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販中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販中心
Remove ads

小販中心(又稱熟食中心,英文:Hawker centre)是由政府興建的室外開放式飲食集中地,以東南亞熟食以及飲品為主,常見於新加坡的各大社區。一般小販中心建於組屋(公營房屋)或交通交匯處附近,尤其受到中下層民眾歡迎,性質和香港大牌檔冬菇亭或通常位於市政大廈內的熟食中心相近。概念類似的熟食中心也可見於港澳馬來西亞等部分國家和地區。

事实速览 新加坡小販文化, 國家 ...
事实速览 漢語名稱, 漢語 ...
Thumb
位於勞明達站(Lavender)的小販中心

2020年12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宣布新加坡小販文化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成為新加坡歷史上首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中的項目。[1]

Remove ads

歷史

小販中心運作模式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開始興起,當初是政府為對付街頭無牌熟食小販而興建的。當時的小販中心因為衛生情況惡劣而知名,但後來政府開始加強管制,熟食小販需要符合一定衛生條件方能領牌營業。1990年代後期,新加坡政府開始改建小販中心改善環境,並將英文名稱由「Hawker centre」改為「Food centre」。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由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屬下的國家環境局建屋發展局以及裕廊集團英語JTC Corporation共同管轄,但由國家環境局管理。

時至20世紀[來源請求],新加坡的小販中心逐漸被美食廣場取代。美食廣場多數設於購物商場內部,而且備有空調系統,較室外的小販中心涼快舒適。

截至2016年,已有兩個設於小販中心的新加坡小販攤位成為首批獲得米其林星獎的街頭食品小販。這兩個攤位分別是「香港醬油雞飯·麵」和「大華豬肉粿條麵」。[2]

文化

民眾一般會先就坐,然後於桌上放置袋裝紙巾,以示座位已被佔據,再慢慢到攤檔選購食物及飲料。吃完後,民眾會自行歸還餐盤餐具到指定歸還點。

著名小販中心

下列為新加坡的一些著名小販中心:

  • 亞當路熟食中心
  • 牛車水熟食中心
  • 東海岸海鮮中心英語East Coast Seafood Centre
  • 芽籠士乃巴剎與熟食中心
  • 美芝路黃金熟食中心(Golden Mile Food Centre)
  • 老巴剎美食廣場(Telok Ayer Market)
  • 麥士威路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
  • 紐頓熟食中心
  • 中峇魯錫安河畔食閣(Zion Riverside Food Centre)
  • 樟宜村小販中心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