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蓝 (台湾政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藍是台灣當今政壇的政治概念。 因為中國國民黨的黨徽以藍色為主,故立場與中國國民黨接近(如支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認為應在中美之間斡旋而非過度倒向美國)的政黨、新聞媒體和時事評論員常被冠以泛藍、藍營等稱呼。
相較於「泛藍」只關注較大政治方向上的異同,「小藍」通常指在具體政策也上向中國國民黨傾斜的情況。 因此,與「泛藍」這種相對中立的稱呼不同,「小藍」通常被用作貶義,批評某些政黨失去自身主體性。
例子
早期從國民黨分離的泛藍政黨新黨、親民黨,通常在各類大型選舉中與國民黨合作[註 1]。由於合作中,許多黨員在得到推薦後會以國民黨籍參選,被認為是缺乏主體性,故被批評「當小藍導致泡沫化」[1][需要較佳來源]。
2024年,在台灣民眾黨時任主席柯文哲因涉京華城案被羈押禁見後,民眾黨及國民黨認為時任總統賴清德動用檢調特權對柯文哲進行司法迫害。 因此,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在立法院與國民黨黨團進行合作,聯手推動多項改革法案以及預算調整,以期制衡賴清德。[註 2] 該合作常被稱為「 藍白合作」或「國眾合作」。 因為台灣民眾黨在許多行動上直接支持[註 3]或實質支持[註 4]中國國民黨,有人諷刺台灣民眾黨在逐漸淪為「小藍」。[2] 不過,亦有人批評國民黨在合作中對民眾黨讓利過多、為黃國昌「造神」,反讓自己淪為「小白」。[3]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