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提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作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
Remove ads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 TH 59; ČW 54)[3][4]是唯一一部柴可夫斯基爲小提琴創作的協奏曲。創作於1878年。[5]

事实速览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中文名 ...

這部協奏曲十分著名,它不僅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6],還位列「四大小提琴協奏曲[2][7]

背景

創作前

柴可夫斯基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時,一名女學生安東尼娜·米柳科娃英語Antonina Miliukova(俄語:Антонина Ивановна Милюкова)追求他。1877年,兩人結婚,但柴可夫斯基很快感到後悔,甚至精神瀕臨崩潰。婚後兩周,他企圖自殺,又逃到聖彼得堡[8]:260

Thumb
37歲的柴可夫斯基與妻子米柳科娃(攝於1877年)

次年,他來到日內瓦湖畔的瑞士度假勝地克拉朗休養。不久,他的作曲學生、小提琴家約瑟夫·柯泰克英語Iosif Kotek(俄語:Иосиф Иосифович Котек)也來到了日內瓦湖;[8]:260其時,柴可夫斯基也已於1876年認識了他的贊助人娜傑日達·馮·梅克英語Nadezhda von Meck(梅克夫人)。於是,1878年春天,他逐漸擺脫了婚姻帶來的精神危機。[9]

這部作品就寫於克拉朗。當時,他正艱難地創作《G大調鋼琴奏鳴曲英語Piano Sonata in G major (Tchaikovsky)》(Op.37)。柯泰克到來後,兩人一起演奏了小提琴和鋼琴作品,包括拉羅的小提琴協奏曲《西班牙交響曲》(鋼琴伴奏)。這或許激起了柴可夫斯基寫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靈感。[8]:260柴可夫斯基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這樣評價《西班牙交響曲》:「它特別有清新感、輕快感,有很多活潑的節奏、優美且極為和諧的旋律。」他又評價拉羅:「他與萊奧·德利布比才一樣,並不追求深刻。他小心翼翼地避免常規,而去尋求新的形式,更多地追求音樂美,而不是像德國人那樣遵守既定的傳統。」[8]:260-261

柴可夫斯基專家大衛·布朗英語David Brown (musicologist)認為,柴可夫斯基「很可能是在為他自己將要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寫計劃」。[8]:261

Remove ads

創作過程

儒略曆1878年3月5日(格里曆17日),柴可夫斯基擱置了當時一直在創作的《G大調鋼琴奏鳴曲英語Piano Sonata in G major (Tchaikovsky)》,開始創作《小提琴協奏曲》。這是他第一次在還沒完成一部樂曲就開始新創作。「這次,我無法克服為一部協奏曲勾勒出輪廓的欲望,然後我就被它帶走,以至於放棄了奏鳴曲的創作。」[註 1][10]

3月10日,柴可夫斯基完成了第一樂章。[11]11日,他開始創作第二樂章。[12]14日,他對梅克夫人說,他已經寫到了第三樂章,協奏曲很快就會完成。[13]

3月16日,柴可夫斯基寫道:「今天我完成了協奏曲。」[註 2][14]柴可夫斯基和柯泰克一起演奏協奏曲後,決定重寫第二樂章。[15][16]24日,他寫出了新的第二樂章,他認為它「更能和協奏曲的其他兩個樂章搭配」。[17]但第二樂章原來的版本被保留下來,成為小提琴和鋼琴曲《回憶留戀的地方英語Souvenir d'un lieu cher》(Op.42)的第一樂章。[8]:261另外,那天,他也完成了協奏曲為小提琴和鋼琴的編曲。[17]由於柴可夫斯基不是小提琴手,他就獨奏部分徵求了柯泰克的意見。[18]:484「他為我的協奏曲忙碌時多麼用心細緻!」柴可夫斯基在完成新的第二樂章那天給他的弟弟安納托利(俄語:Анатолий)寫信:「不用說,如果沒有他,我什麼都做不了。他十分美妙地演奏它。」[8]:261

3月30日(格里曆4月11日),柴可夫斯基完成了總譜。[19][20]

首演

Thumb
柴可夫斯基(右)與小提琴手柯泰克

柴可夫斯基想把這部協奏曲題獻給約瑟夫·柯泰克,但他們害怕這會引起二人關係的流言蜚語,而柴可夫斯基總是竭力掩飾自己的同性戀身份。[21]:297[22]

柴可夫斯基打算讓萊奧波德·奧爾匈牙利語Auer Lipót)進行首演,並將這部作品獻給了他。奧爾認為其需要修改,便擱置在一邊。[18]:485-486[23][24][25]:129計劃於1879年3月10日舉行的首演只能取消。[8]:261-262有說法認為,奧爾聲稱其無法演奏,拒絕了,[5][8]:261-262[26]:1171912年,奧爾向紐約雜誌《音樂信使英語Musical Courier》(Musical Courier)作出澄清:「我對它的內在價值產生了懷疑……出於純粹的技術原因,我……重新修改了小提琴獨奏部分……。如果說我宣布這首協奏曲的原作無法演奏,那是不正確的。我說的是,有些段落不適合這種樂器的特性。無論如何完美地呈現,它們都不會像作曲家想象的那樣好聽。僅從這個純美學的角度來看,我才覺得它無法演奏……」[18]:485-486[23]

1881年12月4日,《小提琴協奏曲》由小提琴家阿道夫‧布羅茨基英語Adolph Brodsky(俄語:Адольф Давидович Бродский,時任萊比錫皇家音樂學院教授)擔任獨奏,漢斯·里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演。[註 3]然而,首演基本失敗。指揮與樂團似乎都不喜歡此曲,首演前僅排練了一次,演出時以十分弱的力度演奏來掩蓋錯誤,僅有小提琴獨奏勉強支撐,聽眾反應也十分冷淡。[5][18]:487[24][27]:128[28]:301[29][30]:9

演出後,這部作品遭到了來自維也納的惡評,其中奧地利音樂評論家愛德華·漢斯力克的評論最為出名。他說:「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來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擊打得青一塊紫一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次使我們可怕地認識到,有些音樂也可以臭得刺痛人的耳朵。」[5][25]:129據說,柴可夫斯基在很長一段時間把這篇評論放在手邊;後來他再也沒有寫過小提琴協奏曲。[5][25]:129

布羅茨基不顧蜂擁而至的批評,仍堅持在各地演出這部作品,讓它終於獲得了成功。柴可夫斯基也於首演當年(1881年)將這部作品改贈給他。[5][26]:117[27]:128[29]

奧爾則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對作品做出修改後親自演出,並盡力推廣,在他的學生中教授這首曲子(他的改編版本)。這些對這部協奏曲的顯赫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5][18]:485-486[23][24]

柴可夫斯基在完成總譜前就完成了為小提琴和鋼琴的編曲。[17]第一版由P·于爾根松英語P. Jurgenson出版於1879年。柴可夫斯基修改後由D·拉特(D. Rahter)出版,但第一次印刷仍寫上了已經撤回的給奧爾的題獻[31]

Remove ads

配器

簡記為「2 2 2 2—4 2 0 0—tmp—str」。[33]

結構

本協奏曲分為三個樂章:

  1. Allegro moderato 中庸的義大利語Moderato快板(D大調)
  2. Canzonetta - Andante 短歌英語Canzonetta行板g小調
  3. Finale - Allegro vivacissimo 終曲英語Finale (music)活潑的快板(D大調)

第二和第三樂章中間沒有間斷(attacca)。

一般演奏大約需要35分鐘。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D大調,C拍子[註 4]奏鳴曲式。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34][35][36]:120

引子英語Introduction (music)弦樂首先進入,緊接着出現暗示着第一主題部分動機的樂句。與第一鋼琴協奏曲類似,這段引子再也沒有復現。[18]:487[27]:128[29]然後轉到獨奏小提琴自由段落。[37]:198

呈示部獨奏小提琴奏出如歌的英語Cantabile主部主題,經過發展,再在高八度反覆,音樂變得熱情起來。連接部運用了華麗的模進,並過渡到副部主題。副部主題在屬調A大調)上出現,呈歌謠風,明朗悠揚,旋律出現三次然後再次發展。主題移低八度又繼續向上發展,變奏並移給樂隊。結束部由小提琴快速跳音和樂隊明快的節奏推向展開部。[27]:129[29][37]:198[38]

Thumb
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節錄38-41小節)

展開部由第一主題三次再現和華彩部分組成。第一次,主題由樂團鏗鏘有力地在屬調(A大調)上奏出;第二次出現在C大調上,獨奏小提琴對第一主題展開變奏,在反覆和變化中向前發展,直到轉為F大調,進入第三次再現;此時樂團再次全奏,復歸進行曲的形象,更加熱烈奔放。[27]:129展開部得到充分發展後,進入小提琴華彩部分[註 5],為再現部做鋪墊。[29]

再現部緊接在在華彩之後。獨奏小提琴以顫音結束華彩樂段,在顫音的伴奏下,長笛在D大調奏出主部主題,然後由獨奏小提琴複述。連接部轉到下屬調G大調),副部主題回到D大調。[27]:130

尾聲獨奏小提琴華麗的技巧與樂隊洪亮的音響結合,緊張而尖銳,將樂曲推向輝煌的頂峰,表現出貫穿在整個樂章中堅韌的、頑強向上的鬥爭精神。[27]:130[38]

Remove ads

第二樂章

短歌(又稱小抒情曲),行板,g小調,3/4拍,三段體。第二樂章充滿柔情,清新流暢,寧靜平和。[5][38]其旋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仿佛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34][35]

第一段:木管和圓號平靜引入之後,獨奏小提琴加上弱音器,第一主題旋律沉着輕柔地出現。幾個樂句結束後,長笛和單簧管奏出像回聲的樂句,伴有顫音。

第二段:第二主題轉為明朗的E大調,激動而愉快,旋律有較大起伏。

第三段:獨奏小提琴再現第一主題,此時長笛和單簧管對答,表現得純粹而又清晰。最後部分運用了半音動機並進一步地推動,採用下行的方式走向低音區,速度減慢,預示着樂章的結束。[27]:130[28]:301[29][38]

第三樂章

終曲,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迴旋奏鳴曲式[34][35]獨奏小提琴和管弦樂隊的對比競賽,像個人與群體組合的舞蹈場面,宛如一幅人民歡慶節日的圖畫。

引子出現簡短而緊張的音群,接着被沉重的低音阻斷,進入獨奏小提琴的華彩段落。

第一次:快速的迴旋主題是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帕克舞曲英語Tropak,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變化構成新的動機。副部在A大調上,有兩個主題:副部第一個主題速度從慢到快,經過4次變奏之後速度減慢;副部第二主題的調性色彩轉為小調,並運用了獨奏木管。

第二次:主部主題在D大調簡短再現,並轉至F大調再現;副部在G大調上再現。

第三次:主部主題在D大調第三次再現,並進入尾聲。

尾聲則以D大調的主部主題為基礎,統一副部材料,繼續發展到高潮,最終在大片的和弦聲中結束作品。[27]:130-131[28]:301-302[29][38][39]

改編

Thumb
奧爾

奧爾對其部分段落進行修改,並教授他的改編版本,[5][18]:485-486[23][24]其改編手法可以分成四類:

  • 改寫音符和旋律;
  • 保持旋律的骨架,進行簡化或潤色;
  • 將旋律作八度變換;
  • 刪去了部分段落。[24][40]:6-7

第一樂章多為裝飾性的改編;第二樂章的兩處改編都是移高八度;而第三樂章幾乎都是刪節[註 6][30]:13-30[40]:7

奧爾的學生(如亞莎·海菲茲[41]米夏·艾爾曼[42])完全使用他改編的版本演奏,但也有例外,如海菲茲1957年的演出,第一樂章第125-126小節(以及再現部的對應處)用的是自己的版本。和他們同時代的小提琴家(如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西格提·約瑟夫)也使用了部分奧爾建議修改之處。這些小提琴家的演奏不僅使協奏曲聲名遠揚,而且擴大了奧爾改編版的影響。[40]

內森·米爾斯坦(奧爾的學生)認為奧爾刪去段落很合理。他說:「最主要的一段是第三樂章的那12個小節[註 7],柴可夫斯基把一個樂句重複了7遍。如果你在聽一盤磁帶,你可能以為它卡住了。」[註 8][30][42]:214-215

西格提·約瑟夫忠於柴可夫斯基原版,在評價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要求演奏者只能使用作曲家版本時,說:「因此,在那段令人生畏的三連音段落[註 9]L·奧爾六度雙音英語Double stop改成單音的簡化版本不能用了,我們就能聽到這段的雙音原版,有令人興奮的短跳弓英語Spiccato或者鞭弓(法語:'fouetté' détaché[註 10],這是胡伯曼英語Bronisław Huberman、在他之前還有布羅茨基等人演奏的方法。」[註 11][46]:98

鮑里斯·施瓦茨義大利語Boris Schwarz認為,奧爾的改編「既不好又無必要」[註 12]。他評價艾薩克·斯特恩1979年錄製的協奏曲版本[註 13]:「這首協奏曲完全以其原始的美感出現,證明了柴可夫斯基對自己作品的信心。」[註 14][30]:38[47]

如今,奧爾改編的版本是這部作品最著名的改編版本,演奏家大都或多或少使用它。[40]

此外,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萊斯勒也對作品進行了改寫,但流傳不廣。[24][30]:11小提琴家、教育者奧塔卡·舍夫契克為這部作品撰寫了《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分析與練習》(Op.19)。[48]

Remove ads

地位和評價

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22][49][50][51][52]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四大小提琴協奏曲」。[5][25]:127[26]:117[29][53][54]同時,它還位列「十大小提琴協奏曲」,[38][55]有時也被列入「三大小提琴協奏曲」。[56][57]此外,它還是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組決賽的必選曲目。[58]

2017年4月,Classical MPR英語Minnesota Public RadioTwitter上開啟「最受喜愛的20首小提琴協奏曲」的投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名列第一。[59]

2020年1月,Bachtrack英語Bachtrack公布了2019年古典音樂的各項統計情況,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為全年演奏次數第二名的管弦樂曲,僅次於貝多芬《第三交響曲》。[60]

Remove ads

評價

  • 漢斯力克:有那麼一陣子這首協奏曲還算是音樂,比例恰當,而且不無才氣。但很快地,野蠻占了上風,橫肆暴虐直到第一樂章結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來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擊打得青一塊紫一塊。不知是否有人能征服這些可怕的困難,但我確信布羅茨基先生讓自己和聽眾都成為了犧牲品。柔板[註 15]幾乎與我們和解,讓我們改變對這部作品的不好印象,但它突然過快地結束,讓第三樂章帶領我們來到粗獷而嘈雜的俄羅斯集市的歡鬧中。我們可以看到狂放下流的嘴臉,聽到惡語相向的咒罵,聞到劣等白蘭地的酒味。弗里德里希·維舍爾英語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在提到某些油畫時說「有些畫臭得刺痛人的眼睛」,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次使我們可怕地認識到,有些音樂也可以臭得刺痛人的耳朵。[5][18]:487[25]:129[40][61]
  • 奧爾:
    • 在所有文藝界的音樂廳里,在每一個教授正規小提琴演奏的琴房中,(這部協奏曲)都占有一席之地。[註 16][30]:13-30[62]
    • 這部協奏曲走向了世界,這是最重要的。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註 17][18]:485-486[23]
  • 安婕·薇特哈斯:了解作曲家的背景和性格是很重要的。並非所有的作品都和個人有關,但在這部作品中,你能聽到,困在無愛的婚姻中,他陷入了抑鬱的危機。[註 18][63]
  • 奧古斯丁·哈德利希英語Augustin Hadelich:它是小提琴曲目中最折磨人的協奏曲。它自始至終情感強烈,即使在輕柔的片段中也是如此;巨大的技術挑戰,對體力也有要求。演奏這部作品前,我總要熱身至少45分鐘,慢慢練習棘手的樂段,直到我感到舒適為止。[註 19][63]
  • 陳銳: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受到芭蕾的很大影響。想想《胡桃夾子》、《天鵝湖》、《睡美人》,協奏曲的大部分像是舞蹈,每個故事中都有一個主角。我敢說,這個主角一定是英雄的冒險家,他高尚,他驕傲,還有自我反省的時候。[註 20][63]
  • 約夏·貝爾:我們都在試着去弄明白作曲家想要表達什麼,這是個有待解決的大謎團,但同時,他確實告訴了我們的,有八成我們常常忽略了![註 21][63]
  • 伊扎克·帕爾曼:困難有兩種:技術上的,你可以通過練習解決;還有不適。演奏柴可夫斯基是不舒服的,無論你練習多少。[註 22][63]
  • 麗莎·巴蒂亞什維利:我從音樂中聽到,音樂背後的人相當脆弱,而同時他仍在努力把生活中的美帶到音樂中。因為無論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我們最終都在尋找美。[註 23][64]

電影中的應用

注釋

  1. 原文:俄語:На этот раз случилось так, что я не мог побороть в себе охоты набросать эскизы для концерта, а потом увлёкся и оставил в стороне сонату,...
  2. 原文:俄語:Я кончил сегодня концерт.
  3. 該演出是有管弦樂隊的首場演出。在這場演出之前,這部曲子的小提琴和鋼琴版本已經演出過了。
  4. 即4/4拍
  5. 華彩樂段一般置於尾聲之前,而這首曲子放在了展開部之後。
  6. 奧爾認為第三樂章的刪節應該視作一個整體,取或不取。[40]
  7. 指第69—80小節,及相同的259—270、476—487小節
  8. 原文:Auer made certain very reasonable cuts. The main one was twelve measures in the third movement. Tchaikovsky has a short refrain repeated seven times there. If you're listening to a recording, you might think it was stuck.
  9. 指第一樂章第111-117小節,及再現部中對應的287-290小節
  10. détaché分弓德語Détaché,指每一個音都換弓英語Bow stroke[43]fouetté衍生自帶重音的分弓,譯作鞭弓[44],輕快地稍微抬起弓子,並突然帶力擊弦,以奏出重音。[45]:69
  11. 原文:Thus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redoubtable passage in triplets (in sixths) by L. Auer (who reduced it to single notes) is no longer admitted and we now hear it in the exiting dry spiccato or else 'fouetté' detaché double-stop original version, the way Huberman (and before him Brodsky and others) used to play it.
  12. 原文:neither good nor necessary
  13. 姆斯季斯拉夫·列奧波爾多維奇·羅斯特羅波維奇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該版本中,第一、二樂章採用的是柴可夫斯基原版,第三樂章則採用了奧爾的每一處刪節
  14. 原文:The Concerto emerges in all its pristine beauty and vindicates Tchaikovsky’s faith in his own work.
  15. 指第二樂章
  16. 原文:英語:... the great Russian composer's Concerto in D major has held its own in all the concert halls of the cultured world, and in every studio where rational violin-playing is taught.
  17. 原文:英語:The concerto has made its way in the world, and after all,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t is impossible to please everybody.
  18. 原文:英語:It's alway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composer's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not all pieces are personal but in this one you can hear that he's in a crisis of depression, of being trapped in a loveless marriage.
  19. 原文:英語:This is one of the most exhausting concertos in the violin repertoire. It is emotionally intense throughout – even in the soft passages – and the technical challenges are immense, so it is physically demanding as well. I always warm up for at least 45 minutes before playing this piece, slowly working through the tricky passages until I feel comfortable.
  20. 原文:英語:Tchaikovsky's Violin Concerto has a lot of influence from ballet. Think of The Nutcracker, Swan Lake, Sleeping Beauty. Much of the concerto is like a dance and in every story there's a main character. I would say that this this one is definitely the heroic adventurer, one whose character is noble and proud with moments of self-reflection.
  21. 原文:英語:We are all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 the composer wanted; it's this big mystery we are trying to solve. Meanwhile we are usually ignoring 80 per cent of what he actually did tell us!
  22. 原文:英語:There are two types of difficulty: technical difficulty, which you can solve when you practise, and then, of course, discomfort. The Tchaikovsky is uncomfortable to play - no matter how much you practise it.
  23. 原文:英語:What I hear in his music is that the person behind it is quite vulnerable, and still at the same time trying to bring to his music the beauty of the life. Because that's what we're all looking for at the end to whatever happens in life, to still seek for the beauty.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