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河口長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河口長城,俗稱野長城[1],是一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明長城,位於中國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堡鄉西溝村一帶坐落於遼寧省與河北省交界處的燕山山脈上(40°12′15″N 119°42′42″E),[2]是遼寧境內的明長城主幹線,被譽為最美野長城。[3]小河口長城全長約8.9公里,共有31座敵樓、18座戰台、14座烽火台。[1]雖然小河口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但因地處偏僻、地勢險要,至今未經現代人工修葺,其原生狀態保存較為完好。[5]因該段長城的敵台拱形券門條石上多處刻有浮雕花紋圖案,如獅子繡球、木馬蘭花、祥雲彩帶等,因而被一些研究學者稱為「女性長城」。[6]但在2016年9月前後,當地文物保護部門之前對其進行的修復被質疑,並引發了爭議。[7][8][9]
歷史沿革
小河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距今將近700年的歷史,用於抵禦外敵,後被棄用。[2]20個世紀末,小河口長城被再度發現,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5]
長城風貌
小河口長城是遼寧境內的明長城主幹線,位於遼寧與河北的兩省分界線,長約8.9公里,共有31座敵樓、18座戰台、14座烽火台。[1]長城主要用青磚修建、白灰勾縫,城牆雖然年代久遠仍非常堅固。此外,小河口長城還建有敵台,敵台不但攻守兼備、可以貯備軍用物資,[10]其拱形券門條石上還刻有獅子繡球、木馬蘭花、祥雲彩帶一類精美的浮雕花紋圖案,被部分人稱為「女性長城」。[6]
爭議
2016年9月前後,當地網友稱當局修繕該段長城時,使用水泥和砂漿直接覆蓋了原長城的外部輪廓,[11]引起網絡輿論不滿,被斥為「破壞文物」。[12][13][3]中時電子報將之稱為「荒謬保護」,也有部分網友將當局修復後的長城戲稱為「路面」。[14][15][16]事件輿論發酵後,遼寧省文化廳副廳長兼文物局局長丁輝則回應稱為了保護搶修,修繕工作按照兩年前的方案進行完全合理合法,且後經查實作為修復材料的為三合土,其質量也並無問題,不過「確實修得不好看」。[9]但隨後修復項目的負責人陳術石發表文章反駁這一說法,並表示劉福生所爆料的修復後長城與修復前拍攝地點並不一致,有誤導之嫌,「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更表示此人曾為發展旅遊業,未經任何報批手續便將長城拆除後重建,對文物本體造成傷害。此外,陳術石認為該段長城還具有垮塌風險,加上近年遊客激增進一步破壞長城,如不維修後果更加嚴重。他呼籲當局對當前該段長城「不好看」的境況加以改進,並對其修復造成的既有結果負責。[17]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