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宋慶禮 (唐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宋慶禮(645年—719年9月3日),字□莊[1],洺州永年縣(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東部、雞澤縣一帶)人,祖籍廣平郡清漳縣(今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廣平縣一帶)[1],唐朝官員。
生平
宋慶禮在虛齡廿四時,為州中推薦,考中明經,以宋州襄邑縣、衛州衛縣二縣尉為起家官[1]。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十萬騎兵進犯唐朝,穿越滹沱河,攻克趙州城[1]。突厥撤兵後,侍御史桓彥范奉詔到黃河以北阻斷居庸、岳嶺、五回等道路,以防備突厥,桓彥范特意召宋慶禮來謀劃這件事。宋慶禮向來有計謀策略,通過因地制宜修築起長城,桓彥范很敬重宋慶禮。不久宋慶禮升任大理評事,並充任嶺南採訪使。當時崖州、振州等五州首領接連相互掠奪,邊遠地區不安,百姓對戰爭很苦惱。以前的使者害怕那裡的炎熱瘴氣,從沒到達過。宋慶禮親身到了崖州和振州,詢問風情習俗,說明禍福之理,從此以後當地首領拋棄仇怨而和好,州境得以安寧,朝廷就撤除鎮守的士兵五千人[2][3]。宋慶禮出任右台監察侍御史、河□□監軍訪察使[1]。
當時唐朝和吐蕃交戰,宋慶禮被選為使者出使吐蕃。吐蕃慣例,漢人使者入境都要先舉行射牛儀式。宋慶禮拉滿弓弦,牛應弦而死。吐蕃贊普讚賞宋慶禮,另外送給他金銀器和毯子等十多種禮品[1]。宋慶禮後出任并州司士,因為熟悉邊境事務,又出任河東道支度營田都使,加朝散大夫,出任左台殿中侍御史,又升任汾毫二州司馬、二州長史,兼任侍御史,升任關內道支度營田。當時河東道和河北道修築長城邊牆和障塞,用以屯駐兵馬,朝廷任命宋慶禮佩戴印綬走馬上任,負責實施。宋慶禮不僅修塞戍防,又進行屯田,最終達到了修塞戍防和充實軍糧的目的[1]。宋慶禮又試任右御史台中丞、使持節、鄚州刺史、三河軍大使、河東河北道支度營田使。宋慶禮善於騎馬,每天能奔馳數百里。宋慶禮的性格甘於勞苦,但是喜歡興修工程,多次更改工程,他曾經在邊境險地設置陷阱豎立尖頭竹木片,用來阻斷賊人入侵之路,議論此事的人都譏笑他不切實際[3]。開元年間,宋慶禮加銀青光祿大夫,出任使持節貝州諸軍事、貝州刺史、攝御史中丞,河東河北道支度營田使如故[1]。當初,營州都督府設置在柳城郡,控制奚族和契丹。武則天時期,都督趙文翽治理不當,奚族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營州都督府遷移到幽州東部二百里的漁陽城。開元五年(717年),奚族和契丹各自通好歸附唐朝,唐玄宗打算在舊城恢復營州治所,侍中宋璟堅持爭辯認為不行,只有宋慶禮陳述有利之處。三月庚戌(717年4月25日),唐玄宗詔令宋慶禮和太子詹事姜師度、左驍衛將軍邵宏等充任使者,再度在柳城郡修築營州城[4]。宋慶禮在薊州訓練士兵,精心準備,向營州出發。營州淪陷後已經二十多年無人涉足,當時宋慶禮孤軍深入,將軍們都遲疑不前,止步於臨榆關,不敢前進。宋慶禮率領五十名騎兵作為先鋒,出硤石谷,抵達和龍山,道路吃野食,計算工程所需土方和人力,經過十天後返回,將軍們的議論才停止。當時天氣寒冷,宋慶禮發動勞役,和將士們勠力同心,用三十天完成築城。築城完成後,宋慶禮回到朝廷復命,因功獲賜絹二百匹[1]。當時唐朝實行新的官員選拔制度,很多人不願外任,營州都督無人可用,唐玄宗感到犯難,宋慶禮以古稀之齡主動請纓,因此出任營州都督、攝御史中丞,又改任御史中丞兼營州都督、持節節度諸蕃、平盧等軍州大使,其餘使者如故,獲賜絹一百匹[1]。宋慶禮開闢屯田八十多處,唐玄宗敕令賜給彩色絲織品一百段、銀盤兩件、衣服兩套。當時室韋入侵邊境,宋慶禮設置精銳騎兵為奇兵,俘虜兩人。宋慶禮命令翻譯人員前來對話,俘虜自稱是室韋酋長,叩頭告罪,脫衣求死。宋慶禮命令翻譯對俘虜說:「你們這些小小的少數民族,視線模糊看不真切。今天免去你們的死罪,放你們生還,以顯示我朝的威信。」宋慶禮命人將俘虜送出府城。從此之後營州沒有戰事,輿論稱讚宋慶禮。宋慶禮又增修府城,唐玄宗敕令賜絹一百匹,衣服一套[1]。宋慶禮又收攏營州流落到漁陽、淄青等地的百姓返回原來的田宅,並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給他們建立店鋪,幾年間,營州糧倉很充實,居民逐漸富足[5][6][4][7]。
宋慶禮行政清正嚴明,而且勤於判決訴訟,所任職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違犯。開元七年(719年),宋慶禮患病,唐玄宗敕令尚藥奉御宋玄處、供奉道士張琛玄前往營州,乘坐驛站馬匹送去詔書和藥物,幫助治療。閏七月十五日(719年9月3日),宋慶禮在彌留之際流淚寫下遺言,仰着頭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說完後宋慶禮就在官府中去世了,虛歲七十四[1],唐玄宗下制書贈予宋慶禮工部尚書,賜絹三百匹、米粟三百石,又敕令將宋慶禮的棺木送回故鄉,喪事由官府操辦,洺州的高級官員充當監護。奚族首領李大酺上表朝廷,希望為宋慶禮樹立碑文紀念功德,唐玄宗敕令允許,於是在營州為宋慶禮樹立碑文,行人圍觀,沒有不落淚的。開元八年十一月廿三日(720年12月26日),宋慶禮與夫人王氏合葬於邯鄲縣西北紫山的東原[1]。太常博士張星評議說:「宋慶禮為人太剛硬而易受挫,對人太苛察就無可用之人,在東北生出事故,損失的數以萬計,這就是所說的對家是害,對國是凶。按照諡法,喜好取巧又自以為是叫做『專』,請諡為『專』。」禮部員外郎張九齡辯駁說:「宋慶禮為人苦守忠節,是國家的辛勞之臣,他一到邊疆歷時三十年。在家本可歡樂,他獨獨甘心於來往奔波;農作本艱辛,又能使軍糧充實。他無不是從事勞辱之事而兢兢業業,恪守堅貞之規而竭盡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樣,都是別人難以做到的。何況營州這地方,鎮壓那些戎夷,像扼制喉嚨截斷胳臂,叛逆就制他於死命,順從就做他的主人,稱它為安樂之城,時間已久遠了。先前因趙翽做這裡的長官,沒有才能控制它,自從毀壞廢棄,就助長敵寇禍害。所以二十年間,東邊不停出事,屍體橫躺枯骨暴露,將軍失敗軍隊覆滅,大概都不能計算清楚。皇上統治天下以來,聖明的謀略獨自決斷,恢復祖宗的舊業,復興大禹的遺蹟。用數千服勞役的人,沒有兵士的強力護衛,指定日期就前往,接受命令而行動。於是度量土木動工興建,擊大鼓催促役人,親自統領工程,不誤千年大計,使柳城成為固若金湯的險地,讓林胡感覺有腹心之患,就是為了這個。隨後就停止海運,收儲糧食,邊亭平靜,河朔無擾。與那發兵的費用,運輸的勞役,比較其中的優劣,哪個有利有害?張星卻說「所損失的數以萬計」,多麼荒謬!等到契丹違命放肆的時候,懼怕我方夾擊的形勢,雖像老鼠打洞自我防固,而放牧馬駒時不敢侵犯,原來是害怕那座大城從而依賴它的堅固之力。怎可繼承着他的業跡卻壓制事實,貶低他的諡號而曲從虛説,採納開始時擔憂的反對說法,忘記籌劃遠略的權宜和大利,道義上無所俾益,誰說這樣可以?請把所議論的,再下發太常寺,希望體現宋慶禮平日的行跡,使立諡的典禮不至於墜失。」[8][9][10]
Remove ads
墓地和墓誌
2007年4月13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高建強轉告河北省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喬登雲,該所技工陳樹林在回老家邯鄲縣陳岩嵛村休假期間,租住其家的民工說,在陳岩嵛村北青島至蘭州高速公路出口地段施工時發現數塊墓誌刻石。喬登雲隨即派人前往調查,並將墓誌運回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收藏。據說墓誌即發現於高速公路出口處的收費站南側,現場已遭破壞並覆蓋於新修路面之下,原墓葬確切位置及其形制、規模、保存狀況已不得而知。遂將遺棄至新修公路東側的「宋公墓誌」兩方和公路西側的另一方缺蓋墓誌運回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收藏。宋慶禮墓誌由志蓋和志銘兩方組成,志蓋呈盈頂式方形,因機械施工挖掘和搬運,周邊破損嚴重。以較完整面實測,頂面邊長55厘米,底邊長96.5厘米,厚23厘米。頂面篆刻「宋公墓誌」四個大字,四剎正中各浮雕一個外突的雙角獸頭。志石側立面呈「凸」字形,下有方台式連體底座,周邊也有不同程度的殘損。經實測,志面邊長95.5厘米,上厚12厘米;底座邊長110厘米,厚9厘米;總厚21厘米。志面以界格分隔,志文為行楷,共計45豎行,滿行45字,不計空格及毀失字體,現存完整及殘損文字1780餘字[1]。
Remove ads
家庭
- 宋思遠,北魏員外散騎常侍、本州大中正[1]
- 宋寶,北齊開府參軍,隋朝開府長史、儀同三事[1]
- 宋楷,唐朝益州新繁縣主簿[1]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