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宋英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平
宋英玉來自蘇州長洲宋氏家族,曾祖宋德宜;祖父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宋大業;父雲南迤東道宋壽圖。母為漢軍刑部侍郎兼直隸河道總督王朝恩女[1]。
宋英玉幼時跟隨從叔父宋宗元啟蒙學習,乾隆十三年(1748年)補縣庠增廣生,十六年(1751年)丁父憂。二十二年(1757年)揀選發往直隸,受直隸總督方觀承賞識指點,同年冬委署撫寧縣篆,二十三年(1758年)授新樂縣知縣。二十四年(1759年)為定邊將軍兆惠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置辦輸送糧草馳援有功,優敘加一級。二十五年(1760年)冬調任吳橋縣知縣。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南巡,宋英玉負責布置紅杏園行宮,後兼攝東光縣篆,治理境內運河泛濫。二十八年(1763年)遷保定府管河鹽捕同知,輔佐王祖庚(王頊齡孫)、李湖、周元理等。二十九年(1764年)春因潘桃口木稅未分清晰而受降職處理[2],後仍以原官用,補廣平府同知兼保定府同知。三十一年(1766年)任順天府南路同知,兼管額設防兵,三十三年(1768年)攝深州篆,三十五年(1770年)任正定府知府,後由直隸總督楊廷璋奏請調保定府知府[3],三十九年(1774年)兼署清河道[4],四十年(1775年)改通永道。四十三年(1778年)因牽涉貝子弘旿侵占旗田案受革職回籍處理[5],五十四年(1789年)卒於家。以次子宋鎔贈通奉大夫,晉榮祿大夫[6][7]。保定古蓮花池存有宋英玉簽發《蓮池行宮保護管理文告》及所著《詠保定府署游息地四章並序》碑刻[8][9]。
Remove ads
家庭
夫人為王鴻緒孫女、長蘆鹽運使王圖炯次女(1724-1814)。有三子:長子宋鏡娶張鳳孫女;次子宋鎔;三子宋銛娶蔣耀宗女。還有三女:長嫁王繼聲(母王太夫人侄);次嫁蔣耀宗侄蔣廷瓚;三嫁蘇州洞庭席賡[1]。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