十餘公里的唐明鎮(今太原老城區)修築城牆,興建了太原府城,太原府城與縣城從此分治。[7]
明朝初年,平晉縣城被洪水淹溢,山西巡撫和太原知府上報朝廷,請求朝廷重建。經核准後,公元1375年,開始在汾河以西晉陽古城遺址上的南關村重建縣城,是為太原縣城。明嘉靖《太原縣誌》記載:「景泰元年(1450),知縣劉敏因舊基始築城,周圍七里,高三丈,壕深一丈。」爾後的正德、嘉靖年間,縣城多次增補加固。[8]明清兩朝,太原府城和太原縣城並存,具有隸屬關係。[9]
民國時期,太原老城區被稱為太原府城,晉源鎮則被稱為太原縣城。廢府存縣後,沿用了1200多年的太原府被撤銷,太原市產生。而原太原縣則改名為晉源縣,取其「晉水之源」之意。[10]
抗日戰爭時期,太原古縣城曾為太原縣犧牲救國同盟會所在地。至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縣城城牆因戰火損毀嚴重,西北、西南段城牆已被炸成豁口。為保護城池,閻錫山命人拆去城牆部分建築,並在縣城興建了碉堡、炮台等防禦工事。[7]
1958年開始,晉源人民公社在北河下興建「萬頭豬場」,組織群眾拆古城牆磚來蓋豬舍,引來周圍群眾紛紛效仿。隨後的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舊」運動中,縣城三分之二的古建築被毀壞,大量古建築被破壞,倖存部分也損毀嚴重。70年代以後,因附近村莊的「蓋房熱」熱潮,縣城僅剩的城牆、城壕等被大量推倒填平。最終,在遭到多次破壞下,古城僅有西、北兩個城門與西北角和南門附近的部分夯土城牆得以倖存。[7]
2011年,太原古縣城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兩年後的2013年,明太原縣城保護工作全面啟動,原定於2019年二青會之前開城迎客,後推遲。[7]2021年5月1日,太原古縣城在歷經八年修復後正式開放。[4]
Remove ads
地理環境
古縣城東北與晉陽湖遙遙相望,西南與晉祠相隔數里,西靠呂梁山餘脈,山體一線鑿有眾多石窟造像,與寺廟禪院共同構成了古晉陽城的宗教祭祀區。[11]
整體布局

古城整體布局定格於明景泰年間,為沿襲原晉陽城「城池鳳翔余」的建築格局。其東西兩門為鳳之雙翼,南門為鳳尾,北門及瓮城則為鳳首。瓮城中有兩口水井,為鳳之雙目。整體來看,如一隻頭北尾南的鳳凰展翅高飛,古城因而被稱作「鳳凰城」。[7]
主要景點
- 文廟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年),是由知縣潘原英從平晉縣城遷徙而建,此後歷經增補修繕。文廟歷來是縣學所在,直至清光緒末年廢除科舉,縣學停擺,因此荒廢。[12]
- 縣衙
原縣城權力機關所在,總占地面積35700平方米。始建於明初,其後屢有增修。[13]
- 五道廟
供奉神話傳說中五道將軍的寺廟。古縣城內曾有二十二座五道廟,至2021年為止,只餘4座。[14]
- 城隍廟
位於縣城南街之東的城隍廟街,左有奶奶廟,右為梁公祠,其廟南向,占地面積約28,600平方米。城隍神為過去習俗中的縣城守護神,因而擁有崇高地位。[15]
- 東嶽祠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中主要供奉東嶽大帝,稱「東嶽泰山之神」;西面院則供奉碧霞元君,稱「泰山奶奶」。[16]
- 魁星樓
- 關帝廟
創建於明嘉靖以前,當地人稱「老爺廟」。廟中供奉着以「忠、孝、節、義」著稱的武聖關羽。[18]
- 晉源基督教堂
或稱太原縣福音堂,原由挪威教士達亞拿於民國2年(1913年)設立,後因信教者逐漸增多,遂由牧師聶爾德等購置一所房屋及3畝空地,修建起32間房屋,正式建成了教堂。曾為縣城內基督教傳教布道場所。[19]
- 金牛湖公園
位於古城東南角低洼處,由金牛湖與環湖的明清風格仿古建築群組成,總占地面積約40,000平方米。金牛湖直通城外護城河,是縣城排洪的重要通道。[20]
- 玉皇廟
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西門北,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現存部分多為清代所建,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為坐北向南的四合院建築,分為東、西兩院,院內東西廂房各三間。其中大殿占地面積72平方米,殿內有神龕,內塑玉皇大帝像。左右各有偏殿三間,其中東偏殿有魯班殿和小大王廟。[21]
玉皇廟原於20世紀60年代被西街村委會改造為大隊辦公樓,部分古蹟遭到破壞。1998年,村委會應當地群眾要求,重建了部分古建,並在十二辰殿另塑了十二尊像。[22]
- 窯神廟
位於古縣城西街西端小西街北端路西,首創於清康熙年間,乃是西山煤窯的集聚之所。建廟祭祀窯神,為主管煤窯之神。自民國年間,祭祀中斷,廟宇改為九院煤礦所屬的礦業工會。[23]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