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巨鰭龍屬
沧龙科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巨鰭龍屬(學名:Megapterygius,意為「大翅膀」)是發現於日本晚白堊世鳥屋城組(Toyajo Formation,長谷川泥砂岩段)的一類已滅絕的滄龍。該屬只包含一個物種,即模式種和歌山巨鰭龍(M.wakayamaensis),根據幾乎完整的骨骼進行描述。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巨鰭龍屬的正模標本WMNH-Ge-114024002是在日本和歌山縣附近的鳥屋城組長谷川泥砂岩段的沉積物中發現的。該標本由一個部分頭骨、一段完整的頸部和背部脊椎組成,包括40多塊脊椎、肋骨、兩個前鰭狀肢和左後鰭狀肢。[1]
2023年,小西(Konishi)等人根據這些化石遺骸,將和歌山巨鰭龍描述為一個新的滄龍類屬種。屬名「Megapterygius」源自古希臘語mégas(意思是大)和pterygion(意思是翅膀),指的是巨鰭龍屬的異常大的翅膀狀鰭狀肢。種加名「wakayamaensis」是為了紀念和歌山縣,正模標本是在那裡發現的。[1]
巨鰭龍屬的日語名稱是「Wakayama Soryu」(和歌山滄竜),翻譯過來就是「和歌山滄龍」。「Soryu」這個詞(滄竜)本身被用來指代滄龍。[2][3]
描述

巨鰭龍屬是一類中型滄龍,估計頭骨長度為0.8米(2.6英尺),身體長度約為6米(20英尺)。[1]前鰭狀肢和後鰭狀肢都比頭骨長。這一特徵在任何其他具有槳狀四肢的滄龍身上都看不到。此外,後鰭狀肢甚至比前鰭狀肢還要大,這在其他滄龍類中只在海王龍屬中可見。[1]
巨鰭龍屬正模標本的後背椎的神經棘表現出方向的突然變化,至少有五個神經棘向前突出。這在一些海豚科物種身上也可以看到,它對應的部位是背鰭的基部。同樣像鯨魚一樣,方向的變化發生在動物重心的後方。在巨鰭龍屬中,受影響的椎骨位於主胸腔之後。如果有的話,滄龍的背鰭可以在水下移動時提供運動穩定性。巨鰭龍屬是第一類被發現擁有這種結構的滄龍類。[1]
分類
大西於2023年發現,巨鰭龍屬是滄龍科滄龍亞科成員,是包含瑞奇龍、滄龍和浮龍的支序的姐妹分類單元。它們的50%多數規則一致性系統發生學分析結果顯示在下面的分支圖中:[1]
滄龍亞科 Mosasaurinae |
| ||||||||||||||||||||||||||||||||||||||||||||||||||||||||||||||||||||||||||||||||||||||||||||||||||||||||||||||||||||||||||||||
古生態學
巨鰭龍屬的肱骨頭呈鞍狀,內側厚。這可能表明前鰭狀肢的內收/外展和前伸/後縮都有很大的運動範圍,可以快速操縱。股骨頭圓整,近端幾乎呈圓形,這表明巨鰭龍屬能夠快速控制(旋轉)和制動。[1]眼窩周圍的頭骨部分水平略寬,這表明巨鰭龍屬有雙眼視覺,這有助於它捕食獵物。巨鰭龍屬是繼磷酸鹽龍屬之後,第二類具有雙眼視覺的滄龍類。[2] 巨鰭龍屬正模標本的尾巴保存的不是很好,但它可能有一個新月形的尾鰭,這可能有助於推進和快速轉彎。根據所有這些特徵和巨大的鰭狀肢,小西等人推測,巨鰭龍屬可能有能力狩獵魚群等大量難以捕捉的小型獵物。[1]
在巨鰭龍屬正模標本附近還發現了菊石(Pachydiscus awajiensis)、雙殼類(Nanonavis sp.、Apiotrigonia sp.和Inoceramus sp.)和腹足類(Globulia izumiensis、Gigantocapulus problematicus)的化石。此外,巨鰭龍屬正模標本周圍發現了100多顆角鯊牙齒,這表明它死後被這些鯊魚吃掉了。[4]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