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峰口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峰口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荊州市洪湖市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
峰口鎮地處洪湖市西北部,洪湖市的北大門。東與萬全鎮交界,南瀕內荊河,西與曹市鎮毗鄰,北與仙桃市張溝鎮隔東荊河相望。是一個擁有13萬人口的大鎮,鎮區人口近5萬,是湖北省認定的中心鎮,為洪湖市城市副中心。早在唐宋時代,洪湖還處於雲夢澤國之時,這裡就是北自漢陽,西自荊川往來商賈雲集之地。隨著時代的變遷,峰口幾經易名。
歷史沿革
明嘉靖元年(1522年),名直埠,因直埠湖得名,沔陽州在此設直埠河舶所。後張姓人家遷此開鋪,經營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換生意。後又開設魚行,收購和販運鮮魚,改名張家場。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因這裡仍是四方漁民販賣河鮮的集散地,雖地勢較高,但還是連年遭受漢江洪水泛濫。當時東荊河支流沒有堤防設施,每到洪泛時期,洪水肆流,將峰口高地分割為幾塊,緊靠集市處沖了一個大口,白廟至峰口老橋旁形成一條自然河。附近往來的百姓和商賈們行走不便,也只能望口興嘆,商貿活動深受影響。
為此,峰口百姓決心封住此口。消息傳出,凡來峰口貿易的商賈和附近的百姓踴躍參加,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力。從動工到完工共用一個月的時間,直埠口封住,且填壓成50米長的一塊場地,形成了新的集貿市場,人們稱為封口。
遠近漁民和商賈競相來封口集貿市場做生意。封口成為貨物裝卸、貿易繁忙的碼頭。久而久之,封口名播四方。先後有咸寧幫、黃陂幫眾多商家落戶封口,使封口這個單一的魚蝦集散地發展成初具規模的南連湘岳、北通武漢、西達荊州的商貿集鎮,有江漢平原小漢口的美稱。由於此地是以封口之壩擋住洪水之峰,高堅無恙,人們便將封口雅稱峰口,沿用至今。
1951年,洪湖建縣時,沔陽縣(今仙桃市)劃出第10區(峰口)歸屬洪湖縣。
1958年9月,成立峰口公社。
1961年5月,恢復峰口區、鎮。
1975年3月,併為峰口公社。
1987年10月,分設峰口鎮、白廟鄉。
1988年改為峰口鎮。
2001年白廟鄉併入峰口鎮。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峰口鎮下轄以下地區:[2]
新建社區、直埠社區、解放社區、鳳凰街社區、白廟社區、土京村、觀廳村、建橋村、官萬村、繡花村、周灣村、群台村、雙剅村、紅花村、繡花村、雙豐村、新橋村、群星村、麻壕村、童嶺村、京城村、大公村、童星村、洪衛村、繼美垸村、西河村、全港村、劉家河村、塘腦湖村、鳳凰村、農科所村、四墩村、白廟村、恆繼村、潭洲村、新河村、新溝村、直嶺村、范湖村、塘腦村、朱市村、向曉村、延華新村、紅腦村、紅嶺村、繼美村、伍溝村、林溝村、東曉村、衛溝村和二洪村。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