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西四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西四鎮,中國唐代西域重兵之地。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置,[1]分別為龜茲(位於今新疆庫車)、于闐 (位於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 (位於今新疆喀什)、焉耆 (位於今新疆焉耆西南)四鎮。
在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唐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後,曾以碎葉城(今阿克·貝希姆遺址,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馬克市西南8公里處)[2]代替焉耆。開元七年(719年)十姓可汗請居碎葉,安西節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備四鎮。[3]四鎮又變回龜茲、于闐、疏勒、焉耆。
歷史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破龜茲、開四鎮、移置安西都護府與龜茲兼統之。[1]
Remove ads
按《舊唐書·地理志》和《新唐書·地理志》四鎮陷落當在的貞元三年(787年)「其後,吐蕃急攻沙陀、回鶻部落,北庭、安西無援,貞元三年,竟陷吐蕃」。[4]「貞元三年(787年),吐蕃攻沙陀、回紇,北庭、安西無援,遂陷」。[11]
按《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四鎮陷落當在貞元六年(790年)「及三葛祿、白服突厥皆附於回鶻,回鶻數侵掠之。吐蕃因葛祿、白服之眾以攻北庭……貞元六年(790年)庚午……回鶻頡干迦斯與吐蕃戰不利,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於回鶻索求,與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皆 降於吐蕃。……安西由是遂絕,莫知存亡,而西州猶為唐固守」。 [12]
今有學者考證貞元六年(790年)只是安西四鎮中的于闐陷落,[13]四鎮陷落的最後時間當為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即安西都護府最後總部龜茲徹底失陷為止。[14]

唐朝中期失去西域後,後歷代中原王朝不論如何文教昌明或武功繁盛,均未能再度將西域收復,直到滿清時期對西部的蒙古部落用武。乾隆十九年(1755年)準噶爾汗國爆發內亂。阿睦爾撒納率部兩萬餘歸降清廷,乾隆帝封阿睦爾撒納親王爵,雙親王俸,又命其為定邊左副將軍,從定邊將軍班第進攻準噶爾。清軍最終生擒達瓦齊汗,準噶爾汗國滅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睦爾撒納叛亂,清廷派兵征討。阿睦爾撒納逃亡,病卒於俄羅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和卓後裔霍集占、波羅尼都在新疆回部舉兵叛亂,史稱大小和卓之亂。清廷派兵出剿,佔領葉爾羌、喀什噶爾。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