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女性主義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女性主義運動(feminist movement,又稱女權主義運動),亦稱婦女運動(women's movement),指一系列為男女不平等所產生的女性議題尋求激進和自由改革的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1] 這些議題包括婦女解放、生育權、家庭暴力、育嬰假、同工同酬、女性投票權、性騷擾和性暴力。自19世紀以來,該運動的優先事項不斷擴展,並因國家和社群而異,從在一個國家反對女性生殖器切割,到在另一個國家反對玻璃天花板。

在西方世界的部分地區,女性主義自二十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場持續的運動,經歷了被稱為「Waves」的四個高峰。第一波女性主義主要圍繞中上層白人女性的地位,涉及選舉權、政治平等、教育、財產權、組織領導權和婚姻自由。[2] 第二波女性主義試圖進一步對抗社會和文化上的不平等,納入了不同社會階層的女性、有色人種女性以及來自發展中國家尋求團結的女性。[3] 第三波女性主義繼續處理女性在職場和家庭生活中的經濟、社會和文化不平等,並重新發起運動,爭取女性在政治和媒體中更大的影響力,同時維護女性的生育權,如墮胎權。[4] 第四波女性主義則審視造成傳統邊緣群體社會分層的權力交織系統,並廣泛利用社群媒體進行運動。[5]
Remove ads
歷史
女性主義運動的基礎根植於對男女不平等的抗議。歷史上,兩性關係長期處於父權社會結構中。在女性主義運動出現前的早期思想和行動主義被稱為原生女性主義。[6]
在美國,組織性的女性主義運動常被追溯至19世紀的廢奴主義運動,並以1848年的塞內卡福爾斯會議為重要里程碑。會上,與會者起草了《權利和感性宣言》(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為新運動確立了意識形態和政治策略。
早期的國際婦女組織包括1888年在美國華盛頓特區成立的國際婦女理事會。[7] 隨著女性主義意識的演變,跨國女性主義和民族主義女性主義運動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來。[8][7] 運動的優先事項因地區的政治或文化背景而異。1931年,在當時的英屬印度拉合爾舉行了泛亞婦女會議,這次會議是當時「展現了女性跨越各種分歧進行網絡聯繫」的一個例子,其精神可被理解為全球女性主義。[7]
Remove ads
中國的女性主義運動
20世紀前,中國女性被認為與男性有本質上的不同。[9] 中國的女性主義始於20世紀的辛亥革命,並與社會主義和階級議題有著密切的關聯。[10]
在清末,受過較多教育的女性開始主導爭取婦女權利的鬥爭,這基本上是女性主義的開端。早期的中國女性主義運動主要由男性推動,如梁啟超,他提倡廢除纏足,並鼓勵女性參與勞動、政治和教育。女性主義者則更關注女性應如何解放自我以實現權利與獨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法律保障了女性與男性平等的權利,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將婦女解放視為中華民族解放的一部分。[11]
語言
女性主義者通常提倡使用無性別歧視語言,例如使用「女士」(Ms.)來稱呼已婚和未婚的女性。他們也常提倡使用性別包容語言,例如用「人類」(humanity)代替「男性人類」(mankind),或在性別未知時用「他們」(they)代替「他」(he)。[12]
文化人類學家艾蜜莉·馬丁(Emily Martin)描述了隱喻如何被性別化並深植於日常生活中。例如,科學曾將精子描繪成積極的戰士,而卵子則是消極的等待者。然而,後來的研究表明,卵子在吸引和固定精子方面扮演著化學上的主動角色。[13] 揭示這些性別化的隱喻並從新的視角審視事物,是女性主義的目標之一。
異性戀關係
隨著女性進入職場,家庭中的性別角色和勞動分工受到了影響。社會學家阿莉·羅素·霍克希爾德的研究指出,在雙薪夫妻中,男女工作時間大致相等,但女性仍承擔了更多的家務勞動。[14] 女性主義對男性在育兒和家務勞動中貢獻的批評,通常集中在當關係中的雙方在外工作時間相等時,期望女性承擔超過一半的家務和育兒工作是不公平的。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