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山東農業大學白馬河實習農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山東農業大學白馬河實習農場,現在的正式名稱是山東農業大學白馬河教學與實驗中心,但是習慣上仍然稱其為「白馬河實習農場」[1]「白馬河農場」[2]。地址在山東省鄒城市石牆鎮新盛路2988號,乘坐鄒城218路公交車可直達白馬河農場[3][4]。
歷史沿革
白馬河實習農場是山東農業大學在鄒城市境內的一處集科研、部分教學、實習、良種繁育等多用途基地。白馬河實習農場1952年冬籌建,1953年正式建場。農場初建時,為濟寧專署農場,1956年改為國營農場。1965年11月移交給山東農學院(即山東農業大學)。
1969年2月,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為貫徹落實毛主席「五七指示」,來到山東省辦「五七幹校」。山東省革委會對中央直屬機關在山東辦五七幹校極為重視,決定將山東農學院白馬河農場(東場)全部撥給東風五七幹校(此時西場剩餘部分全給了6185部隊)。濟寧地革委及山東農學院根據省革委的指示確定:
- 原白馬河農場的職工(包括臨時工)由濟寧地區革委會負責安排處理;
- 原農場的內外債務亦由濟寧地革委幫助處理;
- 交接雙方以實際清點的財務、物資數為移交准數;
- 東風五七幹校由於建校需要暫時留用四名職工,將來仍由濟寧地革委安置。
1969年2月,除馮增傑、王慶啟、王敬智、陳士賢四名職工留守外,白馬河農場大部分幹部、職工由濟寧地區革委會安排到了濟寧南陽湖農場;少部分安排到濟寧接莊果園。留守的四人分別負責農業機械、畜牧養殖、小麥大豆種植和水稻種植。幹校實行軍事化管理,67軍副軍長陳新華(1970年下放到山東白馬河農場五七幹校勞動鍛煉4年)為軍管領導,配有一個加強排,負責安全保衛。[5]
1969—1971年,白馬河農場移交給中央東風「五七」幹校,農場更名為中共中央直屬西苑機關五七幹校,又稱西苑機關在山東鄒縣中央五七幹校。此時白馬河農場匯集了外交戰線的一批幹部,許多是從駐外機構召回的[6]。
1971年底,幹校開始撤離。
1972年2月13日,總參首長作出了「將幹校生產移交山東農學院辦理」的批示,1973年6月20日,中央首長又作出將中直西苑機關五七幹校搬回北京的決定。據此,中直西苑機關五七幹校1972年3月15日及1973年8月20日按照中直管理處及財政部的文件規定精神,先後分兩批向山東農學院進行了有關生產工作、固定資產及物資方面的移交。
1973年8月25日,全體幹校人員搬離山東回到機關,山東農學院重新收回農場。
白馬河農場現歸屬山東農業大學。[7]
Remove ads
現狀
白馬河實習農場占地面積為2048畝,可耕面積為1691畝。相比於駐地在泰安市市區的山東農業大學本部,白馬河教學與實驗中心條件一般,位置較偏遠,且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農業企業[8],偶爾需要校本部機關部門的援助[9]。農場土地面積大,位置偏僻,秋收時節常有被盜收現象,需要加派人手巡邏[10]。
70年代以前,因澇窪水多,以種水稻作物為主。70年代後期改為旱田,主要繁育小麥良種、大豆、啤酒花、棉花等作物。
山東農業大學在白馬河實習農場培育了很多有名的小麥良種:如矮孟牛、魯麥1號、優麥系列、山農系列等,並通過農場繁育、推廣,為全省乃至鄰省的農業豐產增收做出了貢獻。[7]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