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寶山城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宝山城墙
Remove ads

寶山城牆,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寶山區境內。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建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1960年代拆毀。現僅存寶山城牆遺址和東南水關遺址。

事实速览 寶山城牆遺址, 寶山區文物保護單位 ...
Thumb
東南水關遺址

歷史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吳淞口西近海1.5公里處設吳淞江守御千戶所[1]。由滎陽侯鄭遇春會同鎮海衛指揮朱永築吳淞所城[2],為一土城,又名滎陽壘。建文元年(1399年),千戶施鎮改築東北面為磚城381丈。永樂十六年(1418年),都指揮谷祥將磚城增高為2.7丈,並挖護城河,寬1.4丈。後因海潮不斷沖刷,城牆逐漸坍陷,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19年)盡坍入海。[1][2]

嘉靖十六年(1537年),兵備副使王儀於舊吳淞所城西南1里處另築新吳淞所城[2],亦為一土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2][3],巡按尚維持命嘉定知縣楊旦改砌為磚城。城周長730丈(2190米),高2.4丈(7.2米),並開挖內、外護城河,外護城河寬2.4丈(16.2米),深1丈(3米),內護城河寬2丈,深8尺。設東、南、西、北四面城門和西北水關一處,築有雉碟1194垛,敵台9處,窩鋪40處[1][2][3]。萬曆四年(1576年),副總兵黃應甲建四門城樓,北門有黃應甲書「海不揚波」額[2]。清順治七年(1650年),副總兵沈豹在南門東側增建東南水關[3]。清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二十九日,以吳淞所城為寶山縣治[4],遂為縣城[1]

「一·二八」淞滬戰爭「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城垣遭日軍毀壞嚴重[3],破敗不堪[2]。1956年,城牆被拆除[3][2]。1960年代初,寶山城牆四座城門尚存,但不久後遭拆毀,僅存南門。

Remove ads

現狀

寶山城牆遺址

寶山城牆遺址位於寶山區友誼路街道友誼路1號臨江公園東南角圍牆內側50米處,現僅存東南很短一段土丘。另外,在寶山中學的西圍牆和校舍西北角老城牆基礎尚存,所砌城磚隨時可挖到。2002年11月12日,被寶山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寶山區紀念點

東南水關遺址

東南水關遺址位於寶山城牆遺址的西側,原為城內通向南門外的水道[3],為花崗石材質的單孔石拱結構,占地面積6.316平方米,長3.55米,寬1.92米,高2.13米,拱徑3.72米。現水道長約2.9米。橋北面兩側各殘留一個花崗石質的水閘殘柱,露出地面部分高1.1米,寬0.38米,內側中央有長方形凹槽,寬10厘米,深5厘米。2017年1月9日,被寶山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寶山區文物保護點[5]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