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尼古拉斯·里德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尼古拉斯·里德利(Nicholas Ridley; 約1500– 1555年10月16日)是一位英格蘭倫敦主教,瑪麗一世統治期間因不改信天主教被處以火刑。10月16日是他在英格蘭教會的聖人曆紀念日(同休·拉蒂默)[1]。
早年
里德利出身於諾森伯蘭郡泰恩河谷的顯赫世家,是家中二子。他曾就讀於紐卡斯爾皇家文法學校和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1525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3],不久之後成為牧師,前往索邦學院深造。1529年左右,他返回英格蘭,1534年成為劍橋大學學監(proctor),支持宗教改革。1537年,他獲得神學學士學位,隨後到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手下工作。1538年4月,克蘭麥任命他為肯特郡赫恩的教區牧師。[4]
1540至1541年,他成為國王專職牧師(Honorary Chaplain to the King)和坎特伯雷座堂受俸牧師。1540年,他獲得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碩士學位,1541年獲神學博士學位[5]。
1547年,里德利成為羅切斯特主教,開始參與克蘭麥的宗教改革。1548年幫助克蘭麥編纂了公禱書。[6]
1550年4月1日,他成為「倫敦和威斯敏斯特主教」(Bishop of London and Westminster),此時倫敦教區剛重新吸收了威斯敏斯特教區。
Remove ads
祭衣之爭
里德利是祭衣之爭的關鍵角色。反對克蘭麥的約翰·胡珀在1550年2月給國王布道,克蘭麥要求新當選的主教和參加祝聖儀式的人穿着法衣,但胡珀認為這是猶太教和天主教遺毒,沒有聖經可依。[7]
胡珀本應上任格洛斯特主教,但由於儀式上必須穿法衣而拒絕,1550年7月20日樞密院和國王都表示同意他不穿法衣,克蘭麥也得到指示不要為難胡珀。[7]
克蘭麥指派里德利主持祝聖儀式,但里德利非常反對胡珀的做法[8],兩人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最終里德利勝出[7]。在遭到羈押後,1551年3月8日胡珀妥協,身着法衣成為格洛斯特主教[7]。
垮台
愛德華六世病重後,1553年6月17日立下遺囑讓簡·格雷繼承王位[6]。
里德利是支持者,還在傳位書上署名。1553年7月9日,他在布道時稱瑪麗公主和伊麗莎白公主是私生女。簡沒當幾天女王就被瑪麗一世取代,里德利也被囚禁到倫敦塔。[6]
1554年3月8日,樞密院下令將克蘭麥、里德利和休·拉蒂默轉移到牛津的博卡多監獄,等待審判。克蘭麥受審後不久另外兩人的審判結果也下達,他們都將被處以火刑。[9]
死亡與身後

1555年10月16日,火刑在牛津執行。雷德利在緩慢的燃燒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據《福克斯殉道者名錄》,拉蒂默曾對雷德利說:「蒙上帝恩典,今日我們將在英格蘭點燃這樣一支蠟燭,我相信它永遠不會被撲滅。」[6]
後世,牛津寬街上樹立了紀念十字架,他和拉蒂默也被英格蘭教會封為殉道者。殉道紀念塔現在還矗立在牛津[10]。
1881年,劍橋建立了里德利學堂,用於培訓英國聖公會牧師。加拿大、澳大利亞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里德利學院。10月16日為他和拉蒂默的聖人曆紀念日[11]。
腳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