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楊莊聖母無染原罪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杨庄圣母无染原罪堂
Remove ads

小楊莊聖母無染原罪堂,俗稱小楊莊天主堂東小楊莊天主教堂;因位於北園,又被稱為北園天主堂[1],是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北園街道東小楊莊78號的一座天主教堂,屬於濟南總教區管轄。該堂始建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2]。2006年4月,拆除老堂[3];2008年5月17日重修為現堂[4]

事实速览 小楊莊無染原罪聖母堂, 國家/地區 ...
Remove ads

堂區歷史

天主教傳入濟南始於清代初年。順治十七年(1660年),教會在陳家樓莊建立分堂(即陳家樓聖若瑟堂),轄區內始有天主教活動場所[5]。小楊莊地處歷城縣城北部,且當地人多以種植蔬菜為業,因而被稱為「北園」。早在18世紀,教務報告中已提及北園教會[1]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北園建起第一座天主堂,稱聖母無染原罪堂,當時只有幾間平房。同治四年(1865年),教會購置宅基0.13公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將原堂拆除重建,共計有平房21間[2],由教士負責設計、監工[3]。新堂仍奉聖母無染原罪為主保。重建後,以小楊莊為中心進行傳教活動,僅小楊莊、 霞侶市等左近村莊的農民領洗者就達300餘人[5]。1927年,全小楊莊共有教友159人,慕道者眾多。此時,濟南府代牧區計劃以該堂為中心,建立北園總鐸區,但未能付諸實行。後經過發展,共有千戶人家的小楊莊中,教友約占三分之一[1]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全市天主堂被勒令關閉,教務活動停止。小楊莊天主堂被柳行大隊使用[2],教堂遭到破壞,堂內設施蕩然無存[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小楊莊天主堂於1985年得以歸還[2]。1986年,教會組織修復天主堂,並找回失蹤二十多年的古鐘[3]。現任濟南總教區張憲旺總主教,於1990年12月8日於濟南晉鐸後,便首先於小楊莊堂區服務,並在此做了第一台中文彌撒[6]。2005年10月21日,小楊莊天主堂舉行百年慶典[7]

因北園地區地勢低洼,每次下雨,教堂內必然積水,同時建築也年久失修;故從2006年起,堂區教友自發集資重建教堂。舊堂於當年4月拆除,並在原址奠基,擴建新堂[3]。經過兩年的時間,於2008年5月17日全面竣工並交付使用。張憲旺總主教主禮奉獻禮[4]。4月14日,堂區舉行首次泰澤祈禱活動[8]

目前,堂區每日舉行彌撒,平日彌撒為6:00,主日前夕及主日彌撒為18:30(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改為18:00[9]),每周四18:30舉行隆重晚禱、明供聖體和聖體降福,每周日16:00—18:00(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為15:30—17:30[9])開辦慕道班[1]。此外,堂區還培育了送聖體員,建立了「靈心雅歌」歌詠團和「聖言之友」讀經善會,以及堂區愛德服務團體——最小兄弟基基團等團體[10]

小楊莊堂區曾先由唐神父、孟神父、付神父等外籍神父負責本地牧靈,後由國籍張憲耕神父、張憲旺神父、高長德神父、趙明忠神父、肖建國神父、胡波神父、張家起神父等相繼擔任本堂神父。現任本堂袁廣義神父[10]

Remove ads

建築

Thumb
目前放在教堂院中的老堂條石

小楊莊天主堂老堂為磚石砌體,優質木材房架,小瓦覆頂。正門上方鑲一條石,上書「天主堂」,啟首款題「天主降生後一千九百五年八月」,落款為「大清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下浣立」。堂內設有祭台和跪凳。堂內裝飾壁畫。鐘樓置大堂前部中央,高高凸起,其下半部是唱詩班座位。樓正面頂部的左右各置石柱,分別裝飾石獅一尊,兩石柱之間立十字架。教堂內另配房11間,其中北屋6間,東屋5間,及大門樓1座、便門1個。院內青磚鋪路,十分幽靜[11]

Thumb
新堂彌撒間

現堂區院落長33米,寬28米。聖堂長18米,寬8米,採取了新哥特式風格[1]彌撒間兩側掛有堂彩。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