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宇宙戰艦大和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宇宙戰艦大和號》(日語:宇宙戦艦ヤマト)是1974年於讀賣電視台日本電視台所播映的科幻動畫系列作品,同時也是劇中登場的宇宙戰艦及主題歌名稱。全26話,該部是「宇宙戰艦大和號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故事設定於發生星際戰爭的未來世界觀,因應被太陽系外的敵人加米拉斯帝國的入侵,地球防衛軍利用外星球提供的技術,將睡於海底的大和號戰艦改造為宇宙戰艦,並展開其深遠征程和戰鬥的冒險故事。

事实速览 宇宙戰艦大和號, 假名 ...
Remove ads

《宇宙戰艦大和號》是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動漫系列之一。其故事以嚴肅的主題和複雜的故事情節為主軸,在播映後大獲好評,因而引起了科幻動畫片的熱潮,被視為日本動畫黃金時代的代表作,其作後續也影響未來作品,包括《GUNDAM系列作品》、《新世紀福音戰士》和《超時空要塞》,以及《太空侵略者》等電子遊戲。

1980年中華電視台購得台灣播映權,以《宇宙戰艦》為名播出配音版,中文主題曲由孫儀作詞、汪石泉作曲、新和兒童樂隊合唱團主唱、月球唱片發行。

Remove ads

故事大綱

西元2199年,來自太陽系外的敵人加米拉斯帝國,為了挽救母星的危亡,開始侵略其他星球。地球軍在與加米拉斯帝國軍的交戰中慘敗,同時加米拉斯帝國軍向地球發射大量含有放射能的遊星炸彈。地球的抵抗力量越來越弱。本與加米拉斯為雙子星球的伊斯坎達爾星球仗義相助,向地球發送了波動引擎的設計圖紙,並告知地球軍本星球擁有清除放射能的設備「宇宙清洗器D(2199稱Cosmo Reverse)」。在與歐洲、美洲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地球防衛軍利用伊斯坎達爾星球提供的技術將沉睡於海底的大和號戰艦改造為宇宙戰艦。大和號全體乘員踏上了取回「宇宙清洗器D」的漫漫征程。

登場角色

製作

緣起

本部作品的企劃案始於1973年,由西崎義展日語西崎義展和山本暎一合力運作。當時西崎義展受到美國科幻小說家海因萊因所著小說《瑪土撒拉之子》中「從危機重重的地球逃出飛向宇宙」的情節刺激,以創造「太空歌劇」為考量,推出了本作的企劃。後來經過藤川桂介日語藤川桂介等創作群的潤色,逐漸形成了如下文「基本故事」一欄所述的情節框架。 當松本零士於1974年接替山本暎一出任導演之後,參照司馬遼太郎所著的知名歷史小說集《新選組血風錄》對部分設定進行了調整,最終形成了「年輕人的群像劇」這一格局。

動畫部分,則是由オフィス・アカデミー負責製作,石黑昇全力協助松本零士執導本片,檢查全部的分鏡頭腳本,並成功地將西崎義展製片人和松本零士導演的構想加以具象化。受西崎委託參加製作的舛田利雄當時只來得及出席三次企劃會議,未能直接參與TV版第一作的製作。富野喜幸(現名富野由悠季)、安彥良和等人負責分鏡頭劇本。然而富野因擅自改編分鏡頭劇本的故事情節,僅僅參加了四集製作就被迫離職。 在音樂方面,由於製作人的嚴格堅持,《宇宙戰艦大和號》系列的配樂均採用了大型樂隊或全編制交響樂團演奏的形式。在《宇宙戰艦大和號》誕生之前,這種大規模製作的配樂還是比較少見的。此後採用交響樂團演奏配樂的日本動畫片開始逐年增多。

Remove ads

影響

日本

《宇宙戰艦大和號》第一部TV版動畫1974年初次播出時,受到同時段其他電視台節目如《小天使》、《龍龍與忠狗》與特攝作品《猿之軍團日語SFドラマ_猿の軍団》等影響造成收視不佳,原本預定至少製作至39集[2](當初企畫案中則是到52集)的內容,也被大幅縮減為以26集提前結束。當時口碑也僅限於日本科幻愛好者之中,同年獲得日本科幻協會頒發的星雲獎

然而,當TV版重播時,從關西地區開始,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收視率步步走高。此後隨着劇場版動畫的公映和後續作品的產生,《宇宙戰艦大和號》系列動畫成為日本動畫業興起的指標性作品,松本零士也成為受到青少年讀者歡迎的人氣漫畫家。《宇宙戰艦大和號》系列的高人氣,也使得為動畫角色配音的聲優獲得了日本社會的更多關注,從而為日本聲優行業的發展打下了伏筆。

《宇宙戰艦大和號》系列的粉絲團極盛時期多達851個(日本全國),人數15萬人。粉絲團在西崎義展的號召下,通過廣播點歌、張貼電影海報等活動,為整個系列拉抬了人氣。由於《宇宙戰艦大和號》系列成功地將初高中生等年齡較大的群體拉入動畫片的受眾群,面向這一群體的動畫雜誌也營運而生。此前日本不存在專門的動畫雜誌。由於《月刊OUT》等雜誌刊發《大和號》相關特輯或增刊的反響,逐漸催生了專門的動畫專業雜誌。

根據日本動畫製作公司SUNRISE的元老飯塚正夫、山浦栄二、吉井孝幸三人的證言,《機動戰士鋼彈》是結合《宇宙戰艦大和號》的成功和失敗經驗,針對《宇宙戰艦大和號》催生出的青少年收視群體量身打造的企劃。在最初的構想中,《機動戰士鋼彈》是以宇宙航母「飛馬號」為主角的。同時根據萬代的表態,發展機動戰士鋼彈相關玩具的過程中,該公司充分應用了開發《宇宙戰艦大和號》衍生玩具時積累的經驗和技術。

Remove ads

海外

1978年,宇宙戰艦大和號的第一部劇場版以Space Cruisers為名在美國進行商業放映。1979年-1980年,美國播出了《宇宙戰艦大和號》和《宇宙戰艦大和號2》的英語譯製改編版,名為Star Blazers,嗣後又引進了《宇宙戰艦大和號3》。但因為時隔太久,配音演員陣容發生變動,致使《宇宙戰艦大和號3》在美國播出時,人氣有所下落。美國版Star Blazers相對於當時在美國播出的其他日本動畫,故事上的改動相對有限,保留了宇宙戰艦的前身是日本海軍大和號戰列艦的故事背景,僅將地球方人物姓名改成了盎格魯-撒克遜風格的名字,並刪除了飲酒、性騷擾、特攻等情節。Star Blazers在美國催生出多個漫畫版本,銷量參差不齊。

在巴西,《宇宙戰艦大和號》播出時被更名為Patrulha Estelar,意即星際巡遊者,此版本在巴西放映時獲得收視成功。

在華語地區,《宇宙戰艦大和號》曾先後在香港、台灣播出,香港譯名為《太空奇艦》,台灣最早譯名為《宇宙戰艦》(但為電視版第一、二部連續播出)。普威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曾於台灣推出經日方授權的正版DVD及VCD。

在韓國,《宇宙戰艦大和號》被更名為《宇宙戰艦V號》(우주전함V호)播出,後引發模仿風潮,引發出名為《銀河艦隊地球號》的跟風作品。

Remove ads

模仿與致敬

  • 《宇宙戰艦大和號》在韓國被多次模仿,除《銀河艦隊地球號》之外,還有生硬抄襲其創意的《跆拳V外傳之宇宙戰艦龜船》(金青基導演)

在日本,由於《宇宙戰艦大和號》對日本動畫界的重要意義,所以《宇宙戰艦大和號》一直被不斷地模仿和致敬。包括《飛躍巔峰》、《機動戰士高達》、《機動戰艦大和撫子》、《宇宙戰艦山本洋子》、《超時空要塞》(由《宇宙戰艦大和號》第一部TV版的執行導演石黑昇親自執導)等作品,都可看得到《宇宙戰艦大和號》的影子。

  • 在派拉蒙日本分公司直接製作的《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日語配音版的第28集中,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台詞:「那是戰艦大和號!!!」「U.S.S.企業號呼叫宇宙戰艦大和號(英文原文為U.S.S YAMATO),請回答」。
  • 在美國,環球影業製作並於1978年-1979年播出的電視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被認為有如下情節點與1974年版《宇宙戰艦大和號》(當時已在美國電視網播出)相似:
    • 主人翁是宇宙戰鬥機駕駛員,經常和另一位船員組成搭檔行動。
    • 艦隊在特定星球遭遇敵人設置的巨炮,不得不派遣秘密突擊隊炸毀巨炮殺出血路。
    • 人類艦隊一開始遭到毀滅性打擊,主人公所在的艦隊(戰艦)為挽救(復興)人類文明不得不開始遠征。
  • 美國知名電玩公司暴雪娛樂所開發的即時戰略遊戲《星際爭霸》中,人類(Terran)的戰巡艦上配備的終極武器就命名為「大和砲(yamato cannon)」,被許多玩家認定是向《宇宙戰艦大和號》致敬。
  • 本漫畫劇場版的主題音樂獲西日本旅客鐵道設定為吳線吳車站入線音樂,以紀念以製作大和號戰艦而聞名於世的吳市周邊的造船業及海軍設施。
Remove ads

戰艦基本設定

宇宙戰艦大和號(地球防衛軍日本部隊所屬)

動畫版(原作)

  • 性能諸元:
    • 全長265.8 m / 全幅34.6m / 全高77.0m / 基準排水量62,000噸 / 乗員114名
    • 動力系統:波動發動機×1、輔助發動機×2 / 具備通過摺疊空間進行空間跳躍的能力。
    • 艦載武器:
      • 核心武器:艦首波動炮(収束型)×1
      • 主砲:48cm[46cm]三連裝衝撃炮×3
      • 副砲:20cm[15cm]三連裝衝撃炮×2、煙突導彈發射架(8聯裝) / 艦首導彈發射架×3門×2、後部同×3門×2 / 両舷側導彈發射架×16門 / 多部4連裝対空激光炮、側面機雷投射機、波動爆雷投射機
  • 艦載機、艦載飛船:COSMO ZERO戰鬥機、BLACKTIGER量產戰鬥機、COSMO HUNT探測飛船、救命艇、上陸用舟艇、中型雷撃艇、修理艇、大氣圏內外兩用運輸船、各種探索艇、圓盤型救命機、信濃號特務艇
    • 特殊裝備:充氣式欺敵假目標

動畫版(新作)

編號BBY-01

  • 性能諸元:
    • 全長333 m
    • 艦闊46.3 m
    • 高 94.54 m
    • 乘員 999名
    • 動力系統:次元波動引擎一具(具備空間跳耀能力與供「波動砲」能量)、74式輔助火箭引擎兩具。
    • 艦載武器:
      • 核心武器:次元波動爆縮放射機(200cm口徑,通稱「波動炮」)艦艏一門
      • 主砲:48cm三連裝陽離子衝撃炮三座
      • 副砲:20cm三連裝陽離子衝撃炮兩座
      • 魚雷發射管:艦艏三連裝兩座、艦尾三連裝兩座
      • 艦載飛彈發射系統(煙囪八連裝、艦底八連裝、兩舷八連裝各一座)
      • 94式爆雷投射機兩座
      • 連裝雷射防空炮多座
  • 艦載機:零式52型艦載戰鬥機(COSMO ZERO)2架、99式空間戰鬥攻擊機(COSMO FALCON)多架、SC97空間通用運輸機(COSMO Seagull)、百式空間偵察機、試製空間戰鬥攻擊機(COSMO TIGER I)1架(2202登場)、1式空間戰鬥攻擊機(COSMO TIGER II)多架(2202登場)、2式空間機動甲冑多具(2202登場)。2艘90式內火艇
Remove ads

真人版

  • 性能諸元:
    • 全長534.02m / 全幅93.62m / 全高154.33m
    • 行動能力:0.99倍光速 / 具備通過摺疊空間實現空間跳躍的能力,空間跳躍時為超光速航行。
    • 艦載武器:
      • 核心武器:波動炮。由於波動炮和空間跳躍時的波動引擎採用同一能源。因此波動炮射擊後一定時間內不能進行空間跳躍。
      • 主砲:三連裝衝撃砲x3、三連裝衝擊加農砲x2
      • 次要武器:有激光砲群、艦首導彈六連裝發射架、側面七連裝導彈發射架、火箭彈、煙囪導彈發射架
  • 艦載機:
    • 可變形隱形艦載機COSMO ZERO:全長15.32m / 全幅13.82m / 全高3.68m/ 空重15950kg / 乗員1名(可兩人同乘)
    • 高機動性艦載機COSMO TIGER:全長15.52m / 全幅10.33m / 全高2.76m / 空重14870kg / 乗員1名(可兩人同乘)
    • 裝甲運輸機C-2101 Leonne Type-Y:全長14.5m / 全幅9.71m / 全高5.07m / 設計預定乘員數6名(駕駛員2名)

主要作品

原版動畫(1974-1983、2009)

電視

電影

重製版動畫(2013-)

電視

2013年4月7日~2013年9月29日播放,全26集,是1974年第一部動畫內容的重製
2018年10月6日~2019年3月1日播放,全26集,是劇場版再見,宇宙戰艦大和號愛的戰士宇宙戰艦大和號2內容的重製

電影

  • 宇宙戰艦大和號2199 追憶的航海
宇宙戰艦大和號2199的總集篇
  • 宇宙戰艦大和號2199 巡星方舟
2014年12月6日公開。宇宙戰艦大和號2199第24-25集之間的外傳故事
  • 宇宙戰艦大和號2205 新旅程
2021年10月8日

真人電影版

OVA

各話一覽

更多信息 話數, 標題 ...

製作

  • 監督:松本零士
  • 企畫・原案・製作・監製:西崎義展
  • 編劇:藤川桂介
  • 構成:舛田利雄、西崎義展、山本暎一
  • 人物設定:松本零士
  • 音樂:宮川泰
  • SF設定:豊田有恆
  • 監修:山本暎一、舛田利雄、豊田有恆
  • 演出(執行導演):石黒昇
  • 作畫:友永和秀、內山正幸、山崎和男他多數
  • 製作:讀賣電視台,OFFICE ACADEMY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