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洪納海石人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洪納海石人墓,又稱草原石人及大土墩[書 1]、昭蘇縣種馬場石人[書 1]、小洪那海突厥石人[書 2]等,是第一突厥汗國時期的石人墓葬,最可能是西突厥汗國可汗泥利可汗的陵園,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
小洪納海石人是武士形象的紅褐色花崗岩圓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環境
行政區劃上,小洪納海石人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洪納海鎮上洪納海村東南。距離縣城約6千米,北側距離伊昭公路約4千米,西北距離昭蘇縣種馬場3.5千米。地理上,小洪納海石人墓處在烏孫山南麓,特克斯河北岸,昭蘇盆地平原,小洪納海河東岸的階地上。海拔1789米。[刊 1][書 2][書 3]歷史上,這裡是草原民族時常爭奪之地,曾是烏孫國主要居地,也曾作為西突厥的活動中心地帶。這裡分布着上萬座春秋戰國到隋唐時期的墓葬。[書 4]
形制
小洪納海石人墓石人的北側和西側
小洪納海石人墓之石人位於一處環壕圍成的近方形土台上,環壕邊長6米,深約1米;土台東西約31米,南北約30.5米,高約1米。土台台面平坦,長有雜草,中部有凹陷。石人面向東,身後有石堆墓。[刊 2][書 4][書 5][書 3]
石人為紅褐色花崗岩圓雕,為武士形象。石人高2.3米,其中地上高度1.8米。頭寬35厘米,體寬約50厘米。石人頭部平整,着冠梳辮。其中冠前高后低,前額處有圓形飾品,兩側有雲紋裝飾。8至10條辮刻於背部,垂於腰間。石人面部呈長方形,圓下頜。眉毛彎曲且突起;眼睛細;鼻部又窄又直,鼻翼較寬,圓形鼻頭;雙耳外露,有環形耳飾,嘴部殘損,右側有上翹的鬍鬚。右臂在胸前彎曲,右手手持倒三角形的底杯;左手在小腹前,握短刀。石人身穿翻領長袍,腰間系有裝飾的腰帶。石人胯部下陰刻有粟特文銘文。銘文自左向右縱行排列20行,多已漫漶不清。地下石人高約0.5米,長袍下有衣服對襟縫。石人腳穿長靴。以下為基石。[刊 2][書 4][書 5][書 3]
遺址範圍內存有大面積磚瓦礫,遺址內也存在白膏泥地面,或為遠建築地面或牆體外塗層。遺址內石人周圍,或建有紅磚為牆,灰瓦鋪頂的大型建築。石人周圍存在與石人質地一致的紅褐色花崗岩碎石,石人或為原地立起後就地雕刻、加工而成。[刊 2][書 4][書 5]
Remove ads
相關歷史
小洪納海石人形象最可能為西突厥汗國可汗泥利可汗,小洪納海石人墓可能就是泥利可汗陵。[刊 1][刊 2][書 4][書 5]石人上銘文由泥利可汗之子處羅可汗下令雕刻。[書 5]判斷墓主為泥利可汗的主要證據是石人上銘文東側第六行「木杆可汗之孫、突厥君主泥利可汗」、北側第三、四行「國君泥利可汗與可敦一起死去,見了眾天神」等內容;以及《隋書》《通典》等史籍文獻對泥利可汗的記載。[刊 1][書 4]設立石人的目的是紀念逝者、昭示泥利可汗的功勳、鞏固王族的統治地位。[書 4]
小洪納海石人墓是第一突厥汗國時期的陵園,具體的建立時間因對石人銘文的解讀不同而存在差異,不過皆為泥利可汗逝世到處羅可汗繼位之時。一說為599年春或夏。[書 4]另一說根據石人銘文解讀判斷為鼠年,即仁壽四年(604年)。[刊 1]另外,小洪納海石人墓的規模及建築遺物與蒙古國境內的闕特勤墓葬、暾欲谷墓葬的地面建築規模有相似之處,也可佐證墓主的身份顯赫。小洪納海石人墓這種在墓地石人周圍建造祠廟建築的做法在新疆境內屬於首次發現。[書 4]
發現保護

小洪納海石人墓的發現研究源於1950年代。1953年,考古學家武伯倫帶領的伊犁考古隊在伊犁昭蘇縣特克斯河一帶,發現數處石人,其中就包括被當地牧民稱為小洪納海石人的帶有文字的突厥石人。同一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工作人員李遇春將石人拓片帶到中央民族學院馮家昇處,馮家昇判斷文字為粟特文。同時,中國學者黃文弼、史樹青等人也考察過包括小洪納海石人墓在內的昭蘇縣境內石人。不過,石人銘文內容因中國大陸缺少熟悉古伊朗語的專家,而遲遲未被解讀。[刊 1]1961年,第二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小洪納海石人墓以「草原石人及大土墩」之名位列其中的「石刻和千佛洞」之列。[書 1]
1980年代末,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小洪納海石人墓被調查並建檔。[書 3]時至1990年代,日本神戶外國語大學吉田豐訪問新疆博物館,並獲得小洪納海石人墓的石人拓片和照片。吉田豐以此辨識出部分詞彙。隨即,吉田豐和日本歷史學家森安孝夫於1996年前往昭蘇,實地考察了小洪納海石人墓。進一步辨識出更多詞彙,其中包括「泥利可汗」「處羅可汗」等關鍵詞。此間,日本學者松原正毅、大澤孝、林俊雄、西谷正等也先後調查過小洪納海石人墓。[刊 1]其中,大澤孝依靠吉田豐對刻字的解讀,比照歷史文獻,判斷出石人的建造年代、身份、設立意義並撰文發表。[書 4]
2000年後,伊犁、昭蘇縣的文物部門在此數次發現磚瓦礫,並採集部分運回伊犁州博物館。200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為複製小洪納海石人,試掘石人周圍,出土有灰色瓦片、紅色磚塊、紅褐色花崗岩碎石、白膏泥地面。此次試掘首次揭露小洪納海石人全貌。[書 4]同一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複查。昭蘇縣也於這一年公布小洪納海石人(草原石人及大土墩)的保護範圍與建設控制地帶。[書 3][網 1]2013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洪納海石人墓作為古墓葬位列其中。[網 2]此外,小洪納海石人墓及周圍10餘尊石人還被開發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草原石人景區」開放。[網 3][網 4]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 書目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新疆通志·文物志》編纂委員會 (編). 新疆通志·文物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7: 428, 680-681. ISBN 7-228-10968-6.
- 朱振宏. 從「小洪那海突厥石人」探討泥利、泥撅處羅父子與隋朝關係發展. 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 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86–416. 2008. ISBN 9787532549955.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 (編). 不可移动的文物(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 3).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 729–732. ISBN 9787546966427.
- 趙海燕. 新疆昭苏县小洪那海草原石人新发现及初步研究. 羅宏才 主編 (編). 从中亚到长安. 上海: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1: 413–422. ISBN 9787811189087.
- 王博; 祁小山.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228–230. ISBN 9787228141074.
- 期刊
- 陳凌. 突厥陵墓形制及其与唐陵的相互影响. 考古學集刊. 2010, (02): 404–433. CNKI KGXJ201002022.
- 趙海燕. 新疆昭苏县小洪那海草原石人再考. 文博. 2016, (02): 65–67. CNKI WEBO201602008.
- 網站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关于公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 2012-03-22 [2025-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6-21).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PDF). 國務院. 2013-03-05 [2013-10-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11-02).
- 新疆3A级旅游景区名录(截至2025年6月3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2025-06-03 [2025-10-22].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