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寧波五散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寧波五散房是中國建築師王澍和搭檔陸文宇在寧波鄞州公園內設計的5幢實驗性建築。建築包含茶室、畫廊、咖啡廳、管理用房,建築手法包含「瓦爿牆」、異形經構和傳統的夯土技藝,體現王澍的「新鄉土主義」風格,並被利用於此後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二期工程和寧波博物館中[1]。
建築格局
五散房共包括5座獨立建築,其中包括兩間茶室及畫廊、咖啡廳、管理用房各一。5幢建築在建設中分別採用了5種不同的建築方式,總面積2000平方米[2]。
畫廊的建築面積565平方米,形態設計為「一波三折」,屋頂形似江南建築的特徵。建築兩側設有礫石帶,可設盆景。房屋表面為現澆混凝土和寧波當地「瓦爿」碎磚的結合,正門通過分片鋼條形成遮光屏。第一幢茶室面積405平方米,形態設計為「碎影」,形狀為「合院」形態,牆體通過分片預製件裝配而成,形似融冰,屋頂為現澆混凝土。6扇構思來自傳統園林的不同形狀的門將建築與外部空間相連。第二幢茶室面積為190平方米,形態設計為「隨機的園林」,用以體現禪意。房屋為長條形,隨機轉向。牆體使用夯土牆築成。建築南面設有人工池塘,並通過一座小橋相連。咖啡廳建築面積390平方米,形態設計為「風中的荷葉」,採用混凝土現澆,咖啡桌和椅子均為定製以契合建築的形狀。管理用房建築面積650平方米,建築思想為「曲折和波動」。建築採用回收的舊青磚製成類似於竹林的外形,與地形相契合[3]。
Remove ads
設計理念
五散房受寧波市鄞州區政府投資建設機構委託,建於鄞州中心區的鄞州公園內。建築師依照寧波當地的建築、氣候、水土和材料形成人與自然共存的建築。王澍稱,五散房設計的考慮有三個方面。第一,如何在現代建築中體現中國傳統氣質。第二,建築如何脫離建築本身,而更好地與環境相配合。第三,將夯土等中國傳統建築技藝和鋼構玻璃、預製混凝土等建造方法進行嘗試,為將來的建築打下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對傳統工藝的重新應用,建築師意圖喚起傳統手工藝的記憶,進而將它們投入現代建築中[2]。因而,王澍在施工過程中,無數次到工地,與建築工人溝通,並不厭其煩地反覆試驗,以達到最初的設計理念[4]。
影響
作為實驗建築,五散房中實驗的建築技法被利用在王澍後續的設計中。寧波博物館在建設過程中參考了五散房中畫廊的實驗成果。在進行工藝改進之後,使用廢舊磚塊建成的「瓦爿牆」成為寧波博物館建築的特色工藝之一,這一設計延伸到後來的上海世博會寧波案例館,並成為寧波城市建築的標誌性符號[5]。五散房同時也為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二期工程積累了建築類型和建造方法的經驗[2]。
五散房也因對於人居和自然關係的理解,將傳統建築布局引入現代人居環境的努力和對本土材料、傳統工藝的推廣應用而獲得2005年HOLCIM可持續建築大獎賽亞太地區榮譽獎[6]。
現狀
五散房於2006年被移交給寧波市鄞州區園林綠化管理處負責管理。2007年,建築被出租給了4家經營單位經營。但2012年,設計師王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後,寧波媒體在探訪五散房時,發現建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園林綠化管理處向租賃方下達了整改要求,而王澍本人則抱着旁觀的心態,對建築的破壞並不在意[7]。
五散房中的畫廊,2013年由寧波博物館接管,改為「李元攝影藝術館」,成為寧波博物館的一座專題館,用於承擔攝影展覽展示、講座比賽和教育培訓等功能[8]。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