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姜寨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姜寨遗址map
Remove ads

姜寨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臨河與渭河交匯處,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遺址的主要文化遺存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並出土了大量房址、墓葬陶器和其他生活用具,反映了距今約6000年的氏族聚落生活與社會組織結構。自1972年至1979年間,考古隊在遺址進行了多次系統發掘,共揭露面積超過1.7萬平方米,對聚落址、墓地及陶窯等遺蹟進行了全面清理。發掘結果顯示,遺址可分為四期(姜寨一期至四期),另確認有第五期屬於客省莊二期文化,其中姜寨一期和二期的文化遺存數量及內涵最為豐富。此外,遺址還發現有規模龐大的氏族墓地,出土人骨超過2000具,是目前已知仰韶文化中規模最大的墓地之一。

事实速览 姜寨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姜寨遺址的發掘與研究被認為是中國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聚落考古的重大成果,尤其在聚落結構與墓葬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學術價值。遺址曾先後被公布為縣(市)級、省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然而近年來,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遺址面臨自然侵蝕與人為破壞的雙重壓力,同時管理和資金投入不足,也給遺址的保護和建設工作帶來挑戰。

Remove ads

地理方位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西南角瀕臨一條發源於驪山、經臨潼縣城東南後向西北流入渭河的河流——臨河。遺址實際處於臨河與渭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這裡土壤肥沃,依山傍水,自然成為新石器時代先民居住和從事生產活動的理想場所[1]:1

發現和發掘歷程

1970年代初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入推進的「批鬥改」階段。陝西省負責文物保護管理和考古研究的文管會及省考古研究所被撤銷併入陝西省博物館,相關人員被下放至工廠、農村或「五七幹校」接受勞動鍛煉,導致全省文物與古建築遭到嚴重破壞。針對此情況,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指示,即使在文革期間也要重視文物保護。為落實這一指示,陝西省革命委員會於1970年至1972年連續三次召開文物工作會議,有力推動了全省文物工作的恢復與發展。姜寨遺址的發掘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2]:86-87

早在1967年文革初期,姜寨遺址東部地帶在修建臨潼縣城至火車站的公路時被破壞,損毀了一批史前墓葬遺存。1969年至1970年間,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土地平整和梯田修築從遺址東部最高處向西推進,挖去一至二米厚的文化堆積層,並逐步向西擴展。當時,由於缺乏管理,臨潼縣文化館未能開展保護工作,且有文化素養的人員也不敢介入。直到1972年土地平整繼續進行時,農民再次挖掘出大量人骨和遺物。已恢復工作的臨潼縣文化館幹部趙康民聞訊後趕赴現場,確認此處為一重要史前文化遺址,並立即上報陝西省文化局。儘管當時省文化局仍處於軍宣隊領導下的「批鬥改」狀態,但為貫徹周恩來關於文物保護的指示,仍迅速通知西安半坡博物館組織考古隊前往清理和發掘。半坡博物館隨即組建考古隊,於1972年春季和秋季開展兩次發掘,整個考古工作持續至1979年結束[2]:87

Remove ads

發掘情況

姜寨遺址從1972年4月至1979年11月總共進行了11挖掘,總共的揭露面積達17084平方米,基本將遺址所保留的主體部分全面揭露[3]:60

第一至三次發掘

姜寨遺址的第一次至第三次發掘工作分別於1972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1972年10月21日至11月31日以及1973年4月16日至7月10日進行[3]:60,均屬於搶救性發掘,主要針對因土地平整而遭破壞的地段進行清理[2]:88。第一次發掘在遺址東部展開,面積500餘平方米,主要成果是在姜寨聚落址東壕溝東側發現墓地,清理土坑墓33座、瓮棺葬12座,並在墓地北側清理陶窯1座。第二次發掘圍繞第一次發現的墓地展開,揭露面積約400平方米,基本揭示了墓地全貌,共清理土坑墓51座、瓮棺葬26座。第三次發掘面積達890平方米,除整體揭露一處大房址和一條壕溝外,還發現並清理了數十座小型、中型房址以及哨所類建築遺蹟,並出土了一批屬於客省莊二期文化的遺存[3]:60

第四至第八次發掘

1973年9月4日至1975年12月25日,考古人員在姜寨遺址進行了第四至第八次發掘,圍繞聚落址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開展大規模揭露,並在中部進行局部發掘。揭露面積共計10175平方米,清理出大量房址、灰坑、灶坑等遺蹟,以及部分壕溝和東北片墓地的局部區域[3]:60

第九次發掘

在第四至第八次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址均向中部開門,而中部未見房址,卻發現有年代晚於房址的墓葬,由此推測聚落址中部可能為廣場。於是,第九次發掘在聚落中部大規模展開,時間為1976年3月13日至8月31日,發掘面積850平方米,累計發現土坑墓184座[3]:60-61

第十至十一次發掘

第十次與第十一次發掘分別於1977年3月28日至5月28日、1979年2月27日至11月23日進行。第十次發掘面積為460平方米,清理墓葬55座,明確了東北片墓地的範圍;第十一次則揭露了聚落址東南部與中部尚未發掘的區域,發掘面積3386平方米。至此,姜寨聚落址保存的部分基本全部揭露[3]:61

考古收穫

姜寨遺址在1975年7月第七次發掘之後,考古人員和專家根據地層關係將其分為四期,即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前期、半坡類型後期、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並將它們分別稱為姜寨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每一期都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其中,姜寨一期和二期是目前已發現的同期同類文化遺存中數量最多、內涵最為豐富的。此後確認的姜寨第五期屬於客省莊二期文化,其出土遺存大大充實了對該文化的認識[3]:61-62

此外,姜寨遺址還揭示了一處距今約6000年的氏族聚落址,並初步復原了其平面結構;同時,還發現了一處有2000餘具人骨的仰韶文化墓地,是目前仰韶文化規模最大的同類墓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乃誠認為,姜寨遺址的發掘,尤其是姜寨一期聚落址與二期墓地的揭示和研究,是自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及聚落址研究以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聚落考古取得的最重要成果[3]:62

榮譽

1983年10月,姜寨遺址被當時的臨潼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又將其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44[5]:60。2021年,姜寨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6]

保護問題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姜寨遺址面臨自然侵蝕與人為破壞的雙重威脅,保護形勢日益嚴峻。同時,遺址管理存在諸多問題:文管所編制人員不足,除所長外,僅有五名在編工作人員需身兼數職,負責文物巡查、工程協調等業務的同時,還要兼顧黨務、人事和財務等工作,專業人才匱乏。加之資金短缺,遺址的項目建設與保護工作面臨較大挑戰[4]:144

圖集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