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東尼娜 (貝利薩留之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東尼娜 (貝利薩留之妻)
Remove ads

安東尼娜希臘語Ἀντωνίνα;約484或495–565年後)是一名東羅馬帝國貴婦,帝國將軍貝利撒留的妻子。安東尼娜也是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狄奧多拉皇后的朋友和女官

事实速览 安東尼娜, 出生 ...

曾任貝利撒留法律顧問的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聲稱,她對其丈夫的影響力巨大,並認為她控制着貝利撒留。[1]歷史學家保羅·切薩雷蒂英語Paolo Cesaretti則認為她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是狄奧多拉皇后在行使影響力和權力方面的「得力助手」。[2]

關於安東尼娜的主要資料來源是普羅科匹厄斯的《秘史》 (其可靠性受到學者們的爭議)和《戰史》。現在掌握的關於安東尼娜的許多信息都不確定,只能依靠猜測。[3]然而,約翰·馬拉拉斯英語John Malalas和《教宗名錄》等多個當代資料證實了普羅科匹厄斯的說法,即安東尼娜策劃了東方大區禁衛軍長官卡帕多西亞人約翰英語John the Cappadocian教宗維理的垮台。[4]

Remove ads

家庭

普羅科比厄斯記載,安東尼娜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戰車馭手。他們曾在君士坦丁堡塞薩洛尼基為觀眾表演。普羅科比厄斯沒有提及他們的名字。安東尼娜的母親也是一位演員,她的名字也沒有被提及。普羅科比厄斯用輕蔑的語氣提到她:「她母親是劇院裡的妓女之一。」在原始文獻中,「劇院」一詞是「祭壇」(希臘語θυμέλη ),相當於術語管弦樂隊希臘語ὀρχήστρα)。這是劇院中為比演員地位更低的表演者保留的職位,例如特技表演員、舞蹈演員、雜耍演員等。「祭壇表演者」一詞幾乎總是帶有貶義。[1][5]

早期生活

普羅科比厄斯聲稱安東尼娜本人生活淫蕩,婚前育有多名子女。據說她的母親是一位演員。一些學者推測,她在此期間結識了狄奧多拉,並與其成為了終生摯友。[6]關於安東尼娜,普羅科比厄斯說道:

「這個女人早年生活淫蕩,性格放蕩,不僅與父母身邊的下流巫師們來往甚廣,而且還因此獲得了她所需要知道的知識,後來成為貝利撒留的妻子,此前她已經是許多孩子的母親。」[1][5]

他稱佛提烏斯為安東尼娜之子,但稱其為前夫所生,而非私生子。「但統帥一切的將軍是貝利薩留,身邊有許多傑出的槍兵和衛兵。此外,還有佛提烏斯,他與前妻安東尼娜所生;他當時還年輕,剛長出第一縷鬍鬚,但卻非常謹慎,展現出超越年齡的堅強性格。」[1][7]「……在那裡,安東尼娜之子佛提烏斯的新郎瓦倫丁展現了非凡的英勇。」[1][8]「佛提烏斯生性容易被比他更有影響力的人激怒。就狄奧多西及其同僚而言,佛提烏斯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憤慨,因為他自己,雖然是狄奧多西的兒子,卻被輕視,而狄奧多西卻享有巨大的權力和財富。」[1][9]迦太基的利伯拉圖斯英語Liberatus of Carthage以弗所的約翰英語John of Ephesus也提到了佛提烏斯。[1]

約阿尼娜(或喬阿尼娜)是貝利薩留和安東尼娜唯一確定的女兒。普羅科比厄斯提到:「她(狄奧多拉)意識到這個女孩將成為繼承人,因為貝利薩留沒有其他後代。」[1][10][11][12]安東尼娜的另一個女兒是被稱為伊爾迪格爾的妻子。伊爾迪格爾總是被稱為安東尼娜的女婿,而不是貝利薩留的女婿。普羅科比厄斯記錄道:「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還派遣另一支軍隊前往所羅門,隨行的有卡帕多西亞人約翰、狄奧多拉斯和伊爾迪格爾,伊爾迪格爾是貝利薩留妻子安東尼娜的女婿。」……「於是,蠻族使者在羅馬人的護送下前往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安東尼娜的女婿伊爾迪格爾也帶着不少騎兵從利比亞來到羅馬。」[1][13][14]

最後,在6世紀40年代,安東尼娜的一位孫女被提及。安東尼娜的哪個孩子是她的母親,目前尚無記載。她顯然受到了阿非利加大區禁衛軍長官塞爾吉烏斯的追求。[1]普羅科比厄斯記載:

「塞爾吉烏斯性情溫和,不擅戰,無論在性格還是年齡上都十分幼稚,但他卻極度嫉妒,對所有人都有一種吹牛的習氣,處事方式柔弱,驕傲地鼓起腮幫子。但由於他恰巧追求了貝利薩留之妻安東尼娜的女兒,皇后便不願對他施以任何懲罰,也不願解除他的職務。」希臘文原文為「 Ἀντωνίνης τῆς Βελισαρίου γυναικὸς ἐγγόνης 」。[15]

Remove ads

生平

Thumb
左至右:狄奧多拉(中)、安東尼娜、約阿尼娜拉文納聖維他教堂

普羅科比厄斯將安東尼娜描繪成即使在嫁給貝利薩留之後也過着無恥的生活。他「詳盡地」描述了她與貝利撒留教子狄奧多西的婚外情。據說她之所以有所保留,只是因為害怕失去贊助人狄奧多拉皇后的青睞。狄奧多拉是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的妻子。她曾多次充當狄奧多拉的代理人。[1]

汪達爾戰爭

據記載,安東尼娜曾跟隨貝利薩留征戰。[16]普羅科比厄斯聲稱,她這樣做只是為了保持對將軍的影響力。「為了讓貝利薩留不孤單,從而恢復理智,蔑視她的魔力,並最終對她做出正確的判斷,她特意陪他週遊世界。」[1][17]據記載,她第一次加入丈夫是在汪達爾戰爭(533-534年)。「查士丁尼在位第七年,大約春分時節,皇帝命令將軍的船在皇宮前的地點拋錨……此後,將軍貝利薩留和他的妻子安東尼娜啟航。普羅科比厄斯也與他們同行,並撰寫了這段歷史。」[1][18]

在穿越亞得里亞海期間,海軍的供水遭到污染(變質)。唯一的例外是貝利撒留自己船隻的供水。安東尼娜將水儲存在玻璃罐中,並放置在安全的房間裡,以防止污染。普羅科比厄斯敘述道:「他們從梅索尼英語Methoni, Messenia出發,抵達扎金索斯港,在那裡補充了足夠的水,足以渡過亞得里亞海。在做好所有其他準備後,他們繼續航行。但由於風力微弱,直到第十六天才在西西里島一處荒涼的地方登陸,埃特納火山就在附近。正如前文所述,在他們被耽擱期間,整支艦隊的飲用水都被污染了,只有貝利薩留本人和同伴們喝的飲用水除外。只有貝利薩留的妻子用以下方法保存了飲用水:她裝滿玻璃罐,在船艙里用木板搭建了一個陽光無法穿透的小房間,然後把罐子沉入沙子中,這樣海水就不會受到影響。」[19][20]她的預防措施可能阻止了藻類的生長。[21]

北非,貝利薩留最初將他的軍隊駐紮在「距離德基穆35斯塔德的一個營地,並用精心建造的柵欄圍起來」。他把安東尼娜和步兵留在那裡。普羅科比厄斯記載:「貝利薩留把他的妻子和築有路障的營地留給步兵,他自己則率領所有騎兵出發了」。騎兵繼續參加了阿德底斯姆戰役[1][22]第二天,安東尼娜和步兵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但第二天,步兵和貝利薩留的妻子也來了,我們一起沿着通往迦太基的道路前進,傍晚時分到達迦太基。」[1][23]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哥德戰爭

安東尼娜接下來被提及是在哥德戰爭初期,她奉狄奧多拉之命前往羅馬執行一項任務,即罷黜教宗維理(537年3月)。普羅科比厄斯在一個不相關的章節中只是略微提到了此事:

但在她 [安東尼娜] 通過在最緊急的事情上為她提供幫助而使她 [狄奧多拉] 變得溫順和易於管理之後 — — 首先,以將在以下敘述中描述的方式處理了維理……人們說,她首先割掉了他們的舌頭,然後一點一點地切碎,將碎片扔進麻袋,然後毫不費力地將它們扔進海里,在整個這一不虔誠的活動中,一個名叫尤金尼烏斯的僕人一直在協助,而尤金尼烏斯就是對維理實施邪惡行為的人。

究竟維理究竟遭受了什麼,至今仍未得到解釋。 《教宗名錄》對此有更詳細的敘述:

奧古斯塔(狄奧多拉)勃然大怒,她派人指示貴族維利薩留(貝利薩留)……「找個機會控告教宗維理,將他從主教職位上革職,否則就趕緊把他送到我們這裡來。」……一些偽證人受到這些指示的鼓舞,站出來聲稱:「我們發現教宗維理正在給哥德人的國王送信……」然後他(貝利薩留)吩咐教宗維理到平喬山的宮殿來見他……維理和維吉呂獨自一人進入宮殿,貴族安東尼娜正躺在沙發上,維利薩留(貝利薩留)坐在她腳邊。貴族安東尼娜一見到他,便對他說:「教宗維理大人,請告訴我們,我們對您和羅馬人做了什麼,您竟然想把我們出賣給哥德人。」當她還在說話的時候,第一區的副執事約翰就從他的脖子上取下了披帶……脫下他的法衣,給他穿上僧袍,然後帶他藏了起來。

後來的歷史學家懷疑維理在537年6月第二次審判之前被謀殺。安東尼娜被認為是兇手,但新任教宗維吉呂也是嫌疑人。[1][24][25]安東尼娜被描述為以「無情的效率」和「驚人的速度」完成了她的使命。[21]迦太基的利伯拉圖斯和圖努納的維克托都記載,安東尼娜在維吉呂任職初期強迫他簽署了一份信奉基督一性論的聲明。據稱,該聲明已發送給一性論的主要主教。這份聲明在其他資料中均未記載,因此該記載被認為可疑。[1]

安東尼娜最初在羅馬圍城戰英語Siege of Rome (537–538)(537-538年)中與貝利撒留並肩作戰。普羅科匹厄斯敘述:

至於貝利薩留,他招致了羅馬人的諸多嘲笑,因為儘管他僥倖逃脫了敵人的追擊,卻仍然勸說羅馬人從此鼓起勇氣,輕視這些野蠻人;因為他深知自己將徹底征服他們。至於他是如何確信這一點的,我們將在下文中講述。最終,夜幕降臨,一直在齋戒的貝利薩留,在妻子和在場的朋友們的強行勸說下,勉強吃下了一點麵包。就這樣,兩軍度過了一夜。[1][26]

537年晚些時候,貝利薩留派安東尼娜前往那不勒斯,據說是為了她的安全。安東尼娜並沒有閒着。她協助當時擔任貝利薩留秘書的普羅科比厄斯組建了一支艦隊,用於通過奧斯蒂亞港向羅馬運送糧食和援軍。[1][19]普羅科比厄斯敘述道:

貝利薩留鼓舞了羅馬民眾,然後遣散了他們;而撰寫這段歷史的普羅科比厄斯則立即被下令前往那不勒斯。因為當時有傳言說皇帝已派遣軍隊前往那不勒斯。貝利薩留委託普羅科比厄斯儘可能多地裝載糧食,召集所有當時從拜占庭抵達的士兵,以及留在那不勒斯負責馬匹或其他事務的士兵——因為他聽說許多這樣的士兵正前往坎帕尼亞各地——並從那裡的駐軍中抽調一些人,然後與他們一起返回,護送糧食到羅馬人的港口奧斯蒂亞……於是他命令馬丁努斯和圖拉真率領一千人前往塔拉奇納。他還派他的妻子安東尼娜與他們同行,並命令她和幾個人一起前往那不勒斯,在那裡安全地等待羅馬人的好運。 ……但馬丁努斯和圖拉真連夜穿梭於敵營之間,抵達塔拉奇納後,派安東尼娜率領少數士兵前往坎帕尼亞……至於普羅科比厄斯,他抵達坎帕尼亞後,在那裡召集了不少於五百名士兵,在大量船隻上裝載了糧食,並做好了準備。不久之後,安東尼娜也加入了他的行列,並立即協助他安排艦隊的部署。[27]

詹姆斯·埃文斯認為,普羅科比厄斯可能誇大了自己的角色,安東尼娜本人才是負責組織糧食運輸的使者。

據記載,安東尼娜面臨着「伊蘇里亞艦隊」抵達奧斯蒂亞的難題。他們的貨物必須運往羅馬。但負責將駁船拉上台伯河的牛卻筋疲力盡,「全部半死不活地躺着」。台伯河一側的道路被東哥德人把守,另一側的道路又太窄,「完全無人使用」。普羅科比厄斯敘述道:

安東尼娜和指揮官們破曉時分開始商議貨物的運輸方案。……於是,他們挑選了大船中的小船,用高高的木板在四周圍上柵欄,以免船上人員暴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並根據每艘小船的人數安排弓箭手和水手上船。在船上裝載了所有能裝載的貨物後,他們等待順風,沿着台伯河向羅馬駛去,一部分軍隊沿着河的右岸跟隨他們進行支援。但他們留下了大量伊蘇里亞人守衛船隻。在河道筆直的地方,他們航行毫無困難,只需揚起船帆即可;但在河水蜿蜒逆風、船帆沒有動力的地方,水手們就費盡心思划槳,迫使船隻逆流而上。至於蠻族,他們則守在營寨中,不願阻攔敵人,或許是因為他們懼怕危險,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羅馬人絕不會用這種方式運來任何補給,他們認為,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破壞貝利薩留已承諾的停戰協議的希望,有悖於自身利益。此外,駐紮在波圖斯的哥德人,雖然眼睜睜地看着敵人不斷從近在咫尺的船隻旁駛過,卻也並未出手相助,只是坐在那裡,驚嘆於他們竟然想出了這個計劃。羅馬人用同樣的方法逆流而上多次,將所有貨物平安運進城中後,水手們便乘船迅速撤離,因為時值冬至。其餘軍隊進入了羅馬,只有保盧斯和一些伊蘇里亞人留在了奧斯蒂亞。」[19][27]

安東尼娜可能在538年至540年期間待在意大利大區,但她的活動沒有記錄。普羅科比厄斯只是提到貝利薩留和安東尼娜於540年返回君士坦丁堡。貝利薩留被召回參加一場針對薩珊波斯帝國的新戰爭。普羅科比厄斯提到:「當時,貝利薩留征服了意大利,應皇帝的召喚,攜妻子安東尼娜來到拜占庭,準備進軍攻打波斯人。」他還提到,她的情人狄奧多西也與他們一同返回。「在那裡(意大利),她充分享受了情人的殷勤和丈夫的淳樸,後來她和他們一起來到拜占庭。」[1][28][29]

Remove ads

卡帕多西亞人約翰的下台

在君士坦丁堡,安東尼娜與狄奧多拉結盟,對抗東方大區禁衛軍長官卡帕多西亞人約翰。約翰於541年下台,似乎是他與狄奧多拉和貝利薩留持續政治競爭的結果。約翰和狄奧多拉爭奪對查士丁尼的影響力,並互相指責對方的所作所為。據報道,貝利薩留從哥德戰爭歸來後獲得了廣泛的民眾支持,而這位卡帕多西亞人視他為對手的寵臣。[1][30][31]

总结
视角

外遇被發現

安東尼娜與丈夫一同參加了拉齊卡戰爭英語Lazic War。但她與教子狄奧多西的婚外情導致兩人關係緊張。她的不謹慎導致了公開衝突。據說她與佛提烏斯的關係也惡化了。貝利薩留最終說服佛提烏斯擔任他的代理人。

「因此,這兩個人互相發誓,說出了基督徒中最可怕的誓言,即他們永遠不會背叛對方,即使面臨毀滅的危險。」[1][12][32]

據報道,安東尼娜在貝利撒留從西薩烏拉農英語Siege of Sisauranon堡壘返回後不久就到達了貝利撒留那裡。

有人告訴他,她正在路上。於是,他把其他一切都視為無關緊要,率軍撤退。因為正如我之前所述,軍隊中還發生了一些其他事情,這些事情也促使他撤退。然而,這些信息讓他更快地做出了決定……「因為從一開始,他就被妻子的不當行為所困擾,以至於他不願意前往儘可能遠離羅馬領土的地方,以便一旦得知那女人來自拜占庭,就能立即返回,抓住她並懲罰她。」[1][32]

貝利撒留逮捕了安東尼娜,而佛提烏斯則被派往以弗所對峙狄奧多西。

貝利薩留抵達羅馬領土後,發現妻子已從拜占庭歸來。他羞辱地將她囚禁起來,儘管他多次試圖毀滅她,但他還是不忍心,在我看來,是被一種熾熱的愛所征服。但據說,正是由於她的魔力,他才被那女人控制。[1][33]

此時,狄奧多拉皇后出面為她的朋友辯護。她召回貝利薩留和安東尼娜,使其返回首都君士坦丁堡。隨後,她將怒火發泄在貝利薩留和佛提烏斯的眾多「密友」身上。在狄奧多拉的命令下,這對夫婦最終和解,但皇后仍需尋找狄奧多西的下落。佛提烏斯綁架了這位年輕人並將其藏匿起來。

她(狄奧多拉)強迫貝利薩留違背自己的意願與妻子安東尼娜和好。她對佛提烏施以各種酷刑,其中包括用鞭子抽打他的後背和肩膀,並命令他說出狄奧多西和中間人的下落。儘管飽受折磨,他仍然決心堅守誓言;因為他雖然體弱多病,早年放蕩不羈,但他一直注重保養身體,從未遭受過虐待或苦難。無論如何,他沒有泄露貝利薩留的任何秘密。然而,後來,所有迄今為止的秘密都大白於天下。[1][12][32]

換句話說,狄奧多拉找到了狄奧多西,並將他藏在宮殿裡。後來,她又將他作為禮物送給了安東尼娜,從而讓這段戀情得以繼續。

她(狄奧多拉)把狄奧多西從一個太監的房間裡帶出來,帶給她(安東尼娜)。安東尼娜欣喜若狂,起初高興得說不出話來,後來她承認狄奧多拉幫了她大忙,稱她為救世主、恩人和女主人。於是皇后把狄奧多西留在宮中,賜予他奢華的享受和各種縱容,並威脅說不久後就會讓他成為羅馬將軍。但某種正義阻止了她,因為他患上了痢疾,被迫離開了人世。[1][12][32]

貝利薩留於542年末至543年失寵,原因不明。[1]542年夏天,君士坦丁堡受到了所謂的查士丁尼大瘟疫的影響。皇帝查士丁尼本人也感染了瘟疫,人們開始討論即將舉行的繼位儀式。據報道,貝利薩留和布澤斯將軍都缺席了,他們發誓反對任何未經他們同意而選出的皇帝。狄奧多拉非常生氣,將他們召回君士坦丁堡接受審判。布澤斯回國後被捕。據報道,他被關押在宮殿女眷樓下的地下室兩年零四個月(542年末至545年初)。雖然最終被釋放,但普羅科比厄斯認為,布澤斯在餘生中一直飽受視力下降和健康狀況不佳的困擾。[34]

Remove ads

晚年

Thumb
《安東尼娜之死》,弗朗索瓦·金松繪於約1817年。

據說,重獲恩寵的貝利薩留試圖重新奪回東方軍事統帥的職位。但安東尼娜阻止了他再次被任命到東線戰場,這讓她回想起痛苦的回憶:

貝利薩留請求恢復其應有的職位,並在被任命為東方將軍後,再次率領羅馬軍隊攻打霍斯勞和米底人,但安東尼娜不同意;因為她堅稱自己在那些地區受到了他的侮辱,因此他絕不會再見到他們。[...] 然而,他無視發生的一切,完全忘記並忽視了對佛提烏斯和其他親戚的誓言,順從地跟隨了那位女子,儘管她已經六十歲了,卻仍然深深地迷戀着她。

根據對她年齡的估計,她的出生日期為約484年。[1][33]貝利薩留被派回(544年)哥德戰爭,安東尼娜也跟隨他。普羅科比厄斯簡要描述了她的行蹤。546年,她在波圖斯,547年末在克羅頓,548年在海德倫圖姆。之後,她被派往君士坦丁堡,為哥德戰爭緊急請求增援。她抵達後發現狄奧多拉已經去世(548年6月)。安東尼娜反而說服查士丁尼召回貝利薩留。[1]

540年代,安東尼娜的女兒約阿尼娜嫁給了狄奧多拉的孫子阿納斯塔修斯。549年初,安東尼娜解除了這段婚姻。普羅科比厄斯記載:

但皇后去世後,安東尼娜來到拜占庭,卻故意忘記皇后不久前賜予她的恩惠,全然不顧如果女兒嫁給別人,她之前的前科就成了妓女,於是她拒絕了與狄奧多拉後代的聯姻,並完全違背女兒意願的情況下拋棄了她心愛的人。她(安東尼娜)也因此在世人中贏得了忘恩負義的惡名。然而,當她的丈夫到來時,她卻毫不費力地說服他與她一起參與這樁不潔之事。因此,這個男人的真面目在那時就暴露無遺了。[1][35]

這可能是關於安東尼娜的最後一次可靠記載。公元10世紀後期的《君士坦丁堡誌英語Patria of Constantinople》提到,安東尼娜比貝利薩留活得長,這意味着她在565年仍然活着。據報道,她與查士丁尼的妹妹維吉蘭蒂婭英語Vigilantia同居。據說她說服維吉蘭蒂婭建造了一座教堂,獻給西徐亞波利斯的普羅科比厄斯英語Procopius of Scythopolis。同一後期資料賦予安東尼娜「zoste patrikia」(錦衣侍女)的稱號。如果是這樣,她將是已知的第一個擁有此稱號的人。許多後來的歷史學家接受了這一說法,但由於缺乏其他證據,這一說法令人懷疑。[1]

Remove ads

資料來源問題

安東尼娜的主要資料來源是普羅科匹厄斯(尤其是他的《秘史》),這引發了許多問題。《秘史》是一部針對帝國行政的論戰著作,其寫作目的及其可靠性至今仍存在爭議。

從普羅科比烏斯《戰史》開始,就了解到安東尼娜在征服北非和意大利期間在地中海周圍的一些活動。[36]

《秘史》第一部分主要關注安東尼娜。普羅科比厄斯將安東尼娜描述為妓女的女兒,羅馬精英們將她等同於舞台演員。普羅科比厄斯究竟想表達什麼,以及這究竟是事實還是誹謗,尚不確定。[37]這與普羅科比厄斯對狄奧多拉早年(被描述為前妓女/女演員)的描述類似。安東尼娜還被描述為在嫁給貝利撒留期間與她的養子同寢。所有這些可能都源於「長期存在的性誹謗傳統……[一種]修辭手法」。[38]儘管這並不一定意味着普羅科比厄斯的著作不實。

參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