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尼科隕石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尼科隕石坑(Necho)是月球背面赤道區一座大型撞擊坑,約形成於哥白尼紀[1],其名稱取自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二世(公元前610年-前593年),1976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2]。
描述



該隕坑西北偏西毗鄰維薩里環形山;東北靠近貝奇瓦日環形山;勒夫環形山位於它的東面;東南則坐落着佩列佩爾金環形山;尼科隕石坑的南面和西南分別橫亙着丹戎環形山和朗格馬克環形山[3]。該隕坑的中心月面坐標為5.25°S 123.24°E,直徑36.9公里[4],深度為2.0公里[1]。
尼科隕石坑已被侵蝕,其外觀呈多邊形狀,東南側帶有一處小突角。隕坑邊緣輪廓清晰,西側擁有螺旋般重疊的雙層內壁。內側壁坡較為平整,其中西側內壁帶有階地狀結構且較其它各處更寬厚。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920米[1],內部容積約有610立方千米[1]。碗狀的坑底及內側壁反照率較高,除東、北各一小塊區域外,坑內地表崎嶇不平。由於內側壁寬度不均,使得坑底地面偏向東面。坑底西部分布着數道平行的弧形山脊;中心點以北坐落着一群中央峰和數座分散的山丘。隕坑形成時所熔化的岩漿,在凝固後形成縱橫在坑底表面10-15公里寬的網狀裂縫。
尼科隕石坑最獨特的方面是環繞它的明亮射紋系統,這一高反照率的濺射層向外延伸至它自身直徑數倍遠的距離,其中:北面和東北側散播更寬泛。除此之外,一些零星的射紋束和微弱的亮光層一直輻射至更遙遠的地方。正是這一突出的射紋系統和其鮮亮的外觀,該隕坑被確定為形成於哥白尼紀代[5]。阿波羅14號飛船上的宇航員曾非正式地稱它為光明者(the Bright One)[6]。
尼科隕石坑坐落在一座直徑約200公里,已高度退化的無名大隕坑內西南,該無名坑最初是在阿波羅16號任務中所發現並由法魯克·埃爾巴茲(Farouk El-Baz)報告。尼科一名原本用於該無名坑,但最終該名字被用於更小的尼科隕石坑[7]。
Remove ads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尼科隕石坑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 衛星坑尼科 P形成於前酒海紀。
圖集
參考文獻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