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德烈斯·普姆普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德烈斯·普姆普爾(拉脫維亞語:Andrejs Pumpurs;1841年9月22日—1902年7月6日),拉脫維亞作家、新聞工作者,生於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拉脫維亞,曾經歷1877年至1878年發生的俄土戰爭。在文學領域,普姆普爾是拉脫維亞民族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最重要的作品是史詩《拉奇普列西斯》。
Remove ads
生平
普姆普爾於1841年9月22日生於俄羅斯帝國利沃尼亞省利耶爾柳姆普拉瓦教區(今拉脫維亞奧格雷市鎮),他早年在家鄉所在教區的學校就讀,直到1856年畢業[1],畢業後,他跟隨父親前往立陶宛的一個莊園從事釀酒工作[2]。回到拉脫維亞後,普姆普爾在倫巴特莊園擔任莊園測量員的學徒,之後又在尤穆爾達、卡特琳娜、埃爾格利、陶魯佩等地擔任助理測量員[3],在擔任土地測量員期間,他結識了進步的拉脫維亞民主知識分子,並開始創作諷刺詩歌[4]。1872年至1874年,普姆普爾在尤穆爾達莊園擔任經理和林務員,在尤穆爾達擔任經理期間,他也參加了拉脫維亞第一屆歌舞大賽,並結識了民族運動思想家阿季斯·克龍瓦爾德、奧塞克利斯等人,這為其日後投身民族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5][6]。
1874年,普姆普爾進入記者里哈德斯·湯姆森斯的工廠擔任經理,同時與貝恩哈德斯·迪里基斯合夥經營了書店,1876年8月,由於經濟困難,普姆普爾前往莫斯科,加入一支志願軍團,擔任軍隊的地形測量員,並隨軍奔赴塞爾維亞戰場,旨在為受到土耳其攻擊的塞爾維亞軍提供支援,但抵達前線後,俄羅斯已經與鄂圖曼帝國簽署停戰協議,志願軍團因此無功而返[5]。之後,普姆普爾留在軍隊服役,並進入敖德薩軍校深造[4]。離開軍校後,普姆普爾先後在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境內服役,1890年,他晉升為上尉參謀,1896年,普姆普爾被調往陶格夫匹爾斯的軍需處,負責俄軍部隊後勤支援,並曾隨軍遠征高加索、中亞等地,1901年,普姆普爾在從中國旅行返國後病重,於1902年7月逝世[5],安葬於里加市區的大公墓[7]。
普姆普爾在近現代的拉脫維亞受到尊敬,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曾於1961年發行印有其肖像的郵票,以紀念其誕生120周年[8],現代拉脫維亞也曾發行紀念郵票[5],在利耶爾瓦爾德有以他命名的博物館,一些城市還有以他命名的街道及雕像[9]。
Remove ads
作品
普姆普爾的文學作品以詩歌為主,其作品多歌頌拉脫維亞民族對於自由的渴望,亦撻伐權貴及為富不仁者[10],代表作為史詩《拉奇普列西斯》(或稱《獵熊者》),著於1872至1888年間[11],共分為6章,其以拉脫維亞13世紀傳說中的英雄人物拉奇普列西斯為主角,敘述了拉奇普列西斯領導拉脫維亞人民反抗德國奴隸主和騎士團,最終令拉脫維亞脫離異族奴役的故事,其創作受到了芬蘭《卡勒瓦拉》、愛沙尼亞《卡列維波埃格》及波羅的海德意志人作家加列布·梅克爾[12]作品的影響,其在內容上突破了民間傳說素材本身的象徵意義和意識形態意義,鞏固了正在形成的拉脫維亞民族意識,並被視為拉脫維亞的民族史詩,《告訴我,道加瓦河》(Stasti manim, Daugavina)是他的另一部代表詩歌,其具有民歌的參差不齊、內容粗獷特點,這些作品皆為拉脫維亞近現代文學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5][1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