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獵犬號的天文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由湯馬斯·恩蕭製作的航海鐘,是達爾文乘小獵犬號航行時攜帶的儀器之一,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詳細的海軍清單顯示,小獵犬號在1826年至1843年間三次主要測量航行中,共攜帶了至少34枚有記錄的航海天文鐘,其中在達爾文參與的第二次航行時有22枚,並專門設置了一間艙室存放。這些天文鐘有些是海軍的財產,有些是向製造商借來,另外還有6枚屬於艦長羅伯特·菲茨羅伊。在第二次航行的天文鐘中,目前僅知兩枚倖存,皆由大英博物館收藏(其中一枚登錄號為 CAI.1743)。
背景
在18至19世紀,航海天文鐘對航海導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精準的時間測量對於確定經度至關重要。恩蕭並不是第一位製造此類天文鐘的人,但他是最早成功將價格降低,使之成為船隻必備設備之一的鐘錶匠。到小獵犬號啟航時,《航海雜誌》就曾報導天文鐘的價格正在迅速下降,而品質依然保持不變。[1]
恩蕭的天文鐘採用了創新的彈簧棘爪擒縱器(spring detent escapement),並加入雙金屬片溫度補償裝置,能在世界各地不同氣候下保持精準度。[2]
小獵犬號在1831年接到環球航行測量任務,直至1836年才完成。船上博物學家達爾文將此行記錄於著作《小獵犬號航海記》中,也是在這段旅程中,達爾文開始形成後來發表於《物種起源》中的概念。[3][4]
當時小獵犬號攜帶了22枚天文鐘,數量異常之多,但對於測量精確度而言是必要的。當時一般船隻通常僅配備3枚天文鐘,因為這是辨識天文鐘是否故障的最低需求。海軍部自1825年開始普遍配發天文鐘,但1800至1840年間,供應量仍不足以滿足需求。通常情況下,海軍部只配發一枚,若艦長自備一枚,則會再提供一枚,使總數達三枚。這是因為兩枚天文鐘的可靠性與一枚無異,無法判斷哪一枚出現故障。[5]
然而,小獵犬號航行多年,並需攜帶天文鐘登岸或乘小艇深入河流,以確定特定基準點的座標,正如海軍部指令要求的那樣。由於無法保證任何一枚天文鐘能全程保持精準,甚至是否能倖存,因此必須大量配備。[6]
每一枚天文鐘都安裝在平衡環架上,以確保在任何海況下保持水平,再固定於帶鉸鏈的木盒中以保護。額外保護措施還包括:將其放置於艦長艙中特製艙室內的鋸末中。僅限需要測量的船員與維護人員可進入,這反映了這些儀器的重要性。小獵犬號的航行首次成功建立一條環繞全球、已知經度的基準點鏈,後續航行者可利用它來校準自己的天文鐘。[4][6]
Remove ads
這些天文鐘由儀器製造師喬治·詹姆斯·斯特賓(George James Stebbing) 維護,其薪資由艦長羅伯特·菲茨羅伊私人支付。菲茨羅伊認為這職位對航行至關重要,但海軍部拒絕支付相關費用。他個人承擔了大部分設備的開銷,海軍部僅同意斯特賓可食用船上的口糧。相較之下,達爾文則需自付500英鎊的生活費。[7]
菲茨羅伊透過天文鐘測量當地正午時間,並在回到母港後與預期數值比較,以檢驗整趟航行的精準度。隨著他向西航行,本地正午逐漸推遲,直到完成環球航行後,理論上應該正好偏移24小時。實際上,他的天文鐘測得的偏移量為24小時又33秒,相當於誤差8.25海里(15.28公里)。對於歷時五年、航程數萬公里的旅程而言,這樣的精度令人驚嘆。然而,菲茨羅伊本人仍認為誤差大得無法解釋。[8]
恩蕭509號天文鐘

恩蕭509號天文鐘大約製於1800年,並曾服役於多艘英國皇家海軍軍艦。1819年7月,威廉·愛德華·帕里在第一次嘗試尋找西北航道探索巴芬灣時,提到恩蕭的天文鐘曾在1818年被用來測定某地的經度,其誤差僅比他自己的測量大1分30秒。然而,他並未說明該天文鐘當時屬於哪艘船。[9]
早期,所有由皇家海軍購買的天文鐘都由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管理,並由其檢查精度,在航行間隙送去清潔。最初,格林威治直接將天文鐘分發給艦艇,但隨著天文鐘逐漸普及,後來則改為先運送到其他皇家海軍港口和船塢,再於當地分發。最早的天文鐘分發記錄是1823年7月3日,給予由弗雷德里克·馬里亞特指揮的拉恩號(HMS Larne)。該艦參與了第一次英緬戰爭。[10]
這枚天文鐘於1826年2月6日被送回格林威治,隨後送回製造商進行維修,並將近兩年後才送回。1828年3月4日,它被發放給由艦長 J. 波爾德(Captain J. Bolder) 指揮的赫克拉號。當時的赫克拉號名氣甚大:此前在喬治·弗朗西斯·里昂指揮下,它曾參加帕里的第二次西北航道探險。1824年,當赫克拉號準備參與帕里的第三次探險時,在德普特福德造船廠停泊期間,曾吸引超過6,000名民眾參觀。然而,這次探險在1825年因領艦狂怒號被冰損毀棄而告終。1827年,帕里又駕駛赫克拉號嘗試抵達北極。最終,海軍部將赫克拉號調去由波爾德率領測繪西非海岸,帕里不情願地放棄了這艘船。1830年7月,天文鐘自赫克拉號返回後,被送往倫敦製錶師羅伯特·莫利紐克斯(Robert Molyneux)清理,11月送回格林威治,但並未立即分配給其他艦船。[2][11][12]
Remove ads

1831年3月,天文鐘被送往德文港檢查並記錄精度。1831年12 月6日,它被分配給斯托克斯艦長(Captain Stokes) 指揮的小獵犬號,並隨菲茨羅伊出航,參加了著名的第二次航行。1836年11月7日,天文鐘被送回格林威治。隨後,它送至鐘錶商阿諾德鄧特清潔,再由閃電號運往德文港或樸茨茅斯以便分配給當地船隻。[12]
1841年11月17日,它又回到格林威治,經阿諾德鄧特維修後,於1842年1月13日分配給強大號,直至1845年11月20日歸還。此後,它經查爾斯·弗羅德沙姆維修,再送往樸茨茅斯供艦船使用。它還曾多次隨皇家海軍艦艇送回格林威治維修。最終於1857年5月7日自樸茨茅斯送回格林威治。這枚天文鐘最後一次被分配是在1858年4月20日,由潘布魯克號使用,並於1867年2月1日送回格林威治。[2][12][13]
Remove ads
在潘布魯克號服役結束後,天文鐘在弗羅德舍姆保管超過半年1867年11月25日,格林威治將其發放給皇家學會氣象委員會,用於法爾茅斯天文台的觀測。1886年11月3日它被送回格林威治,並於1886年11月22日送交 J. Poole 維修,在12月13日的報告中,該鐘被認為已不具經濟修復價值。1888年7月16日,它以部分折價形式交給登特公司( E. Dent & Co.),換得 Dent 43107號天文鐘。此後,它被私人收藏家考特尼·阿德里安·伊爾伯特收購。他在1956年去世後,其收藏於1958年拍賣,但拍賣被取消,最終由大英博物館購得。[2][12]
報導
這枚天文鐘被選為BBC《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節目第91號文物,該集邀請華威大學校長奈傑爾·思瑞夫特(Nigel Thrift)與主持人史蒂夫·瓊斯。節目探討了尋找經度的歷史、天文鐘的作用、恩蕭對天文鐘設計的貢獻、小獵犬號航行,以及其所攜帶天文鐘的重要性。[14]
參考文獻
進一步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