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脫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脫懽蒙古語ᠲᠣᠭᠣᠨ鮑培轉寫Toγan西里爾字母Тогоон;?—1439年),又作脫歡托歡,《蒙古源流》記錄的原名巴噶木音類似其父馬哈木應為錯漏,綽羅斯氏,是15世紀(中國明朝初期)時蒙古汗國瓦剌部領袖。他擁立脫脫不花為岱總汗,通過攻殺東蒙古的實力派人物阿魯台,為自脫古思帖木兒死後實現全蒙古(都沁·都爾本)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

生平

蒙古編年史中的脫懽早年

按《蒙古源流》記載,脫懽是巴圖拉丞相(馬哈木)與額勒伯克的女兒薩穆爾公主所生的兒子。幼名巴噶木(疑似將其名字與其父馬哈木混淆[2])。巴圖拉丞相被克埒古特的烏格齊哈什哈殺害,但烏格齊哈什哈自身也遭天譴而死。《蒙古源流》還稱其兒子額色庫被衛拉特擁立為汗(現代學者認為此說有誤),並娶了薩穆爾公主,同時收養了巴噶木。當時,薩穆爾公主因記恨被烏格齊哈什哈虐待,放走了後來的阿台汗阿魯台太師,而巴噶木則斥責她這種行為是在為衛拉特的仇敵東部蒙古謀利。

此後,阿台即位為汗,進攻衛拉特,巴噶木被阿魯台所俘虜,作為家奴,讓他背着鐵鍋召見差使,故而得名"「脫懽」(意思是鍋)。在阿台汗手下,脫懽在阿魯台以及蒙古貞部的蒙克拜等人的敵意中生活,後來他的母親薩穆爾公主向阿魯台求情,於是被放回。脫懽回到衛拉特後,立即召集了四衛拉特會盟,歷數阿魯台的倒行逆施,「賢臣放逐於外,讓知識淺薄的人當權,以背叛之人掌管國家」,其管轄下的社會「恰似沒有風駝的駝群,沒有公牛的牛群,沒有兒馬的馬群,沒有羯羊的羊群一般」。 於是出兵攻打東部蒙古(即明朝所稱的「韃靼」)的阿魯台[3]

Remove ads

漢文史料中的脫懽早年

在漢文史料中,脫懽的名字從其父馬哈木(馬合木)去世前後開始出現。當時的蒙古各部,正處於以阿魯台為核心的蒙古(東部蒙古)、由順寧王馬哈木(蒙古編年史中的巴圖拉丞相)、賢義王太平(蒙古編年史中的額色庫)、安樂王把禿孛羅統領的衛拉特(「瓦剌」的複數),以及明朝永樂帝爭奪草原霸權的時代。雖然馬哈木的勢力曾一度占據優勢,但朱棣因忌憚他而轉而協助阿魯台,局勢隨之逆轉,馬哈木被阿魯台擊敗,於1416年去世。

馬哈木死後,1418年,脫懽承襲父親馬哈木的地位,被明成祖封為順寧王。但此前依附於馬哈木的太平和把禿孛羅兩人,開始掌握瓦剌內部的主導權。失去馬哈木的瓦剌勢力漸衰,阿魯台率領的東部蒙古變得強勢。由於擔心阿魯台勢力過於龐大,永樂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422—1423年)明朝對蒙古發動了遠征。脫懽抓住這個機會,開始進攻阿魯台,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擊敗阿魯台,掠奪了其部下和牲畜。永樂帝駕崩後,脫懽對阿魯台的壓迫愈發強烈,宣德六年(1431年)的遠征中,阿魯台被逐出其根據地呼倫貝爾草原,逃往兀良哈三衛地區。

脫懽的全盛時代

大約在這場戰役前後,1431年左右,元朝皇室後裔脫脫不花投奔脫懽。在此之前,脫懽兼併了賢義王捏烈忽、安樂王把禿孛羅,成為瓦剌唯一的統治者,他本想自立為汗,但因「非成吉思汗後裔不得為汗」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統治原則,遭到周圍人的反對,不得不放棄這一想法。於是,脫懽轉而擁立脫脫不花,以爭取蒙古各部的支持,脫脫不花於1433年即位為汗,稱岱總汗,脫懽自任為丞相太師,把女兒嫁給了脫脫不花。

脫懽被認為是一位手段高明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與蒙古以外的鄰國,如明朝和女真保持着睦鄰關係,同時加強了對蒙古各部的控制,並尋找元裔為傀儡大汗,從而增強其統治合法性[4]

擁立岱總汗後,脫懽加強了對阿魯台的攻勢。阿魯台在噶海烏爾遜與岱總汗的交戰中失敗,向南逃至摩那山(今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境內)。1434年,阿魯台最終被脫懽攻殺。由此,東部蒙古也被脫懽完全控制,阿魯台的舊領地主要交由岱總汗負責管理。脫懽參與大同馬市,通過朝貢貿易和明朝互市,交換蒙古人需要的物資。經過複雜的聯姻和外交手段,他還控制了曾經依附於明朝的大部分蒙古族羈縻衛所[4]

Remove ads

晚年統一蒙古各部

由阿魯台擁立的阿台汗逃至阿拉善地區,在明朝與瓦剌兩大勢力的夾縫中苟延殘喘。正統元年至二年(1436—1437年),阿台汗因被明朝和瓦剌夾攻而逃亡大漠。正統三年(1438年),阿台汗和其丞相朵兒只伯最終被瓦剌攻殺。脫懽進一步控制了東部蒙古後,同年征服喀喇沁部,並占領亦集乃

《蒙古源流》詳細記載了脫懽弒殺阿台汗之事,稱阿台汗在與脫懽的戰鬥中失敗,逃入「主斡爾朵」(成吉思汗陵,今位於伊金霍洛旗境內),脫懽卻繞着斡爾朵三周,多次揮刀砍殺。周圍的人認為這是造孽之舉,勸諫脫懽,但脫懽不聽,自己還要稱汗,結果剛離開「主斡爾朵」就遭天譴而死。一般認為這段記載是《蒙古源流》的虛構,但被視為體現了具有強烈正統觀念的蒙古封建主對孛兒只斤氏統治合法性的認可,及對瓦剌出身的異姓貴族的排斥[5]

明朝的漢文史料中,直至正統四年(1439年)仍有脫懽朝貢的記錄,而正統五年(1440年)其兒子也先已派遣使者,因此推測脫懽大約在1439—1440年間去世。脫懽死後,其長子也先與次子之間曾一度發生爭鬥,最終也先繼承了脫懽的瓦剌首領「太師」的地位,亦稱「太師淮王」。在脫懽奠定的基礎上最終完成了四衛拉特(瓦剌諸部聯盟)的霸業,並短暫統一蒙古全境[6]

Remove ads

子女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